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博物馆

渭南博物馆

中文名 渭南博物馆
定义 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目录导航

开工建设

25日,总投资3.4亿元,建筑面积35940平方米的渭南博物馆开工建设。

渭南博物馆位于渭南城区乐天大街中段,由主体工程、下沉式广场、绿地系统三个区域构成。主体工程高三层,分别由藏品库区、陈列区、技术及办公用房、游客服务设施等部分组成。项目以“绿色、生态、人文”为基调,以承载历史、反映现实文化、昭示未来为思路,突出华山、黄河人文特色,彰显文物大市资源优势,将建成集收藏、保护、展示、研究、办公、社会教育、对外宣传、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

渭南市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市博物馆筹建办主任习黎光说,渭南博物馆是陕西省唯一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大型国有博物馆,预计馆藏文物超过50000件,计划陈列主题10个。主体工程预计明年8月竣工,2013年12月项目竣工验收

大事记

2012年1月7日,省文物局领导莅临渭南博物馆建设工地视察。

2012年2月2日,在渭南博物馆建筑工地会议室召开由渭南博物馆筹建办、陕建集团渭南博物馆项目部、陕西监理公司三方参与的春训会。

2012年2月8日,渭南市市长徐新荣莅临渭南博物馆建设工地视察。

2012年2月17日,渭南市博物馆展陈方案研讨会召开。

2012年2月28日,渭南市质检站领导莅临渭南博物馆建设工地视察。

2012年3月5日,渭南市市长徐新荣、副市长雷超武、副市长刘宝琴等几位市级领导莅临渭南博物馆建设工地视察。

2012年3月12日,渭南市财政局几位领导莅临渭南博物馆建设工地视察,并 渭南市博物馆在渭南市乐天大街中段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在工地会议室召开会议。

2012年3月16日,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地质勘探所、渭南市质检站、渭南博物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陕建集团渭博项目部和监理公司在渭南博物馆建设工地进行东基坑和西基坑基础联合验收。

2012年4月12日,再次召开渭南市博物馆展陈方案研讨会。

2012年4月27日,渭南市财政局领导莅临渭南博物馆建设工地视察。

2012年5月6日,渭南市质监站领导莅临渭南博物馆建设工地视察。

2012年5月11日,渭南博物馆陈列方案研讨会召开。

2012年6月29日,渭南博物馆建设工地西段主体封顶。

2012年7月5日,陕西省发改委和渭南市发改委几位领导莅临渭南博物馆建设工地视察。

2012年8月15日,渭南博物馆建设工地东段地下室顺利完工,一层建设开工。

领导莅临检查

10月15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莅临指导渭南博物馆建设。宋新潮副局长首先观看了博物馆建设三维视频模拟图,详细询问了博物馆建设进度和展陈准备情况,在听取了渭南市文旅局副局长、渭南博物馆筹建办主任习黎光的工作汇报后,宋新潮副局长对渭南博物馆建设进度予以肯定,对博物馆前期展陈准备,展陈优化,展陈细节,外环境景观工程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展陈应以文物为主,辅助景观为辅;二是及时与展陈设计单位沟通,做好优化设计方案,可吸收馆藏精品文物元素,优化陈列设计;三是在配套设施上,应充分考虑残疾人等群体的需求;四是对史记广场和仓颉造字广场营造时空感和书体演变过程,展示文化积淀。

随后,宋新潮副局长实地查看了博物馆工地建设。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郭宪曾、陕西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贾强陪同了视察。

2010年11月23日,陕西省省长赵正永莅临渭南博物馆建设工地指导工作

资金筹备

市政府出资1.2亿元,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33.5% 。

申请中央、省专项资金2亿元,占项目建设总投资的66.5% 。

资金筹措方式:

银行贷款1.5亿元作为前期建设资金 ,待中省资金到位后逐步还清博物馆周围规划500亩商住开发用地,通过招拍挂方式由博物馆产业开发公司按照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开发经营,其土地增值和各种所得全部用于博物馆建设。

渭南博物馆图册渭南博物馆图册(3)

渭南文物特点

渭南现辖2市8县1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540万。渭南历史悠久,早在两周时期就有郑、彤、芮、莘、梁、屠、彭、衙等国邑。在周秦汉唐属京畿之地。

