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 | 建制与辖地 | 名称 |
---|---|---|
夏商时期 | 东夷、淮夷之地 | 春秋为“鹊岸”之地晋以前称“鹊尾渚” |
西周时期 | 属群舒国中的舒鸠 | |
春秋初期 | 先属徐国后属楚国 | |
春秋(前580~前473年) | 吴楚在此争霸 | |
春秋战国(前473~前224年) | 楚国 | |
秦朝 | 属九江郡 | |
汉初 | 先属九江国,后属淮南、衡山两国交界 | |
汉武帝 | 废王国,此地为九江、庐江郡交界 | |
三国 | 魏吴在此相争 | 架浆滩 |
南北朝前期 | 宋国在此发生争夺帝位内战 | 鹊尾 |
南北朝后期 | 梁大将韦睿率军攻北魏 | 三汊河 |
隋唐 | 置庐州,此地属庐州 | 鹊尾(渚) |
五代十国 | 先后属吴、南唐和后周 | |
宋代 | 此地属淮南西路 | |
元朝 | 属于河南行省 | |
明期 | 庐州府属南京直辖 | 三河 |
清初 | 庐州府属江南左布政司 | 三河 |
康熙六年后 | 属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 三河 |
民国时期 | 废庐州府成立合肥县,县下设三河区属 | 三河镇 |
建国前后 | 建市(县级)直属皖北巢湖专区,1950年撤市设区,隶属肥西县,1956年撤区设镇,2015年,三河古镇景区升级5A景区,为合肥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三河市、三河镇 |
资料来源:[5][6] |
三河古镇
时期 | 建制与辖地 | 名称 |
---|---|---|
夏商时期 | 东夷、淮夷之地 | 春秋为“鹊岸”之地晋以前称“鹊尾渚” |
西周时期 | 属群舒国中的舒鸠 | |
春秋初期 | 先属徐国后属楚国 | |
春秋(前580~前473年) | 吴楚在此争霸 | |
春秋战国(前473~前224年) | 楚国 | |
秦朝 | 属九江郡 | |
汉初 | 先属九江国,后属淮南、衡山两国交界 | |
汉武帝 | 废王国,此地为九江、庐江郡交界 | |
三国 | 魏吴在此相争 | 架浆滩 |
南北朝前期 | 宋国在此发生争夺帝位内战 | 鹊尾 |
南北朝后期 | 梁大将韦睿率军攻北魏 | 三汊河 |
隋唐 | 置庐州,此地属庐州 | 鹊尾(渚) |
五代十国 | 先后属吴、南唐和后周 | |
宋代 | 此地属淮南西路 | |
元朝 | 属于河南行省 | |
明期 | 庐州府属南京直辖 | 三河 |
清初 | 庐州府属江南左布政司 | 三河 |
康熙六年后 | 属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 三河 |
民国时期 | 废庐州府成立合肥县,县下设三河区属 | 三河镇 |
建国前后 | 建市(县级)直属皖北巢湖专区,1950年撤市设区,隶属肥西县,1956年撤区设镇,2015年,三河古镇景区升级5A景区,为合肥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三河市、三河镇 |
资料来源:[5][6] |
三河古镇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南端,地处合肥、六安、巢湖交界处,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1°30ˊ-31°32ˊ,东经117°14ˊ-117°16ˊ,北距合肥市区约35公里,与舒城县、庐江县相邻,滨临巢湖,为古鹊渚镇所在,古镇总面积2.9平方公里。[1][2]
三河古镇地处巢湖之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
三河古镇古街区原为古巢湖的西岸,地面高程相对较高,后因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渐成陆地。古街区内绝对高程(黄海高程)在9.1~11.6米之间,占三河镇辖区面积的20%。[7]
