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船舶原理
作 者:刘红编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1
ISBN: 9787313059390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元
本书以对船舶尚未有感性认识的初学者为对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入深地阐述船舶的整体及各航海性能的概念。
本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船舶类型、船舶尺度与布置、船舶浮性、船舶稳性、船舶抗沉性、船舶阻力、船舶推进、船舶摇摆、船舶操纵性、船舶强度与结构。每章之后附有复习思考题。
本书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有关水运系统专业的师生,水运系统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与船员。
1 船舶类型
1.1 船舶及分类
1.2 典型的运输船舶
1.3 工程船
1.4 渔业船舶
1.5 工作船舶
1.6 军用舰艇
1.7 发展中的高性能船舶
2 船舶尺度及布置
2.1 船舶外形的一般特征
2.2 运输船舶的主要参数
2.3 船舶型线图
2.4 船舶总布置
3 船舶浮性
3.1 船舶在静水中的平衡条件及浮态
3.2 船舶排水量与总重量
3.3 船舶重心与浮心
3.4 船舶平均吃水的变化
3.5 船舶吨位
4 船舶稳性
4.1 稳性分类
4.2 船舶的三种平衡状态
4.3 初稳性高度与初稳性公式
4.4 船舶静水力资料
4.5 船上货物移动对浮态与稳性的影响
4.6 悬挂货物、自由液面对船舶稳性的影响
4.7 装卸货物对船舶浮态与稳性的影响
4.8 倾斜试验
4.9 大倾角稳性与静稳性
4.10 动稳性
4.11 稳性衡准
5 船舶抗沉性
5.1 船舶海损及抗沉性
5.2 破舱进水对浮态与稳性的影响
5.3 船舶分舱
6 船舶阻力
6.1 快速性的基本概念
6.2 船舶阻力分类
6.3 船舶基本阻力曲线
6.4 受限制航道的船舶阻力
6.5 船模阻力试验
6.6 船舶功率估算方法一一海军部系数法
7 船舶推进
7.1 船舶推进方式
7.2 螺旋桨外形及几何参数
7.3 螺旋桨的工作原理
7.4 船体与螺旋桨之间的相互影响
7.5 螺旋桨的空泡现象
7.6 船舶的功率与效率
8 船舶摇摆
8.1 船舶摇摆的基本概念
8.2 船舶摇摆运动规律
8.3 减摇装置
9 船舶操纵性
9.1 船舶操纵性概述
9.2 舵
9.3 航向稳定性
9.4 回转性
10 船舶强度与结构
10.1 船舶强度概念
10.2 船体主要构件名称及骨架形式
10.3 船体结构
参考文献
内河 拖船一般指吃水1.2m以上(1.2m以下称浅水拖船)、工作于内河、尺度较小的拖船。因内河拖船经常需要通过桥洞、河闸等,船宽、型深及 桅杆、烟囱的高度等都受到航道限制。 长江拖船主要航行 于长江航道,由于长江航道宽阔,水流复杂,航道限制小,航行于其中的拖船尺度较大,功率也大,可达几千千瓦。 港作拖船指用来拖带船舶进出港口,或出入 船坞,协助大船靠离码头,拖带工程船舶移位以及 编队的船,有的船还兼有救助、消防的功能。这类船常有良好的操纵性和稳性。 海洋拖船通常也分沿海拖船及远洋拖船。海洋拖船 主尺度受航区限制较少,所以这类船舶一般甲板舷弧高,有良好的稳性和抗风能力。 2)推船 推船是以 顶推运输其他船舶和浮动建筑物的工作船舶。船型呈短、宽、扁特征;结构比一般运输船舶坚固;首部装有顶推设备和连接装置;功率强大,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常加装导管和倒车舵。 在拖带运输中由于拖船在前, 驳船在后,拖船螺旋桨的尾流增加了驳船的阻力。为了减小这种尾流影响,拖带作业时往往把拖缆放长,但长缆拖带在弯道处航行不便,且收放长缆增加了 船员的劳动强度,其次拖带作业中每艘驳船上都需配备船员,并随之需设置生活舱,驳船还需配备一套操舵设备。这样就使驳船辅助设备复杂,营运开支增大。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人们很早就设想改拖为推的方式。顶推运输时驳船在前,推船在后,像一艘 机舱在船尾的 货船。这样驳船上就不需要人操舵、看管,且推船尾流也作用不到驳船上,从而减小阻力,使 航速提高,增加 运量。推船除顶推普通驳船队外,现在大量应用的是 分节驳 顶推船队,即由一艘顶推船和若干艘分节驳船组成。
《船舶原理(船舶工程专业)》是根据高等职业院校船舶工程专业“船舶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而成,适于高等职业院校船舶工程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船舶原理(船舶工程专业)》以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始终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内容的编写上,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紧扣大纲,深度、广度适中,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全书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便于组织教学。《船舶原理(船舶工程专业)》共九章。第一章至第六章属于船舶静力学范畴,船舶静力学是船体专业一门经典课程,在船舶设计、建造以及营运中都要运用这些知识,是研究船舶在不同情况下的浮性、稳性和抗沉性等问题。第七章至第九章属于船舶动力学范畴,船舶动力学研究船舶的阻力、推进、操纵及摇摆等问题,动力学部分只对这些内容作一般性的介绍,不系统地、严格地讨论有关定理及推导有关公式,力求从物理意义上给予明确的解释。
本书以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始终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内容的编写上,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紧扣大纲,深度、广度适中,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全书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便于组织教学。
全书共九章。第一章至第六章属于船舶静力学范畴,船舶静力学是船体专业一门经典课程,在船舶设计、建造以及营运中都要运用这些知识,是研究船舶在不同情况下的浮性、稳性和抗沉性等问题。第七章至第九章属于船舶动力学范畴,船舶动力学研究船舶的阻力、推进、操纵及摇摆等问题,动力学部分只对这些内容作一般性的介绍,不系统地、严格地讨论有关定理及推导有关公式,力求从物理意义上给予明确的解释。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国内外与船舶工程相关的设计、建造、检验及航运部门至今仍习惯地沿用着为数不少的已废弃的专业名词术语,并仍大量地使用着工程制单位系统,甚至是英制单位系统。鉴于历史传统和行业特点的原因,本教材在尽力倡导使用统一规范的专业名词术语和法定计量单位的同时,也不可回避地使用了非法定计量单位和习惯通用的专业名词术语。本教材中但凡使用工程制单位或英制单位之处,作者都将其物理量的最终单位转化为国家推广使用的法定计量单位,并在附录中列出了相关单位制常用基本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本书的绪论及第一、二、三、四章由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刘雪梅编写,第五章由渤海船舶职业学院魏莉洁编写,第六章由渤海船舶职业学院龚建松编写,第七章由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杨文林编写,第八、九章由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王宏编写。全书由刘雪梅担任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丁勇教授担任主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