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目录导航

疾病概述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消瘦的中青年女性或长时卧床者多见。呈慢性间歇性发病,持续数天后可自行缓解,也偶见急性发病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十二指肠梗阻的表现,进食后上腹部饱胀、疼痛,随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量较大,类似于幽门梗阻,本病突出的特点为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时由于向后压迫症状加重,而俯卧位,膝胸位,左侧位时可使症状缓解。梗阻严重时可伴有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反复发作患者可有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还有一部分出现神经官能症表现。

  症状轻微者应控制饮食、卧床休息,最好采用俯卧位、侧卧位,恶心呕吐明显者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经对症处理多数患者可逐渐缓解症状。经内科治疗无效和时可行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或Treitz韧带松解术,疗效满意。

疾病别名

  Wilkie病 压迫性肠梗阻

 

病因

十二指肠、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三者的解剖特点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1)先天因素

若肠系膜上动脉(SMA)从腹主动脉分出位置过低或两者之间的夹角过小(<15。),则对横过其间的十二指肠形成机械性压迫。另外,十二指肠上升段过短或屈氏韧带过短、肠系膜过长或过短、脊柱前凸、形成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的纵向压迫,在站立或坐位时明显。

2)后天因素

包括十二指肠周围炎症和粘连、肠系膜上动脉根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横跨十二指肠的纤维组织粘连、营养不良及消瘦导致胃肠下垂从而形成对肠系膜上动脉的牵拉引起十二指肠受压形成淤滞梗阻等。另外也存在动力性致病因素,如合并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神经性呕吐、习惯性便秘等。烧伤后病人处于高代谢状态,小肠系膜内和腹膜后脂肪消耗,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变小,亦可引发sMAs。

3)手术相关因素

食管癌术后胃十二指肠牵拉上移,使得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位置相对下移,产生与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相同的临床表现。脊柱前突及严重的腰背畸形矫正后也可使其夹角变小致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

疾病分类

  肾脏内科

症状体征

  有饭后上腹饱胀、呃逆,随即有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中含有胆汁。更换体位,俯卧位时症状减轻。

诊断检查

  1、注意有无长期平卧、超高代谢、负氮平衡、显著消瘦等病史。

  2、症状有饭后上腹饱胀、呃逆,随即有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中含有胆汁。更换体位,俯卧位时症状减轻。

  3、钡餐检查肠系膜上动脉处的十二指肠段可见梗阻,更换体位可有钡剂通过。

治疗方案

症状轻微者应控制饮食、卧床休息,最好采用俯卧位、侧卧位,恶心呕吐明显者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经对症处理多数患者可逐渐缓解症状。经内科治疗无效和时可行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或treitz韧带松解术,疗效满意。  

1、病因治疗,加强营养,避免长期平卧。

  2、轻者可在进食时或餐后俯卧,以减轻肠系膜上动脉压迫,解除梗阻。

  3、严重者应禁食,置胃管持续减压,以防急性胃扩张。加强静脉营养支持。

  4、少数非手术治疗无效,或伴有溃疡穿孔者,应手术治疗。

  5、手术方式常用空肠造口术,补充要素饮食,梗阻解除后,拔除造口管;十二指肠长期受压,梗阻严重的患者,需行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伴溃疡者,行胃部分切除加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用药安全

  症状轻微者应控制饮食、卧床休息,最好采用俯卧位、侧卧位,恶心呕吐明显者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经对症处理多数患者可逐渐缓解症状。经内科治疗无效和时可行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或Treitz韧带松解术,疗效满意。

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应注意与其它造成十二指肠淤滞的疾病相鉴别,如十二指肠肿瘤、结石、寄生虫以及十二指肠外的其它病变(如肿瘤、囊肿)的压迫等。

临床表现

  根据间歇性进食后腹胀,恶心呕吐,症状与体位有关, 仰卧位时加重,俯卧位、 侧卧位时减轻,和 X线造影显示十二指肠水平段有压迫征象,B型超声或血管造影检查显示 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缩小时一般可做出诊断。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消瘦的中青年女性或长时卧床者多见。呈慢性间歇性发病,持续数天后可自行缓解,也偶见急性发病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十二指肠梗阻的表现,进食后上腹部饱胀、疼痛,随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量较大,类似于幽门梗阻,本病突出的特点为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时由于向后压迫症状加重,而俯卧位,膝胸位,左侧位时可使症状缓解。梗阻严重时可伴有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反复发作患者可有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还有一部分出现神经官能症表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