三河古镇内三河为巢湖西岸水陆交通要冲,是肥西县最大港口,水路经丰乐河、杭埠河上通舒城、六安市境,下通巢湖、长江。[8]
三河古镇
空间格局
三河古镇的基本格局是:外环两岸,中峙三洲。临水建房、沿河延伸,呈狭长型、四周环水,三水环绕三河,河湖通航、河圩相连,所谓“枝津回互,万艘可藏。”丰乐河、小南河和杭埠河三条河流成“口”字形布局环抱古镇,街区的基本格局是以小南河为中轴,沿河成街,以码头为端点、河道为边沿,辐射状衍生成数条古商业街。
以“街巷”为骨架,连接众多窄巷,串起成片民宅,街巷宅院相对规整,有中心轴,边缘界定明确。街巷体系呈树枝状,主街与支巷以“十”字连接,将古镇凌驾于三河河堤之上,中间留一条青石板路形成古街,由方向区分为南街、北街、西街三条主街,街道与支巷构成了古镇的主要交通要道。
以“建筑”为节点,在古镇两端有太平军古战场遗迹城墙留存,城墙、炮台与深而宽的河道,既能供给货物,又有防御功能。
三河古镇(5)三河古镇在建筑体量上一般为1~2层,一层为铺,二层为宅,多为前铺后宅,坊宅混合。古镇建筑平面布局由“合院”作为基本单元组合而成,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既有北方的合院形式,又有南方的天井院落。院落坐北朝南,布局中轴对称,平面形式主要表现为“凹”字型、“回”字型、“H”字型、“日”字型等。“凹”型平面即三间式,为三间一进楼房,天井在前,厅堂居后,左右厢房分列两侧;“回”形平面即四合式,为三间两进楼房,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的组合,天井置中,厅堂靠后,四厢房分列四角;“H”形平面即三间两进堂中间为两个三间式相背组合,天井位于南北两端,中部为两厅堂,四厢房位于厅堂两侧;“日”形平面即三间三进式,第一进与第二进,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天井,即两个“凹”形平面的纵向并置。在大户民居中,二层设有转心楼,是围绕天井的环形回廊,凭栏而立,对面及上下讲话可以清晰地听见,具有四合院式徽派风格建筑的特点。民居顶部建设有向内凹曲的庑殿顶,为江淮地区古民居独有的空间形式。
三河民居是由其特有的黑、白、灰、棕红、土黄5种颜色组成,分为室内外两种建筑色彩形式。室外建筑色彩主要以黑、黄、灰3种色系构成。灰黑色的瓦、灰黄的砖墙是民居外部结构色彩的主要组成部分。室内建筑色彩主要以白、棕红、黄3种色系构成。
三河古镇(3)三河古镇建筑正以抬梁式和穿斗式构建而成,梁架结构或择其一,或二者混合。三河古镇建筑特色为传统木构形式,屋顶、墙面、门窗、铺地等方面在材料的选择、匠作工艺上,都采用中国传统的形式。三河古镇建筑屋顶用小青瓦铺成,结构比北方的薄,也没用北方的双层瓦,做法相对简单,基本都是檐檩上等距斜置椽子,用蚂蟥钉固定,顶面板上置青瓦,仰瓦和扣瓦相结合,纵向呈一字排列,外墙采用当地特有的小青砖,砌筑外围墙体以槛窗为界,下为实心墙,上为空斗墙。空斗墙的砖是空心砖,在中空部分填充碎砖或草泥等杂物,砌成的墙既省料、质轻、隔热、隔声。墙砖按砖面铺设方式不同分为眠砖、丁砖和斗砖,主要形式有一眠一斗式、一眠三斗式、单立砖无眠空斗式和双丁砖无眠空斗式。上下皮砖的竖缝错开,中间用白色填缝剂勾缝,门窗。板门由数块木板拼装而成,板门上原有门钉、门俒等铁件。格扇门窗以传统木质材料为主,配以部分石材,主街与支巷由大小不等的青石板铺设而成,青石板的短边沿街道走向布置,顺势而上,在一些转角和交叉口处采用较小的青石板过渡。
古镇建筑及建筑构件上呈现出较为粗放和厚重的皖北建筑风格。古镇古民居墙面装饰类型以白墙与灰砖清水墙为主,但墙面没有全部被粉刷成白墙,而只有在封火墙处留有白色,墙体通体为青砖以免受潮脱落。三河古镇的屋顶部分处理主要有硬山式和阶梯式两种形式。硬山式如“人”字,山墙不出头;阶梯式如“品”字,山墙少则一叠,多则四叠,马头墙两端造型如鹊尾,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在功能上既能防火,又能隔户。在视觉上,则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
