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城遗址位于武进 雪堰镇城里村与无锡胡埭镇湖山村之间,占地约100万平方米,为春秋中期城池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800米。城中段有残存城墙相隔,形成东西两个方形城区。城墙残高3-4米,墙基厚约20米,均系夯土筑成。东西无城墙残迹,利用宽约30-40米的直湖港(闾江的一部分)作堑壕,与外界隔断,其他三面均有6-30米不等的城壕,总长约4000米,城内现有周家、城里及东城等自然村,有5座桥梁与外界通联。
无锡吴都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已开馆。传感、光电等高科技展示出的历史魅力震撼今人。至此,代表“吴”不同时期的“地标”——梅里古都(吴国发源地)、阖闾城(吴国最鼎盛期)、 鸿山遗址(吴国后期),分守无锡三处形成“东西相望”。它们正借助文化旅游的发展、高科技的运用,酝酿着三地联动,以现代化的方式推动着 吴文化传承,向世人展示吴文化魅力。
武进、无锡之间,占地约100万平方米,其中部分位于常州武进,为春秋中期城池遗址。
吴国 伍子胥提出: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主持建造了 阖闾大城,就是后来的 姑苏城。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国大夫伍员伐楚还师后,奉 吴王阖闾命筑此小城,因以 阖闾名命之,称为 阖闾小城。城北靠仆射山、 胥山、虾笼山等为屏障,山前有坡地,南临太湖,是以控制楚、越两国之入侵,以保吴都阖闾大城(今江苏苏州)安全。
文物出土:
该城墙剖面露头之土呈浅黄色,发现大量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夹砂 灰陶、 红陶,春秋时期的硬 陶鬲足、罐片等遗物。一件 陶釜的腰沿明显带有马家浜文化的特征。采集到的黑衣 陶豆残片,则和崧泽、 草鞋山遗址中层发现的陶豆特点相近。发现的 饕餮纹、勾莲 云雷纹、 绳纹和 方格纹、米筛纹、填线菱形纹等陶片,则具有几何印纹陶不同发展阶段遗物的特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 阖闾城遗址 胥山北坡,为配合阖闾城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考古人员们正顶着寒风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发掘。一批新发现的唐代、五代十国、宋代墓葬群陆续“重见天日”。 玉璧底白瓷碗、 四系青瓷罐、漆器、钱币等等的 随葬品相继出土。
本月中旬,四座形状特殊的唐中晚期船形墓相继“露面”。虽然出土的墓志铭上许多字迹漫漶不清,但研究人员对碑文解读和考释后,还是惊喜不已:这是吴氏墓葬。据此推断,唐代即有吴王寿梦长子 阖闾一族的子孙重返故乡。消息传出,无锡地区的吴氏宗亲已有多人前往参谒。
本报记者获悉消息后,第一时间向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博士求证,确认这些吴氏船墓的发掘,对于研究无锡地区吴氏祖先迁徙,完善吴氏宗谱有着重要价值。“这一发掘,把吴氏后代回到无锡的历史提前了近四百年。”而根据以往记载,吴氏大批返回的时间是1280年,在宋朝。这一发现,肯定也会为 惠山祠堂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重要的证据。
1 两组船形墓墓主都姓吴
无锡最早出土南唐船墓,是2010年末在 锡山南坡。当时本报曾独家披露了这一消息。墓主是位和尚,俗性丁,本地开元乡人。而此次现场已经出土的四座船墓,均为合葬墓,编号为1、2号墓。1号合葬墓的船形墓顶已经大部分塌陷,从墓志铭看,墓主名叫吴璀,唐代渤海郡人,本是 吴郡(无锡属吴郡)人,葬于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享年56岁,生有三子;2号墓位于1号墓西面5米处,与1号墓的朝向、墓制一致。按墓志铭记载,墓主是河南濮阳郡人吴造,葬于 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享年57岁,生有两子。“郡,相当于现在的省,西汉初期有15个郡,西汉末年达到103个郡,其中就包括位于现在 黄河出海口的 渤海郡,以及现河南的 濮阳郡”。通过墓志铭里的一些线索,如1号墓主吴璀的居处在墓志铭中称为“府”,而且两人的墓志铭落款都是“同乡进士邵稜”所撰,人们推测两位墓主生前都有地位、有财力,而且是同族同代人。
