沼泽山雀

沼泽山雀

目录导航

外形特征

沼泽山雀沼泽山雀(12)沼泽山雀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顶、后颈、以及上背前部概呈辉黑色;自嘴基经颊、耳羽以至颈侧均为白色而沾灰。背和肩砂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较背淡而微沾黄色。尾羽灰褐色,除中央一对外,均具灰白色的外缘。飞羽灰褐色,羽干黑褐,外侧羽片具灰褐色狭缘,在外侧的飞羽转为灰白色;覆羽灰褐色,初级覆羽的外侧羽片缘以淡橄榄褐色,其余覆羽均外缘以橄榄褐,但大覆羽的羽缘较淡。颏、喉黑色,下喉羽片具白色先端;胸、腹至尾下覆羽苍白色,两胁沾灰棕色。腋羽和翅下覆羽苍白。[1]

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但较苍淡,头部黑色无光泽。[1]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铅黑色。[1]

东北亚种上体灰色较重而下体色浅,翼纹较淡;华北亚种上体褐色较重。[1]

大小量度:体重♂10-14克,♀10-14克;体长♂113-138毫米,♀119-138毫米;嘴峰♂9-11毫米,♀9-11毫米;翅♂62-69毫米,♀60-70毫米;尾♂54-68毫米,♀58-65毫米;跗蹠♂15-18毫米,♀15-18毫米。(注:♂雄性;♀雌性)(东北亚种)[1]

物种分类

沼泽山雀(9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沼泽山雀东北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brevirostris Taczanowski, 1872
2 沼泽山雀库页岛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ernsti Yamashina, 1933
3 沼泽山雀华北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hellmayri Bianchi, 1902
4 沼泽山雀日本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hensoni Stejneger, 1892
5 沼泽山雀意大利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italicus Tschusi & Hellmayr, 1900
6 沼泽山雀朝鲜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jeholicus Kleinschmidt & Weigold, 1922
7 沼泽山雀高加索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kabardensis Buturlin, 1929
8 沼泽山雀指名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palustris Linnaeus, 1758
9 沼泽山雀俄罗斯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stagnatilis C.L. Brehm, 1855

生活习性

沼泽山雀(9亚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沼泽山雀东北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brevirostris Taczanowski, 1872
2 沼泽山雀库页岛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ernsti Yamashina, 1933
3 沼泽山雀华北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hellmayri Bianchi, 1902
4 沼泽山雀日本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hensoni Stejneger, 1892
5 沼泽山雀意大利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italicus Tschusi & Hellmayr, 1900
6 沼泽山雀朝鲜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jeholicus Kleinschmidt & Weigold, 1922
7 沼泽山雀高加索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kabardensis Buturlin, 1929
8 沼泽山雀指名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palustris Linnaeus, 1758
9 沼泽山雀俄罗斯亚种 Poecile palustris stagnatilis C.L. Brehm, 1855

栖息环境

行为特点

主要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没于阔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海拔高度从平原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森林地带,冬季有时也出没于林缘疏林灌丛、果园、农田地边和庭院树上,有时也出现于城市公园。[1]

食物食性

留鸟。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几只至10余只的松散群,有时也与煤山雀、长尾山雀等其他鸟类混群。性活泼。行动敏捷,在树冠层枝叶间,尤以近水源和较为潮湿的林地较常见,也常在林下灌木或幼树枝叶上跳跃觅食。

雄鸟在雌鸟孵卵期间,常在巢外发出“Jing-Jing-Jing。的叫声,衔食喂饲雌鸟时,多站立枝头,搦动两翅,发出“呼-呼-呼”连续而低微的叫声。

分布范围

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主要包括松毛虫、落叶松鞘蛾、象甲、金龟子、梨星毛虫、巢蛾、尺蠖、夜蛾、螟蛉、卷叶蛾、叶蜂、蝽象、步行虫、天牛幼虫、小蠹虫、蝇、蚊、虻等,其他食物有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种子及植物嫩芽。[1]

世界

中国

原产地:阿尔巴尼亚、安道尔、 奥地利、白俄罗斯、 比利时、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保加利亚、 中国、 克罗地亚、捷克、 丹麦、 爱沙尼亚、 法国、 德国、 希腊、 匈牙利、 意大利、 日本、 哈萨克斯坦、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韩国、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 卢森堡、 马其顿、 摩尔多瓦、 蒙古、黑山、 荷兰、 挪威、 波兰、 罗马尼亚、 俄罗斯联邦、 塞尔维亚、 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乌克兰、 英国。

游荡:芬兰、 爱尔兰、 葡萄牙。

起源不确定:阿富汗。

繁养方式

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省、区(留鸟)。[1]

沼泽山雀分布图沼泽山雀分布图

动物保护

繁殖期为4-6月。3月下旬或4月初即开始发情4月中旬开始营巢,营巢于天然树洞中,也在树的裂缝和啄木鸟废弃的巢洞以及人工巢箱中筑巢,巢洞距地高多在0.5-7米。筑巢由雌鸟承担,雄鸟也常伴随雌鸟来来往往,营巢时间一般在6-7天。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地衣、细草茎、树皮纤维等构成。内垫以兽毛、羽毛、麻等柔软物质。巢的大小为外径8-10厘米,内径5-7厘米,高5-9厘米,深3-5厘米。巢筑好后第二天即开始产卵,每天1枚,每窝产6-10枚。卵乳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尤以钝部较为密集,放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大小为15.2-18.7毫米×11.7-13.5毫米,重1.0-1.8克。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护巢和饲喂雌鸟。孵化期12-14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5-17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1]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词条图册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