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

重庆黔江

中文名 黔江区
行政区类型 市辖区
面积 2402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地理位置

    重庆市黔江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地处武陵山腹地,东临湖北省的咸丰县,西界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 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地理座标在东径108度28分至108度56分,北纬29度4分至29度52分之间。东西宽45 公里,南北长90公里。全区幅员面积为2398.7平方公里。黔江区最高点—灰千粱子,海拔高度为1938.5米,最低点为黑溪河谷马斯口,海拔320 米。黔江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国道319线和黔咸公路在此交汇,渝怀铁路横穿黔江境内,黔江机场即将开工建设。

历史沿革

黔江,《禹贡》为梁州之域。商周为古濮国、巴国属地。秦属巴郡。

汉初为涪陵县地。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在梁州巴郡置涪陵县。元封五年(前106年),改梁州为益州,属益州刺史部。东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析涪陵县置涪陵、永宁、 丹兴、汉葭四县。丹兴县治设于今城东街道南海城居委(古称楠木坪)。

三国沿用丹兴县名。蜀汉延熙十二年(249年),涪陵人徐巨杀都尉反,后主遣大将邓芝征讨,徐巨战死。事后,徙徐、蔺、谢、范等数千家于成都。

西晋,武帝咸宁六年(公元280年),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涪陵郡下设涪陵、汉葭、汉夏、汉平等四县,丹兴废,其地入涪陵、汉夏二县。西晋光熙元年(306年),今酉、秀、黔、彭等地"没于蛮僚",历宋、齐、梁、魏、周等250余年。

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涪陵少数民族首领田思鹤"以地内附",归顺中原王朝,在彭水置奉州。

隋朝,文帝开皇五年(585年),置石城县,兼置庸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庸州,石城县隶属巴东郡。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石城县改属黔州,其县治移无慈城。后改黔州为黔中郡,辖彭水、洪杜、洋水、永宁和石城5县。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治所迁回楠木坪。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黔江,属黔安郡(黔州)。

五代十国时期,黔江属黔州。后唐长兴五年(935年),孟知祥据蜀,黔州地属之。

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黔州升为绍庆府,黔江县隶属于绍庆府。

元代,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明玉珍据川,称帝10年,黔江县为其属地。 

明朝,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蓝玉征黔,省黔江入彭水县。洪武十一年(1378年),蓝玉再次征黔,驻官兵1216名,置黔江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黔江县。黔江守御千户所隶四川都司所属的重庆卫,持续275年。

清初,黔江县属重庆府。康熙元年(1662年),改黔江守御千户所为黔彭营,镇守黔江、彭水等县,兼辖酉阳、石耶、平茶、邑梅五土司。雍正四年(1726年),改黔江县为黔江厅。雍正十二年(1734年),含彭水县升为黔彭直隶厅。雍正十三年(1735年),酉阳土司"改土归流"后,置酉阳直隶州,废黔彭直隶厅,复置黔江县,属酉阳直隶州。宣统三年(1911年)11月13日,黔江"反正",成立军政府。

民国成立后,废府、州、厅,黔江直属省。四川"防区制"时期,黔江属刘湘防区。民国24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酉阳专署)。民国34年(1945年)10月,设立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绥署驻黔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1月25日成立黔江县人民政府,隶属川东行政专区。1950年1月23日,置酉阳专区,领酉阳、秀山、黔江3县。1952年9月,酉阳专区并入涪陵专区,黔江随之属涪陵专区。198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黔江县,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省黔江地区,辖石柱县、彭水县、黔江县、酉阳县、秀山县。1998年,改置重庆市黔江开发区。2000年6月,撤销重庆市黔江开发区、黔江自治县,设立重庆市黔江区,行政正厅(局)级。

地质构造

    黔江区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北东方向展布褶皱断裂明显。主要构造有阳洞背斜、濯河坝背斜、筲箕滩背斜、八面山背斜 和郁山背斜,出露岩层以震旦系变质岩系为基底,到白垩系为止,接受了厚达数千米的巨厚沉积岩系的淀积,出露地层及岩性由老到新为:下古生代发育完全,寒武、奥陶系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下中老留统以砂页岩为主,厚500米,上泥盆系以石英砂岩为标志,缺失石炭系;二迭系起伏于中老留统或上泥盆统之上,以石灰岩为主,上下二迭统底部均夹页岩,共厚1000米左右;三迭系连续沉积于二迭系之上,下统为灰岩、白云岩,中统为紫色砂页岩与灰岩、泥灰岩,共厚1300 米;侏罗系假整合于三迭系之上,以砂页岩为主,夹少许生物碎屑灰岩;上白垩统零星分布鞋于正阳山间盆地内,为紫红色砂砾岩;第四系地层分布于现代河床附近,构成河流的一、二级阶地,除河流冲积层外,普遍只有冰碛物。     黔江区地形地貌受地质拼迭的控制,山脉走向多与构造线方向一致,为北东—西南走 向。从东至西,灰千梁子、五福岭、麒麟盖、八面山、山塘盖和贾角山等山脉近于平行,形成岭谷相间地貌。境内大部分地区以低中山为主,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5%,丘陵面积约占10%,其中5%的面积为河谷平坝与山间盆地。境内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岭谷相间,地势东北高,西南部低,最高峰灰千梁子主峰海 拔1938.5米,最低点为黑溪河谷马斯口,海拔320米,相对高差达1618.5米,一般为500—1000米,层浅—中切割中、低山地形。沿北东—南西向谷地发育主干河流,沿西北—南东向谷地分布其支流。主支流在平面上呈棱格状展布。全区海拔1400米以上地区占幅员面积4.04%,1000— 1400m地区占17.18%,500—1000m地区占59.29%,500—700m 地区占14.45%,500米以下地区占5.04%。  