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除了市考古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外,还有考古爱好者陈万康和吴晋元。吴晋元有个特殊的身份,他是泰伯祖地吴氏宗亲会的监事,也是第109世裔孙。吴晋元获悉墓主的情况后,满怀激动地遍查了1950年版《吴氏大统宗谱》,却没有关于这两位墓主的只言片语。在唐史、无锡地方志也没有记载。吴氏宗谱可谓记录中国最早、最全的家谱,从商末至今没有间断过,尤其东汉起前后 修谱16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再三分析,大家认为可能两位墓主生前都是在外做官,死后才由后人成全,叶落归根的。
2 阖闾子孙唐代就回了阖闾城
古代吴国的国界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苏皖两省全境及赣东北部分地区。吴国国都前期位于梅里,吴王寿梦时,吴国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 吴姓也向北临的齐、鲁间迁徙繁衍。但这一带的吴姓多为 寿梦第四个儿子 季札的后人。据唐林宝撰写的《 元和姓纂》记载,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由于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 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过去无锡吴氏宗谱只记载江南都是吴王寿梦的四房季札的子孙,从来没有寿梦长房 阖闾、 夫差直系子孙的记录,而且原来我只知道无锡闾江村的吴姓在南宋时来自常州,而这次在阖闾城发现的这四座唐船墓的两个男性墓主都姓吴,且地点就在闾江村附近,这就说明唐中期即有阖闾子孙回到了阖闾王故乡。”陈万康这样表示。
3 这里或是吴氏家族墓地
“阖闾子孙自吴灭国,为避越楚复仇,流亡齐、晋,后来可能在唐代或唐之前就已重返阖闾王的故乡,两墓或为同一家族。”陈万康等人推测, 胥山北坡很可能是吴氏家族墓地。此番推测得到了刘宝山的证实。他告诉记者,勘探表明, 阖闾城遗址附近还有大量的唐宋时期墓葬,该地可能是吴氏家族在唐宋时期的一个墓葬群。刘宝山表示,无锡地区的 吴姓家族对 吴文化尤为重视,每年都要举办吴氏 宗亲会。“这些墓志的出土对于研究无锡地区的吴氏的来源、吴氏祖先迁徙,以及完善吴氏宗谱都有重要价值,当然对无锡吴文化、吴都阖闾城考古及博物馆建设也有重大意义。”
4 继续发掘中期待能解谜
记者了解到,为配合阖闾城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市考古研究所正在抢救性发掘该处墓葬群,墓地总面积3000平方米,早期勘探工作于2009年底展开,共发现砖室墓13座,明清墓37座,共50座。本次抢救性发掘工作自2012年9月开始,至今仍在紧张进行中,已经发掘面积达800多平方米,发掘六朝时期墓葬1座、唐宋墓葬2座、明代砖室墓4座、土坑墓16座。出土文物达50余件。
据悉,在2号墓的西北方向还有已经露顶、待发掘的3号墓。人们期待着3号墓还能再出土墓志铭,传递出更多、更重要的信息,揭示出当地吴氏神秘消失、神秘重返的秘密,以及为何宗谱里毫无记载的谜底。
何为船形墓?
船形砖室墓因两侧墓砖倾斜筑成弧形封顶,像一只倒扣的船而得名。这种形制的墓葬在浙江一带发现得相对多一些。一般都是五代时期的。
学术界对砖室墓呈现船形外观的现象,还有不同观点。有专家认为船形墓,是因为两侧墓砖倾斜筑成弧形封顶,像一只倒扣的船而形成的,其流行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形成期(魏晋)、发展期(南朝至唐中期)、鼎盛期(晚唐至五代)、衰退期(北宋)。也有人认为,船形墓和墓主生前的生活习惯有关,而在 吴越(今江浙)、古蜀国(今四川)等古代少数民族文明所在地,将墓室设计成船形,也是一度流行的葬俗。
(一). 阖闾城遗址
阖闾城遗址包括 阖闾大城和东、西小城,东西两座小城位于阖闾大城的西北。
东西小城计发现陆门和水门4座;根据物探,阖闾大城也应存在水门。
阖闾大城的面积约2.94平方公里,东西小城的面积约50万平方米。
西城的南区有大型建筑群,以F3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北区亦有大型建筑。
阖闾城的大城、东、西小城的年代晚于春秋中期,早于汉代,推测为春秋晚期。
西城内大型建筑遗迹的年代与城墙相同,亦应为春秋晚期。
(二).闾江和胥山湾
闾江经过改造,构成 阖闾大城和东西小城的城外环壕和城内水系。
阖闾大城以北的 胥山下有胥山湾,胥山湾在春秋时期为通太湖的湖湾。
(三).龙山石冢和龙山石城
龙山石冢的年代为春秋早期至春秋中期,龙山石城叠压在石冢之上,年代应晚于春秋中期;而石城的建筑方式与石冢相同,年代应相去不远。因此龙山石城的年代在春秋中期之后,应与 阖闾城遗址的年代相同。
