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邢基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建设的,一个以邯郸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化工、机械、建材等综合基地。李先念副总理当年称:“邯邢基地完全可以建成‘中国的鲁尔’。”超过十万技术工人、三十万人移民邯郸,涌入了邯邢矿山局、邯邢基地冶金矿山建设指挥部(华北矿建、中国华冶)、马万水工程队、中煤一建、中煤建安、中国煤炭设计院、中煤水文地质局、中煤第一勘探局等一大批中直单位。
“邯邢”,即为开发河北省邯郸市和河北省邢台县的煤铁资源,国家有关部委联合我省投资兴建的包括钢厂、电厂、煤铁矿山以及交通等建设项目的邯邢基地工程。
上世纪末曾有一句话很流行,“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如果给它前面加一句,那就是“七十年代看邯邢”。“邯邢”即邯邢基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建设的,一个钢铁、煤炭、化工、机械、建材等综合基地。邯邢基地的建设,深刻影响了现代邯郸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更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最早提出邯邢基地建设的是邓小平同志。
1973年10月22日,当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1]到邯郸老区视察。他认真听取了邯郸发展钢铁工业的汇报,并高兴地说:“邯郸是个好地方,我也非常怀念这个地方。[1]这里有煤有铁有水有电,西部地下资源多,东部平原又盛产棉粮,条件非常好,比起西德著名的鲁尔工业区的自然条件也不差,[1]可以像鲁尔工业区那样,搞个大型的邯邢钢铁生产基地。”[1]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省委书记说:“你们省里可以拿出个详细计划,直接报国务院审批,我支持你们!”[1]
1972年5月2日—6月14日,国家计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邯邢基地规划团”一行249人来到邯郸,对邯郸、邢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了《邯郸、邢台地区钢铁、煤炭工业基地综合发展规划报告》。
当时的邯邢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交通组,配合交通部参加规划的工作人员针对工业建设的需要,积极组织邯、邢两地区交通部门及我大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同时论证了工业要大上、交通必先行的道理,并提供了公路与地方铁路的众多的技术资料,由此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规划团”提出的《邯郸、邢台地区钢铁、煤炭工业基地综合发展规划报告》中,将交通项目纳入了规划。1973年4月,这个《报告》得到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批准。
1974年1月20日,李先念、谷牧、余秋里等在国务院会见厅会见了时任河北省委负责人、邯邢基地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马力、刘英。
马力、刘英等汇报了邯邢地区的面积、人口、粮食产量、水资源及矿石、煤炭储量、矿石品位、煤炭种类、炼钢能力、运输能力等情况,李先念副总理很高兴地说:“邯邢基地完全可以建成‘中国的鲁尔’。”
在汇报中,刘英等提出了邯邢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技术人才的短缺,李先念当场拍板:“调,从全国各地抽调。余秋里你要首先保证邯邢基地人才的需求。”
于是,全国各地铁矿、煤矿的勘探、设计、建设、开采人员开进邯郸;
于是,邯郸增加了邯邢矿山局、华北矿建、中煤一建、中煤建安、煤炭设计院、水文地质局、第一勘探局等一大批中直单位。
当年的马万水工程队连环画张新华,《邯邢冶金矿山志》的主要编写人之一。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他向记者讲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
“邯邢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称作‘505工程指挥部’,总部位置就在中华大街和丛台路交叉口西北角,现丛台区政府的拐角楼即是其一部分。那儿不是还有一个‘505家属院’吗?就是从那时候叫下来的。”
“505工程指挥部”下设铁矿和煤矿两大部分。铁矿又包括负责采矿的邯邢矿山局和负责矿山建设的“冶金矿山建设指挥部”,后者后来改叫“中国冶金部华北矿山建设集团(华北矿建)”,后更名为中国华北冶金建设集团(中国华冶)。1974年8月,邯邢矿山局和“华北矿建”正式分开办公。
张新华告诉记者:那时候矿山局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兵强将,有来自武钢鞍钢山西太钢的,有湖南贵州四川攀枝花的,还有中条山矿甘肃镜铁山矿的,以及一大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复转军人……
而华北矿建的成员中也增加了原省属的五、六井巷、鞍山矿山设计院、二十冶金建设公司、建字111部队等,还有著名的马万水工程队。
马万水,用网络语言表述就是“传说中的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工程队原隶属于宣钢龙烟铁矿,曾20次创造全国掘进记录。这次为了邯邢基地建设,也来到了邯郸。
1975年8月,马万水工程队奉命调入邯邢基地冶金矿山建设指挥部(中国华冶前身),1999年9月,扩建为马万水公司。
在邯郸市光明大街向阳路口有一尊马万水的塑像:头戴柳条帽,脚蹬水靴,腰挎矿灯,目光炯炯,下面是薄一波同志的题词。
和铁矿建设同步进行的还有煤矿。
卫庆前,现任中煤一建宣传部部长、《中煤一建》主编。1974年,19岁的他跟随母亲一起从贵州贵阳来到邯郸。“那时候流传一句话:毛主席说‘邯邢基地一天建不好,我一天睡不好觉’。你说这个基地重要不重要?”他说。