自然景观

     黔江是一片神秘、美丽的土地,这里大自然造就了武陵山的奇峰延绵、怪石林立、奇峰异彩,危岩深峡、溶洞密布;有深山明珠—小南海地震湖,湖水清澈如镜、湖 周秀峰环立、内、外八景格外诱人;神秘的官渡峡等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仰头山层峦叠嶂,林海浩瀚,林中色彩斑澜,幽深迷人;万涛烈士故居等更值一观。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筑、穿戴、风格及文化习俗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淳朴浓郁。土家摆手舞、山歌、铜铃舞;苗族民歌、芦笙、木鼓舞驰名遐尔,特别是一年一度的黔江土家摆手节呼唤海内外朋友相聚黔城,同乐同舞。“赶年”、“赶秋”、“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仍继古风遗韵。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黔江区土地资源受成土母质(岩性)和气候的影响,包括沙、粘、瘦、薄等种类,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共分7个土类、12个亚类、23个土属、52个土种。坡度在25度以下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50%,砾石、沙土358329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8.9%,粘土面积148753亩,占20.3%,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63.27%。

2012年,黔江区土地总面积239185.1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9716.94公顷,园地面积2289.36公顷,林地面积138571.44公顷,草地面积6744.47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0616.6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464.92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421.53公顷,其它土地面积15359.84公顷。

矿产资源

黔江区探明矿产主要有煤、铁、硫、汞、铝土矿、铅锌矿、地热、萤石、重晶石、石英砂岩、白云岩、石灰岩、页岩、粘土和页岩气等。资源量为:铝土矿1600万吨,煤1500万吨,萤石、重晶石200万吨,石英砂岩27600万吨,白云岩49000万吨,页岩气2.5万立方米。

生物资源

黔江区属渝东南湿润森林植被区,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植物种类多,垂直分布明显。乔木主要有苏铁、银杏、中华杜鹃、鄂西红豆树等42科、81属、146种。草本植物有巴茅、野苕藤等200余种。其中,中华纹母、拱桐、岩柏、银杏、红豆杉、铁坚杉、黄杉、三尖杉、水杉、柳杉、薄皮马尾松、厚朴、白花泡桐等是国家珍稀植物。食用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其中粮食作物品种226个。经济作物有烟叶、棉花、油菜、花生、蚕桑、麻等。水果品种共21属、12科、89种。 药用植物包括中草药、兽医药、农用药等,有野生、家种中药材672个品种。

黔江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有4类、23目、69科、147种。哺乳类有刺猬、四川短尾鼯等100余种;鸟类有水葫芦、小杜鹃等100余种;爬行类有乌龟、鳖、黑眉锦蛇等;两栖类有大鲵、大蟾蜍、林蛙等。其中,黑金丝猴、毛冠鹿、红腹角雉、鸳鸯、大鲵、猕猴、黔江灰金丝猴、穿山甲、大灵猫、林麝、云豹、红腹锦鸡等属国家保护动物。

水能资源

黔江区河流流程419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16.6万千瓦,可供开发量10万千瓦。流域面积大于50 平方公里的有15条。以八面山为分水岭,东南为阿蓬江、诸佛江支流,西北为郁江支流,均属长江水系乌江支系。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黔江区共有203695户、545089人,比2011年增加2538户、3768人。全年出生7455人、死亡3306人,迁入4612人(市内迁入3358人、市外迁入1254人)、迁出4427人(迁往市(内3299人、市外1128人),户籍总人口比2011年增加3768人,常住人口54508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同比下降0.1‰。全区非农业人口236168人、农业人口308912人,城镇人口1191170人、农村人口353919人,城镇化率42.53%。

2012年,黔江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为287616人,占总人口的51.6%; 女性为257473人。

2010年,黔江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0.34万人,占总人口的23.3%;15-64岁的人口为29.89万人,占总人口的67.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27万人,占总人口的9.6%。[24] 

