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于家境贫寒小学都没有读完的孩子,今天竟成为联合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函授学院客座教授,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然而这一切却真实地发生在赤壁市南方的一个小镇上。
初冬时节,我们慕名来到位于赵李桥镇的斯剑竹雕艺术苑,采访了苑主人饶斯剑先生。
面前的人,清瘦的面庞难掩眼中的熠熠神采,瘦高个,灰白的长发简单束在脑后,手中被摩擦得发亮的烟斗,似在诉说岁月的沧桑。他一个人蜗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练着书法、做着雕刻,任光阴荏苒、岁月流逝。
饶先生出生在新店镇望夫山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小学没毕业就开始浪迹江湖,幼小的他学过修理自行车、钟表和雕刻印章,并在邻镇赵李桥开了一家小店,也许是家住竹园的缘故,几年后,他竟然迷上了书法和竹刻。一块竹片,一把刻刀,消磨掉了他几十年的时光。
创作竹刻书法作品的程序十分繁琐——写字、裹宣纸、刨字、抛光、喷漆、上色,这些全由他一手包办,甚至很多的创作工具都是由他自己设计制作,在他拥挤的小房子内,摆满了他一手制作的作品,各类对联、匾额以及各种书法作品琳琅满目。典雅大方,赏心悦目的作品背后,凝聚了一位老人的精心指教和殷切期盼。这位老人就是饶斯剑的恩师,中国当代世界一级书法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书法家彭中立老先生。
在竹雕路上苦行的饶斯剑一直想寻求艺术上的突破。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有幸结识了彭中立先生,并提出了拜师的请求。彭老先生对他的作品进行悉心指点,但并没有收徒的意思。生性执着的饶斯剑竟跑到老先生远在湖南道县的家中,还是再一次遭到拒绝。饶斯剑知道自己要收入一代名师的门下还需下更多功夫。回到家里,他埋头苦练,一门心思研习竹雕艺术。直到有一天,饶斯剑面对自己的作品,觉得迫切需要一个人指点迷津。他再一次背上作品,来到彭老先生的家中。这一次,彭老先生在看过他的作品后,深为饶斯剑的艺术造诣和执着追求所打动,欣然接受了这个弟子,并为其取字为“霜刃”。
有了名师指导,饶斯剑对艺术追求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地,并开始练习左右双笔书法。为了节约练习成本,也为了作品风格的飘逸大气,一有空闲他便带着自制的楠竹海绵笔,拎着简易的墨水罐,爬到后山公路上去练习,四米宽的公路路面上密密麻麻全是他留下的墨迹。我们不禁发出“古有王羲之墨染池塘,今来饶斯剑挥毫公路”的感慨。
宝剑锋利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10年9月、10月,饶斯剑的竹雕作品分别被上海世博会、第十六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收藏。联合国艺术品保真认证协会评审价值为6000—8000元∕平方尺,中国书院书画家资格评定委员会认定为“中国书画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