渭南因诞生字圣仓颉、史圣司马迁、酒圣杜康被誉为三圣故里,因西岳华山被誉为华夏之根。

渭南文物资源,数量大,品级高,种类齐全,历史序列完整。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0处。馆藏文物5万余件,其中等级文物5千多件。

渭南,地处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渭南可以看到的“大荔人”头盖骨化石和新时期时代的“沙园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100多处。魏长城遗址是我国境内最古老的长城之一。华县老官台、元君庙—泉护村遗址在中国考古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渭南的古建筑在全省位置尤为突出。西岳庙是陕西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五岳庙中面积最大的庙宇。韩城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省古建筑最密集的地区。韩城的单体元代建筑数量居全省第一,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党家村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民居瑰宝”。韩城文庙是全省保存最好的文庙。大荔丰图义仓有“天下第一仓”之美誉,至今仍在使用。

渭南帝王将相的陵墓较多。共发现帝王陵墓13座。其中,唐代帝王的陵墓9座,唐帝王陵及其陪葬墓出土的唐代文物,数量大、等级高,展示了盛唐雄风。韩城梁代村两周墓地遗址出土大量青铜礼器、青铜车马饰、玉器、玛瑙器、陶器和金器,白水出土的金银舍利塔等都非常珍贵。韩城梁代村两周遗址的重要发现,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重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渭南境内历代名人辈出。历史上出现过6位皇帝,80位宰相,300多位将军。汉字之祖仓颉、史圣司马迁、酒圣杜康、秦大将王翦、关西夫子杨震、隋文帝杨坚、唐代名将郭子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代名相寇准、清状元王杰、尸荐林则徐禁烟的王鼎、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爱国将领杨虎城、政治活动家屈武、水利专家李仪祉等都在渭南留有遗迹。渭南还是现代革命者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渭华起义开了武装起义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先河,在西北首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后来的武装斗争积累了经验,锻炼了大批干部,刘志丹、王尚德、潘自立等就是其中的结出代表。

渭南馆藏文物数量大,等级高,特色鲜明。东汉时的曹全碑、西岳华山庙碑、仓颉庙碑、前秦《广武将军碑》、唐《云麾将军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明代《王槐野墓碑》、清《林则徐书强克捷刻石》、于右任书《山高水长》等刻石类文物,都以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蜚声海内外。西魏“荔非广通造像碑”、大统五年四面造像碑、隋仁寿四年的四面造像碑、北宋乾兴元年的舍利石塔、唐大和三年陀罗尼经幢、宋代舍利石函和石塔等丰富多彩的宗教文物,是研究宗教史的珍贵实物资料。陶器收藏中不乏上乘之作品。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鸡型陶壶、鹰尊,富平收藏的汉代黄鼬博局纹陶奁等,在我省都比较少见。瓷器藏品中,品相最好的是耀州窑的产品。我市收藏的耀州窑产品因耀县曾隶属渭南而数量多,保存完好,自成体系。五代时期的耀窑五折花口碗盘,宋代耀窑月白釉玉壶春瓶、仿建窑油滴釉碗等多为名窑产品。渭南收藏的明清时期名人字画,如明董其昌的“松溪图”和字,清代边寿民的“芦雁图”等,数量大,等级高,数量之多位居全省前列。

经过千百年的生活积淀和艺术传承,渭南已拥有众多历史悠久,艺术成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渭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地方剧种13个,集音乐、歌舞、杂耍、百戏之大成的民间社火,特别是表演类的鼓舞23种,占全省“鼓舞”的近半数之多。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弘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已被各界政府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2006年,渭南有五项民间艺术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五项民间艺术是渭南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代表作,这些最具有民间特色的民间艺术,是陕西的珍宝,更是陕西人的骄傲。而渭南过去由于受三门峡库区的影响,又属农业大市,工业薄弱,财力不足,地改市时间不长,城市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功能很不健全。作为数量上在全省排名第三的文物大市,至今没有一座市级博物馆。由于没有博物馆,一些珍贵文物只能存放在条件十分简陋的县级文物库房,渭南人及外地客人无法寻觅到渭南人的根,渭南人的精神家园。由于没有博物馆这个平台,导致渭南文物保护研究开发的队伍得不到锻炼,文物资源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渭南博物馆建成后不仅能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且有利于渭南文物资源的整合,深度挖掘,有利于提高整个市民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带动渭南的文化产业发展,还能促进渭南的招商引资,促进渭南的城市建设,提升渭南的品味,提振渭南人的精神面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