民族

黔江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苗族是两大主体少数民族此外,还居散着回族、蒙古族、藏族、满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东乡族、黎族、佤族、撒拉族、高山族、塔吉克族、鄂温克族、普米族、水族、畲族等24个少数民族。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黔江区常住人口445000,其中,汉族118840人、土家族256246人、苗族69553人、其他少数民族37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3%。2012年,变更少数民族成份229例。

气候概况

气候特点

    黔江区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境内地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000米,相对高度差较大。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 量丰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但幅射、光照不足,灾害气候频繁。气候具有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规律,是典型的山地气候。     气温:全区多年年均气温 15.4℃,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5.8℃。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5.9℃;1月最低,为4.3℃。大于0℃的活动积温为3201— 5471℃,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2134—5471℃。无霜期223—309天,平均等273.5天。     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1 —1389mm,月季分布不均,夏季(6—8月)515.2mm,集中了全年的42.9%;冬季(12—2月)67.0mm,仅占5.6%;春季(3—5 月)328.0 mm;秋季(9—11月)289.9 mm。各月之中,6月最多,为205.8 mm,占全年降雨量的17.1%;1月最少,为18.8 mm,仅占1.6%。     日照时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66.6小时,其中夏季最多,为 501.9小时,占全年的43.0%;冬季最少,为135.2小时,仅占11.6%;秋季270.0小时;春季259.1小时。月际变化大,2月39.3 小时最少,8月209.1小时最多。2至8月缓慢增加,8月之后则急剧减少。     

气象灾害

    我区的主要气象灾害有:①干旱(主要指伏旱和伏秋连旱),②暴雨、洪涝,③大风、冰雹,④春季低温,⑤绵雨。 

干旱     

以季节分,我区有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和冬干。以伏旱(伏秋连旱)最为突出,而春旱、冬干和夏旱次数不多。1959 —2001年42年中有24年发生伏旱(伏秋连旱),共30次。从强度看,重伏旱8年,严重伏旱4年,持续时间最长为1990年的7月19日—9月20日 的伏秋连旱,达63天。无伏旱年一般也有一段至几段高温少雨时段。重伏旱对我区农业生产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1959年—2001年我区还发生春旱10 年,夏旱2年。    

暴雨、洪涝     

24小时降水量大于50毫米称为暴雨,暴雨最多年份达8天,最少仅1天。1960年—2001年我区共发生129次暴雨,每年平均3次。5—9月累计达120次,占全年的93%。6月有36次,占全年的28%,为各月之冠。     24 小时降雨量大于100毫米或连续3日总降雨量大于150毫米称为洪涝,它常引起山洪暴发,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按天气标准统计我区1960—2001年共出现洪涝9次,机率21%,其中初夏3次;盛夏3次;初秋2次。洪涝的时空分布极其不均,且受地形影响较大,常发生局地洪 涝。     

大风冰雹     

大风冰雹是一种局地灾害性于天气,它直接危害农作物,可摧毁房屋,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我区1960—2001年42年中,有27年共发生风雹45次, 其中3月最多,共发生11次,约占总次数的25%;除1、2、10月外,其余月份均有发生。我区大风冰雹危害的主要几条线是:皇后寨到贾角山的东南山麓; 鸡公山附近的后坝经小南海到中塘;八面山东南山麓的丰山到册山;麒麟盖西南麓的杨柳经鹅池到石家;灰千梁子东麓的早化经马喇到邻鄂等。     

春季低温     

春季低温指3月中下旬连续4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时段,一般指寒潮低温,是我区春播期间的主要气象灾害。其发生机率几乎在100%,有时有两个甚至3个低温阴雨时段。一年发生一个时段的有16次,占53%,两个以上时段的占47%,平均每个时段持续6.8天,持续时间最长的达21天。     

绵雨     

我区绵雨主要有5—6月(双抢)绵雨和9—10月(三秋)绵雨,绵雨对农作物关键期影响较大,如5—6月的绵雨对抢收不利,9—10月的绵雨给大春籽粒造 成霉烂。其中,9—10月绵雨较多,一般占60%,5—6月绵雨占40%,持续时间最长为1975年三秋绵雨,持续达13天。

城市荣誉

2007年10月,在重庆市政府召开的全市退耕还林暨森林分类经营工作会上,黔江区荣获全市退耕还林工作先进区。

2011年12月,在由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等单位主办的中国首届《乡土盛典》活动上,黔江区当选为“最具风情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

2011年,黔江区被评为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2012年5月,黔江区被农业部授予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称号,示范产品为猕猴桃。

2012年8月,黔江区被水利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授予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的称号。

2012年9月,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上,黔江区被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2013年7月25日,黔江区荣获“全国平安铁路示范区”授牌仪式在综合楼二楼会议室举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