阖闾城遗址是 春秋五霸之一 吴王阖闾的都城,该城始建于 阖闾元年(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早在1956年,阖闾城遗址就被江苏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该遗址被认定为春秋吴王阖闾的都城,并被评为“2008年中国10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1年,阖闾城遗址入选 “江苏大遗址”。2013年3月,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国家“十二五”期间15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名录。同年12月,被 国家文物局公布为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位于 中国吴文化博览园·阖闾都城的核心展示区,是中国 吴文化发源地的标志性建筑。建筑造型圆润流畅,恍若破壳而出的 凤凰,寓意为“凤凰涅槃”,象征着 阖闾古城在2500年后获得重生,再现辉煌。展览区通过历史介绍、文物展示、3D影片、多媒体互动体验等环节,展示了古吴国的历史沿革和 阖闾城遗址考古过程、保护现状,重点呈现了 吴王阖闾励精图治,发奋强国、勤廉恤民,任人唯贤的精神,再现了春秋吴国的精彩篇章。
整个展区由吴地探古、薪火相传、礼乐春秋、阖闾雄风、吴风古韵五个部分构成。吴地探古厅,重点介绍了吴国历史和无锡的吴文化遗存。薪火相传厅,通过无锡地区近年考古发现,以实物方式展示薪火相传的 吴地文明。礼乐春秋厅,汇集了春秋晚期一批重要的青铜礼乐器,反映春秋时期吴国与周边诸国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 阖闾雄风厅,是本馆的主要展示内容,以 吴王阖闾的传奇人生为主线,突出展示吴王阖闾执政时期的励精图治,勤廉恤民,强军利器、任人唯贤的史实和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吴风古韵厅,则重点展示了吴地独特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自 太伯三让王位南奔于此,创立勾吴部落,至公元前473年 夫差失国,吴国历经25任首领,存世长达600多年,创造了辉煌的吴地历史,也孕育了传承至今的灿烂文化。
锡东地区的梅村、鸿山一带,古时称“梅里”,是太伯当年奔吴的驻足地,在那里留下了诸多历史遗痕。……吴国后期,政治军事中心西移, 阖闾时期建立的都城,与东部的梅村、鸿山等 吴文化遗存一起,东西呼应,奠立了无锡作为古吴都的厚重基础。
吴王阖闾当政虽然短暂,却是泱泱古国历史上最为华彩的篇章。 阖闾城遗址就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是迄今唯一有定论的吴国都城遗址,也是展示和研究吴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太伯是中原周部落 周太王的长子,原为王位继承人,但太王看中三子 季历的儿子 姬昌,想通过季历传位于姬昌。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也为了吴国的未来,太伯放弃王位,偕二弟 仲雍南奔 荆蛮,建立了勾吴部落。勾吴历经太伯、仲雍、季简、 叔达四任首领之后,至第五任君王周章时,正值周 武王伐纣灭商,分封天下,勾吴正式获封国,周章被封虞候,吴国从此跻身诸侯之列。 阖闾是第24任 吴王,执政期间,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富国强兵,在 孙武、伍子胥的谋划和协助下,西伐楚,南征越,北威齐,所向披靡,成为春秋末霸。
阖闾城遗址的发现,还原了历史文献中有关“子胥筑城”的记载。根据考古发掘,阖闾城北依 胥山,东临太湖,依山傍水而建。南北长1400米,东西宽2100米,占地面积为2.94平方公里。作为一座都城,阖闾大城内有东、西两座小城。城中有陆门、水门多个,据文献记载,其中三座门筑有城楼。东、西两座小城之间有城门连通。西城,为阖闾王宫所在;东城,则驻扎军队、存放军备给养。
阖闾城外的胥山有“伍子胥点将台”和胥山湾水寨等军事设施。
胥山湾外,沿太湖十八湾建有龙山石城,是迄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古长城。
从军事角度看,阖闾城防守严密,石城为王城构筑了第一道防御屏障;胥山湾,驻扎水军严防东部水域,构成第二道屏障; 阖闾大城,是第三道屏障,而东城驻扎的军队,则成为最后的一道守御。
伍子胥在阖闾城选址时,相天法地,巧妙利用山水形制,筑城池,设守备,依山临湖,宜攻易守,充分体现了当时都城的建造特点。
国破山河在,境迁城犹存。古吴国虽然消亡了,但繁衍生息在这方水土之上的人们仍以吴人自居,传承着吴人“崇德、重文、务实、创新”的文化精神。
 
         
         
 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