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五穴”见于《素问》的《气穴论》、《气府论》。《气穴论》篇表述为“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与“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气府论》篇末提出“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然《内经》、《针灸甲乙经》所记载的穴名称数均不满于此数。可见这一约略之数并非总结自临床所应用之腧穴数目,而是来自以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观念,以应“天之数。”《类经》中张介宾已注明:“(《内经》)实有五百零三穴”,及“近代所传十四经俞穴图经总数,通共六百六十穴。则古今之数已不能全合矣。”据现代《经穴部位》记载十四经腧穴名共361个,其中包括单穴52个,双穴309对,不包括经外奇穴在内。所以临床应用中的腧穴总数远远超过此约略之数。
“三百六十五”是天数,在人副天数的观念影响下,古人对腧穴的数目也赋之以三百六十五。“三百六十五穴”是全身腧穴的代称。腧穴在针灸学理论体系中是具有极高实践意义的概念之一,腧穴的名称、部位、分类都关系到临床应用与学术传承,所以,对腧穴名称、部位与分类的理论阐述自《内经》就开始了,腧穴就有了具体的数目,虽然不完全合于“三百六十五”这一天数,但相差不多。需要指出,无论是在理论传承还是在实践应用上,我们均不应固守于腧穴数目的三百六十五。
有人提出,从《气穴论》、《骨空论》、《气府论》等篇来看,“三百六十五穴”的本质内涵是古人的腧穴形态观、功能观及分类观。形态观:腧穴被认为是体表的凹陷,包括骨节之间的凹陷;体表的动脉、络脉;肉分之间隙。功能观:腧穴是气的居舍与出入之会。分类观:早期对腧穴的部位分类、分经类穴以及形态类穴的多种形式。腧穴归经分类在理论形态上更为稳定,也容易被理解、掌握和传承,以部位类穴的方法也一直在沿用,而且更具有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