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九年四月四日由 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省徐州市兴建,一九六0年四月五日奠基,一九六五年十月一日建成开放。 淮淮战役烈士纪念塔座落在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高三十八点一五米,面向 朝阳,巍然耸立。塔向耸立。塔身正面,镶嵌着 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座正面镌刻着碑文,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支前的壮丽情景。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三万多名烈士名录。塔前有宽敞的 平台和长二百五十米,宽三十一米的十个平台一百二十九级台阶,步下台阶是直径一百五十米的园林中心广场。
巍然矗立在徐州南郊凤凰山下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不仅是光荣 历史的见证,也是激励后人的丰碑。1948年11
月6日至 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徐州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与解放大军并肩浴血奋战,为夺取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淮海战役碑林位于园林西北部,占地2万平米,由碑亭、碑墙、碑廊、碑室等组成。布局严谨、错落有致,规模宏磊。主碑重150吨,其正面和背面分别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人民的胜利”和“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手稿,500多幅碑刻中汇集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墨宝, 党和国家 领导人的题词、参战部队及老将军、老战士的题咏和海内外书法名家不凡之作,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炮弹形的塔身布满一粒粒小 石块,象征着无数革命烈士凝结而成。塔座为五角形体,四周分别镶着 毛泽东、朱德、 周恩来、博古、项英、洛甫、王稼祥、凯丰、邓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塔的正前方地面上用煤渣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与烈士塔形成一幅完整的构图,表达了苏区人民对先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红军烈士纪念塔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褒扬先烈,永远纪念历年来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1933年7月11日第45次会议决定兴建的。由 钱壮飞设计, 梁柏台任工程指导。 红军烈士纪念塔于1933年8月1日破土动工,工程刚开始,在中央苏区就掀起了一股自动募捐的热潮。中国工农红军残废院捐大洋二十一元二角九分六厘;直属 医院政治部捐大洋八元七角一分;一军团八月三十日来电,已集中捐款二百四十元……在这些募捐队伍中, 瑞金叶坪村的谢益辉老人的故事特别让人难以忘怀,当时,他已年过花甲,唯一的儿子,参加了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光荣牺牲。家中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 红军烈士塔开始修建后,谢益辉老人将多年积攒下来,准备买棺材的三块大洋也捐了出来,工程筹备处的同志知道谢大爷的情况,说什么也不肯收,谢大爷激动地说:“你们一定要收下,我连儿子都献给了苏维埃,你们就让我为儿子和其他烈士尽点心意吧!”。就这样,从前线到后方,从机关到基层,从干部到战士,从军人到农民,一双双热情的手,一颗颗滚烫的心,为了缅怀牺牲的将士,他们省吃俭用,在有限的津贴和伙食费里抽出一元、两元、一角、二角,甚至一分二分来支援纪念塔的建造。 1934年2月2日上午8时, 苏维埃中央政府在这里隆重地举行红军烈士纪念塔揭幕典礼。中央军委主席朱德走上塔 座,介绍了红军从井冈山以来英勇斗争的经过,在几年斗争中被 国民党屠杀的五六十万革命群众,以及红军领袖赵博生、黄公略等同志牺牲的情形。朱德最后号召大家要继承先烈遗志,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彻底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烈士纪念塔被敌人拆毁,当地群众在沉痛和愤怒之中,冒着 生命危险,把红军烈士纪念塔拆除下来仅有完整的“烈”字抬回家里隐藏起来,一直珍藏到全国解放。为重现历史风貌,1955年在遗址上按原貌修复了 烈士塔,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红军烈士纪念塔已成为红都瑞金的胜景和重要标志,更成为后来人对革命烈士寄托无限哀思的地方。每到清明,学生们总要前来祭奠, 中央领导到了瑞金,首先就是要向烈士塔敬献花圈,表达对烈士的崇敬。是啊,烈士塔的每块石子,都附着烈士的英灵,都记载着苏区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无私 奉献、流血牺牲的动人故事。瑞金沙洲坝的杨荣显老人,有八个儿子,在第五次反“围剿”最为激烈的时候,他毅然响应政府扩红的号召,全部都送去参加了 红军,不幸的是,八个儿子无一生还,全部战死沙场。杨荣显老人,在弥留之际,没有一个儿子送终。那是怎样的悲痛,又是何等的豪情!苏区人民为了 苏维埃共和国,牺牲的太大,奉献了太多。当年瑞金全县仅有24万人,而参加红军的就有4.9万,几乎所有的青壮年,甚至14、15岁的红小鬼都加入了革命队伍,其中,为革命捐躯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7166人。红军 长征后,瑞金人民又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对红军家属和普通群众也肆意捕杀,很多地方都成了“血洗村”、“无人村”,“瑞金县城人口差不多减少一半”,其惨状,正如国民党在报告中所说,“无不焚烧之居,无不伐之树木,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 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从1934年红军长征后,一直到1949年重新解放约15年时间里,瑞金的人口一直呈负增长。 红军烈士纪念塔,是 革命烈士鲜血凝固而成的精神之塔,它将永远在人民心目中,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红军烈士纪念塔是一段鲜血凝固的 历史,是万古长青的建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造的,座落在位于叶坪乡的临时中央政府广场东北端,1934年1月竣工落成。
红军烈士纪念塔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负责筹建。 梁伯台任工程指导,钱壮飞为总设计。红军烈士纪念塔整个外形象一颗炮弹,其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塔身正面从上到下嵌镶了“红军烈士纪念塔”七个黑体大字。 塔身并嵌有无数个小石块,象征着无数个红军指战员为了革命的理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塔座为五角星体,全由红条石雕成,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项英、洛甫、王稼祥、凯丰、邓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
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位于 哈尔滨市道外区长青公园内。为纪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游击队和抗日联军在东北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与东北烈士纪念馆同时于1947年筹建,1948年10月10日竣工。纪念塔由塔基、主席台、塔身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十字形,高1.5米,占地面积450平方米。 主席台位于塔基的前部,长8.6米,宽4.4米。塔身位于主席台后部,高31.1米,由坚硬的 花岗石筑成,阶梯式的构造侧面看上去有如向前 奔跑的动态,正面看去又有笔直上升的趋势。塔身正面镌刻"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16个鎏金大字。塔顶是光芒四射的 红星。塔下侧是栩栩如生的浮雕,描绘出人民支持子弟兵、战士个个逞英豪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