1973年,中煤一建的前身“邯邢煤炭工业基本建设局”成立,次年更名为“邯邢基地煤炭建设指挥部”(简称“邯邢煤指”)。中煤一建的职工来自贵州六盘水矿区(六十三处)、四川攀枝花(十处)、江西乐平(三十一处)、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四十九处)。卫庆前回忆说,“那时候我们每个处都有几千人。全公司近两万人,算上家属,7万多人,全都在邯郸安家落户。”
参加邯邢基地建设的有多少人?据不完全记载,中煤一建17790人;中煤建安13807人,华北矿建(中国华冶)14902人,邯邢矿山局19779人…… 还有中煤建安公司、煤炭设计院、中煤水文地质局、第一勘探局等。几年间,超过十万技术工人、三十万人移民邯郸。
这其中有多少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由于年代久远、部门更迭,我们已无从查找。抛开建设的功绩,单从人口迁移的角度考虑,邯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借助邯邢基地建设,没有任何成本就完成了几万人的技术移民。这笔财富享用不尽。
邯邢基地曾在邯郸很“牛气”:1977年,出席党的十一大的我市代表共6人,其中4人来自邯邢基地;
而因为邯邢基地,邯郸在全国也很“牛气”: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播出的第一天,《邯邢基地马万水工程队勇夺新高峰》的消息作为第二条新闻播出,时间和头条新闻《邓副主席出席新年招待会》一样长,都是3分钟;1977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配发编者按刊登《5个重点企业的负责人发表谈话》,将邯邢矿山局与鞍钢、首钢、上海冶金工业局和武钢相提并论。
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工业用水),邯邢基地最终没有成为“中国的鲁尔”,甚至没有达到规划中的规模。
1979年,邯邢基地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下马,邯邢两地的一大批中直单位从此走上了开创性实践和探索企业生存发展的道路。
邯邢基地失之桑榆,而邯郸、沙河却得之东隅。
它改变了邯郸、邢台的产业结构。邯郸,从此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钢铁、煤炭产区。
它它不仅让邯郸市主城区增加了一倍的人口,而且大大提升了邯郸的人口素质。资料记载,1973———1977
年,邯郸主城区增加了13万多人。这些人中,工程技术人员就有几万人。邯郸,也从此成为全国水文地质、勘探、矿山建设、设计等专业人才最为集中的城市。
邯邢基地超过三十万的移民,再加上计划经济年代天津援建邯郸四个大型棉纺织厂超过五万人的移民,也极大提升了邯郸市普通话的普及程度,邯郸市从此成为普通话普及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它改变了几十万邯郸人的命运。资料记载:国家计委批准1974年给邯邢矿山局增加职工7000人;给邯邢基地增加用工数是15000人。这15000人头天还在地里劳作,次日就成为了产业工人,开始接受工业文明,他们的家庭乃至他们的家族都和工业有了最紧密的联系。若干年后,他们的下一代也通过“接力”的方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以马万水工程队为代表的邯邢基地的建设者们,留下的“不讲报酬、只求奉献”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邯郸人。
邯邢基地建设在改变邯郸面貌、促进邯郸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短时间内让邯郸接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冲击。各种风俗在这里交融,各种观念在这里碰撞。东北人的豪爽大度、南方人的精明干练交汇于此,四川的麻辣烫与陕北的信天游同煮一锅,它们一古脑儿地被邯郸吸收接纳,发酵成新的邯郸人文精神。
邯郸,也因此变得多姿多彩。
邯邢基地规划的3条公路,在邯邢基地交通建设指挥部的领导下,经过河北省交通工程大队8年的施工,于1983年12月完成。
新建的邢台至都党公路是河北省省第一条二级公路,使一条贯穿邯郸与和沙河西部山区的南北交通干线畅通无阻。沙河大桥、洺河大桥、漳河大桥的建成,使河北省南部的公路交通得到改善,同时也使河北、河南两省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断头公路得到贯通,从此京深公路也代替了京磁公路,真正成为了国家公路主干线——107国道。邯武复线的打通,为过去经济落后的武安县变成如今经济发达的武安市发挥了作用。
邯邢基地的交通建设,对整个冀南公路交通的发展作出贡献。
邯邢基地相关的中直单位 | |
---|---|
中煤一建 | 原邯邢基地煤炭指挥部。成立于1973年4月。总部位于邯郸市。 |
中煤建安 | 成立于1953年,前身为中央燃料工业部华北煤矿管理局工程公司。总部位于河北邯郸。 |
中煤水文地质局 | 成立于1974年4月,总部位于邯郸市。 |
中国华冶 | 原名邯邢基地冶金矿山建设指挥部,后更名为中国冶金部华北矿山建设集团。 |
中国煤炭设计院 | 现为中煤邯郸(天津)设计工程公司,成立于1975年,原名中国煤炭工业部邯邢煤矿设计研究院,系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综合性勘察设计研究单位。总部位于邯郸。 |
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 | 1973年4月为适应建设邯邢基地的需要,撤消邯郸冶金矿山公司,成立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仍直属冶金部领导。2004年6月11日与中国五矿重组,是国内最大的国有独资大型黑色冶金矿山企业。总部位于河北邯郸。 |
马万水工程队 | 以马万水命名的工程队。隶属于中国华冶。 |
中煤第一勘探局 | 始建于1974年。 |
二十冶 | 在邢台市沙河市褡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