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理论

中文名 钥匙理论
释义 自己是锁,而对象是钥匙
目录导航

概述

医学中的“钥匙理论”是指如果一个与疾病相关的生物大分子是一把“锁”,与之作用的药物分子就是可以打开这把“锁”的“钥匙”。也就是说,科学家只要找到某种致病的“锁”,就可以根据这把“锁”的结构配出一把“钥匙”,即研制出一种新的药品。

然而,每个人的基因都有自己的独特结构,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单核酸的多态性”(SNP),根据这一特性,一个药品不可能对患同一种病的人百分之百有效。因此,一种理想的药物应该根据SNP分类人群,从而制造出针对每一类人甚至每一个人的特效药。  

典故

话说东汉末年,一位杰出医学家名医华佗。此人医术非常之高明,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诊断准确,在当时乃至我国医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华佗的一大特点,就是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 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佗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 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 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 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 投资这种事情,同样需要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作“钥匙理论”。

相关理论

几年前,小屁孩认识了一个好孩子,后来这两个小孩子就成了很好很好的朋友,那我们就暂时称小屁孩的那个朋友为小p孩吧。 有一天,小屁孩陪小p孩去买手提电脑,时代的发展,迫使小p孩必须得买一个电脑锁,于是那个幸运的锁就成了电脑的保护神,而锁的两把钥匙则成了俩小孩是好朋友的见证。 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小p孩忽然对小屁孩说,他不小心把钥匙弄丢了,这个时候,小屁孩把本属于他的钥匙还给了他。 那天下午,小屁孩照样出去打球,他把钥匙放在了一个显眼的位置。可是结束之后他却在原来的那个地方没有发现自己的钥匙,。这时,他异常恼怒和痛苦,转瞬之间他才明白是因为少了那把明显的钥匙使得自己认不出自己曾经的钥匙罢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悲伤之情由此而生。 标志性的钥匙成了我们否定自己的标准,多年来的定势思维总是让我们陷入困惑。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