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Fisher获得奖学金,使其能前往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就读,并主修农业。在剑桥的期间,费希尔学习到了孟德尔遗传学。
1911年,Fisher与当时的一些名人,如经济学家凯恩斯、遗传学家庞尼特(R. C. Punnett),以及工程师霍勒斯·达尔文(Horace Darwin,查尔斯·达尔文之子),一起建立了剑桥大学优生学学会(Eugenics Society)[1]。
1912年,费希尔通过了数学学位考试,并且在隔年从剑桥大学毕业。
1919年他拒绝在 K. Pearson 下工作,任职于 Rothamsted 农业实验场。
1933年因著作《天择的遗传理论》,Fisher 获得伦敦大学的职位,从事 RH 血型的研究。
1943至1957年他回剑桥大学任教。
1952年受封爵士。
1956年出版《统计方法与科学推论》,最後三年,则在澳洲为国协科技研究组织 (CSTRO) 工作,并卒於任上。
Fisher 以天文学学士毕业于剑桥大学,也因对天文观测误差的分析,使他开始探讨统计的问题。毕业後几年,他曾到加拿大务农,工作于投资公司,也当过私立学校的老师。并在1915,1918发表两篇重要文章,前者探讨相关系数的分布;後者证明遗传上的连续变异,可用许多遵守孟德尔律的基因变异所叠加来解释。他一生在统计和生物的研究兴趣与才华,已经清楚地表现出来。
在Rothamsted 农业实验场,他负责的主要工作是植物播殖实验的设计,希望透过尽量少的时间、成本与工作量,得到尽量多的有用资讯;另外是要整理该实验场60年来累积的实验资料。Fisher 在这里发展他的变异数分析理论,研究假说测试,并且提出实验设计的随机化原则,使得科学试验可以同时进行多参数之检测,并减少样本偏差。
他在1925所著《研究工作者的统计方法》影响力超过半世纪,遍及全世界。而他在 Rothamsted 的工作结晶,同时也表现在为达尔文演化论澄清迷雾的巨著《天择的遗传理论》(1930)中,说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与达尔文的理论并不像当时部份学者认为的互相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并且认为演化的驱力主要来自选择的因素远重於突变的因素。这本著作将统计分析的方法带入演化论的研究。为解释现代生物学的核心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