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它所在的地方,唐代是幽州城东北郊的一座古刹,辽代扩建为兴国寺,元代又被圈入大都城内,改叫万寿兴国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万寿寺的基础上建起了社稷坛。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此停灵。
1928年改名中山堂。
1914年社稷坛辟为中央公园,后改名中山公园。[1]
社稷坛位于中山公园的中央,坐南朝北。坛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方台。每层用白石栏杆圈围。据《日
社稷坛
下旧闻考》载:“社稷坛在阙右,北向,坛制方,二成,高四尺,上成方五丈,二成方五丈三尺,由出陛,皆白石,各四级。上成筑五色土,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坛上五色土,分别象征金、木、水、火、土,是万物之本,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坛的地基全部用的是汉白玉,坛四周设围墙,上覆琉璃瓦,瓦色与坛上土色相对。在坛中
央曾有一方形石柱,名为江山石,意为江山永固。辛亥革命后,该石移至别处。坛的四方各有一座汉白玉的棂星门,显得庄严肃穆。在坛北有一既庄重又精巧的木构大殿,称拜殿。此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顶为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面阔5间,进深3间,朱红门窗,白石台基。[2]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作社,把祭祀谷物神的地方叫做稷。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一直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社稷的场所。社稷坛是一座三层的方坛,用汉白玉砌成,自下向上逐层收缩。坛面上铺垫着五色土,以五行学说中的五色对应五方。中央有一“社主石”,象征“江山永固,社稷长存”。
2018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表示,社稷坛被确定为北京中轴线申遗遗产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