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诺斯”这个名字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国王米诺斯(Minos)。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阿瑟·爱文斯在希腊克诺索斯挖掘出古代的王宫遗址(就是现在的克诺索斯王宫博物馆)后,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米诺斯王朝的迷宫。因此,爱文斯将此遗址所代表的文明称为“米诺斯文明”。但人们并未确定传说中的米诺斯即是一位真实的米诺斯统治者。迈诺斯人自己如何称呼自己的文明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不过,古埃及人所称的“Keftiu”和闪米特人的“Kaftor”或“Caphtor”都指米诺斯时期的克里特岛,也许是一种启发。
米诺斯人主要以从事海外贸易为主。他们的文化在约公元前1700年之前显现出高度的组织性,与继后以军事贵族统治为特点的文化相迥。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相信迈诺安人在青铜时期重要的锡交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锡与产自塞浦路斯岛的铜的合金被用来制造青铜。而随后青铜工具逐渐由性能更优的铁器所取代的过程,似乎与迈诺斯文明的衰落相吻合。此外,米诺斯人还进行番红花的贸易,这是一种产自爱琴海地区的自然基因变种产物。很难找到这种贸易的实物证据,不过在圣托里尼有一幅著名的壁画“番红花采集者”。这种贸易形式可能在米诺斯文明之前就存在,作为对乳香,或更晚地,对黑胡椒的交换。考古学家倾向于强调更耐用的交易品:陶、铜、锡,以及大量的金银奢侈品。
各地发现的米诺斯制造的物品显示,它有一个与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塞浦路斯岛、叙利亚、小亚细亚、古埃及、伊比利亚半岛及美索不达米亚通商的网络。对他们的语言,人们所知甚少,一般称之为Eteocretan,它可能是用仍未被破解的线性文字A书写。后期文化中,由于迈锡尼文明的进入,他们转用线性文字B,一种早期希腊语字母来记事。线性文字B在1950年代被破解,不过线性文字A至今仍然无人可以解读,使得我们仍无法对这个灿烂的文明进行深入的了解。一个有争议的结论指出,在米诺斯文明统治时期,克里特岛从未经受战争的磨难。
有证据表明贸易网络的失败导致米诺斯的城镇为饥荒所毁:米诺斯的麦子供应据信来自于黑海海岸的农场。许多学者相信古代的贸易王朝通常因为不经济的贸易而崩塌,因为缺乏会计手段,食品和粮食通常未被适当地重视,而奢侈品则被不当地过高估价。结果导致饥荒和人口的减小。而同时,日臻成熟的铁器渐渐取代铜器,米诺斯商人的贸易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饥荒无法为贸易所缓解的时候,文明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
另一个理论指出,米诺斯的航海能力因为锡拉火山的喷发而遭到重创。这可能间接导致了迈锡尼的入侵,而后者的管理技能无法维持一个贸易王国。锡拉火山的喷发对米诺斯文明的影响仍旧在争议中。既然锡拉火山的喷发可能是近10000年间最猛烈的一次,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质问为何在根据碳同位素测定出的喷发的时间(根据狐尾松测定为前1628年,根据格陵兰冰层为前1645年)和迈诺安文明灭亡的时间(约前1450年)间有如此大的间隔。这个间隔激起了全世界许多学者的兴趣,而越来越多的证据和理论被提出,试图解释米诺斯文明衰落这个谜团。
这些理论都围绕着锡拉火山的爆发展开。作为贸易中心的克里特的稳定与它的航海能力息息相关。这次喷发如今被定级为VEI-7,如此大的能量足以引发巨大的海啸,吞噬周围岛屿的一切港口和船只,从而给克里特经济带来重创。而另一大理论认为爆发引发的火山灰遮蔽了太阳,导致持续数年的饥荒。而迈锡尼人利用这个时机进攻并征服了克里特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