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经典是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以巴利文记录的佛教经典。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三藏经典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阿拉汉们所结集的。
佛陀虽然已经入灭,但是他生前的教诲,毫无保留的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佛陀虽然没有著书立论,可是他的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佛陀入灭后,五百名上座阿罗汉弟子即刻召集了结集大会,重覆地审核了佛陀的教义,当时,由阿难达尊者诵出经藏,伍巴离尊者诵出律藏。在第一次结集一百年后,当卡拉索喀(alasoa)王朝时,举行了第二次结集。这是因为有部分信徒提出要求修改十项戒律(十事非法),但是,遭到上座弟子们反对,他们认为佛陀所订立的戒律是完整的,不需要做任何的更动,要求修改戒律的信众决定举行另外的结集,这称为大众部结集,这导致僧团的分裂。
到了公元前三世纪,阿首咖(Asoka)时代,举行了第三次结集。在这次结集中,僧众们对经藏和律藏都发表了意见,也一致的对经藏和律藏做了再次结集。
在这次结集后,主持莫噶里普塔.提萨(Moggalputta Tssa,古译:目犍连子帝须)尊者,从经藏中整理出第一部「论」《辨宗义论》(Atthaatthu),让信徒们更容易的理解佛陀的教义。上座部通过和接受了论藏(阿毗达摩,Abhidhamma)为佛教经典的一部分,到这时候,三藏经典才完全的定了型。
公元 80 年,第四次结集在斯里兰卡举行,由国王瓦塔噶米尼.阿巴鸦(Vattagamn Abbaya)主持。这是在佛教史上,第一次将三藏经典以文字记载下来。 三藏宝典分为三个部分:律藏、经藏和论藏。
律藏记录了比库和比库尼生活的戒律。它详细的记载了佛陀所教化的戒律和道德生活的渐次进展。它也记载了佛陀弘法的生涯,也间接的记载了当时印度的历史、风俗、习惯、艺术和科学等有价值的史料。
佛陀证悟后的二十年内,并没有订立任何戒律。后来僧团逐渐庞大,所带来的问题也多了,因此,佛陀开始为僧团制定戒律。
一、巴拉基嘎 (Pàràjika,古译:波罗夷)。
二、巴吉帝亚 (Pàcittiya,古译:波逸提)。
三、大品律 (Mahā-vagga)。
四、小品律 (Cullaagga)。
五、附随 (Parivā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