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河遗址这处遗址是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敦源先生在六十年代初发现。刘先生在山东大学收藏的书画中发现一幅高凤翰(胶州南三里河人,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是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篆刻艺术家。)赝品《博古图》,图中绘有一只三足陶器,据此,刘先生认定图中的三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鬶,进而推断高凤翰故里应有一处古遗址。经察访终于在北三里河村西侧发现了这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址。按图索骥在齐鲁传为佳话。类似于《博古图》内容确有真迹存世。青岛市博物馆藏高凤翰《汲古得深味》图轴即为真迹,画题:“余家介子城下,偶得瓦器如婴罐,插莲结房,饱绽结实,竟可为食。以其气足,生物有成也。时乾隆乙丑夏六月,南阜翁左手志。介子城边老瓦窑,田夫掘起说前朝。老翁拾来插瓶供,结得莲房碗大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于1974年秋和1975年春对三里河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出土文物达两千余件。
三里河遗址遗址的地层堆积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上层是龙山文化遗存,经碳-14测定和数轮校正,下层大约距今4500年前后,上层年代约为距今4300年起至3800年前后。三里河遗址下层大汶口文化、上层龙山文化相叠压的发现,不仅再一次证实了大汶口文化早于龙山文化的相对年代,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这一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基本面貌和龙山文化对大汶口文化的继承关系,还明确了它与鲁中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有着若干地区性差异。
三里河遗址三里河遗址大汶口文化,出土房屋四座,其中较完整的一座,面积将近8平方米,内挖有一个东西长1.88米、南北宽1.7米、底径1.5米、深1.4米的大型窑穴,窑内出土了达1立方米多的粮食,经鉴定是粟。墓葬发现六十多座,墓式是以单人头西脚东的仰身直肢葬为主,少数为仰身屈肢葬,墓排列较整齐。有拔除侧门齿的风俗。随葬陶器主要放置在脚下,手臂处则置黑陶高柄杯、石钺、蚌匙等物,有些尸体的口中含有玉琀,手中握有獐牙或长条形棒器。随葬的陶器有鬶、鼎、豆、单耳长径小壶、小罐、大口折肩尊、钵、黑陶杯等。出土文物相当丰富,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的褐陶为主,其次为灰陶和黑陶。外表的素面磨光为主,但整个造型给人以优美之感,其原因是注重器物的造型,这是他们制陶手工业的一个特点。尤其是发现的三件兽型鬶,塑造的形象逼真而生动,如狗型鬶四足分立,昂首翘尾作鸣吠状。狗的嘴作为流,注水口置于背上,上翘的尾稍翻卷形成提梁,整个造型安排合理,稳健实用。再如猪型鬶,头部的耳、眼、鼻、嘴等,塑造的非常逼真,嘴的两侧有微露獠牙,便使人一望而知是一头成年大猪,实为难得的工艺品,也使我们联想到里岔黑猪优良品种的渊源。
三里河遗址层龙山文化,发现墓葬九十八座,排列不规整,叠压打破关系比较复杂,随葬品多少明显不均。其它葬俗与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基本相似。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的黑陶为主,其次为灰陶,再次为褐、红陶等。陶器的外表以素面磨光为主,与三里河遗址大汶口文化相同。制法是比较普遍的采用轮制,器形有鬶、甗、鼎、豆、壶、罐、瓮、杯、盂、盒、盆、盘和碗等,在这些器物中,薄胎黑陶高柄杯代表了当时的制陶水平,有的器壁厚度仅0.3毫米,虽在地下经历数千年,外表仍有光亮,高柄上还刻有各种镂孔和划纹装饰。石器以通体磨光为主,器形有斧、锛、凿、扁铲、刀、镞、钺等,其中以锛出土数量较多。另外,还发现了两件钻形铜器,经鉴定是黄铜制成,均为铸作。黄铜钻形器的发现,将改变过去一般认为黄铜的出现较青铜为晚的认识。
三里河遗址 三里河文化的居民过着定居的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的作物以粟等为主。发现的生产工具有鹿角锄等,即可用于播种,也可以用于中耕松土。在一窑穴中发现有1.2立方米的粟粒,足以反映当时农业生产的水平。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家畜饲养业的发展,特别是养猪业。有一座墓葬中随葬的猪下颚骨就有三十多个个体,还出现了模拟猪的形象的猪型鬶,还饲养狗,都是反映了当时家畜饲养是繁盛的;渔猎是当时生产活动的一个方面。猎取的对象有鹿和野猪等。肉可吃,骨角可做工具。捕捞的对象,从发现的鱼骨、鱼鳞鉴定,有鳓鱼(鲙鱼)、梭鱼、黑鲷(黑加吉)、蓝点马鲛(鲅鱼)四种。从发现的鱼骨分析,有的梭鱼长达800毫米,重6-8公斤。他们对各种鱼类的回游习性已有一定的认识。尤其是捕捞蓝点马鲛这种性凶猛、游泳迅速的外海性鱼类,说明当时已有远海捕捞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可以说三里河文化是首次被认识的一处具有滨海特点的古文化遗址。
另外,他们还进行采集活动,如螺、蛤蜊和蚌等等,大都供食用。有的壳体也可用来制作工具,如蚌匙等 ;在农业生产的不断提高下,手工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的制作技术已经有了一定水平,有的产品制作相当精致。尤其发展到三里河龙山文化时期,如石器的制作,比较普遍地使用切割石材的方法,磨制技术更为发达,器物造型更为规整,斧、锛等生产工具发现的数量大为增多,玉器有成组玉锦出现。陶器中的薄胎高柄杯,制作之精举世罕见。有一件薄胎高柄杯(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器壁薄至0.3毫米,重量不足40克。足以说明手工业的制造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这就需要有专门从事各项手工业的人,从而促使手工业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农业和手工业的出现,私有财产也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使社会上出现了贫富分化。饲养的家猪成为一种私有财产,并作为私有财产的象征而随葬,如有一墓随葬了猪下颚骨达37个个体。有的墓葬中随葬品相当丰富,有的墓中则没有随葬品,还有的墓虽然有一二件随葬品,但制作也较粗糙。这种分配上的不平等,正表示了原始氏族社会发展到了新的转折点,开始走上解体的道路。同时在龙山文化居民的墓地里,墓葬的排列上较凌乱,墓葬之间的打破、叠压关系比较复杂,不象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那样排列有序,这种现象反映出氏族中血缘纽带在松弛着。
2006年05月25日,三里河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