窗棂三河古民居的门罩、漏窗、窗棂楹柱等构件造型简单,也有个别大户居民家的门窗做工考究。完全写实手法出现的动植物纹样不多,一般都是经过夸张、变形后的装饰图案,显得较为朴拙。如刘同兴隆庄当铺中堂内部的隔扇门。格心为“井”字棂花图案;裙板装饰以圆“寿”雕刻,四蝙蝠环绕其外;绦环板上施以浮雕花卉图案,打破了整板和大面积面板的沉闷,显示出玲珑活泼的趣味;槛窗格心有冰裂纹样和井字纹样。
三河古镇以古巷、古街、古桥、古城墙、古庙、古炮台、古民宅、古茶楼闻名。主要景点有三县桥、望月桥、鹊渚廊桥、万年台、忠武阁、英王府等。
类别 | 古迹 | 相应朝代 | 备注 |
---|---|---|---|
古河 | 三汊河(丰乐、杭埠相汇) | 南北朝后期 |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及嘉庆《合肥县志》记载 |
木鹅河 | --- | 民间故事 | |
清水河 | 北宋 | 传说 | |
古(街)巷 | 二龙街(黄水井) | 五代后期 | 传说 |
八扇巷 | 民国 | --- | |
济公巷 | 南宋 | --- | |
一人巷 | 民国 | --- | |
古桥 | 木鹅桥 | --- | --- |
鹊渚桥 | --- | --- | |
无蚊桥 | 宋代 | 传说 | |
济公桥 | 民国 | 史实 | |
三县桥 | 民国 | --- | |
古茶楼 | 天然楼 | 明代 | 民间故事 |
谷丰楼 | 晚清 | 著名修伞、换伞故事 | |
春明楼 | --- | 取自《春明外史》一书 | |
古庙台 | 冲元观、石佛寺 | 宋代 | 嘉庆《合肥县志·古迹志》 |
城隍庙 | 清同治年间 | --- | |
万年台 | 清咸丰年间 | --- | |
太公庙 | 民国初年 | --- | |
古民居 | 潘大房 | 晚清 | 已毁 |
鹤庐 | 晚清 | 已修复部分 | |
张大房 | 晚清 | 已毁,一说在中街老镇政府 | |
杨振宁旧居 | 民国 | -- | |
郑善甫故居 | 民国 | 冯玉祥秘书 | |
刘同兴隆庄 | 民国 | 曾任三河商会副会长 | |
董寅初展览馆 | 民国 | --- | |
古圩 | 晒网滩 | 春秋之前 | 有传说故事 |
杨婆圩 | --- | 有传说故事 | |
董家圩 | 晚清 | --- | |
古战场 | 英王府 | 晚清 | 正在建设 |
太平军建的城墙 | 晚清 | 尚有两段 | |
护城河 | 晚清 | 造城的“副产品” | |
资料来源:[5] |
类别 | 古迹 | 相应朝代 | 备注 |
---|---|---|---|
古河 | 三汊河(丰乐、杭埠相汇) | 南北朝后期 |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及嘉庆《合肥县志》记载 |
木鹅河 | --- | 民间故事 | |
清水河 | 北宋 | 传说 | |
古(街)巷 | 二龙街(黄水井) | 五代后期 | 传说 |
八扇巷 | 民国 | --- | |
济公巷 | 南宋 | --- | |
一人巷 | 民国 | --- | |
古桥 | 木鹅桥 | --- | --- |
鹊渚桥 | --- | --- | |
无蚊桥 | 宋代 | 传说 | |
济公桥 | 民国 | 史实 | |
三县桥 | 民国 | --- | |
古茶楼 | 天然楼 | 明代 | 民间故事 |
谷丰楼 | 晚清 | 著名修伞、换伞故事 | |
春明楼 | --- | 取自《春明外史》一书 | |
古庙台 | 冲元观、石佛寺 | 宋代 | 嘉庆《合肥县志·古迹志》 |
城隍庙 | 清同治年间 | --- | |
万年台 | 清咸丰年间 | --- | |
太公庙 | 民国初年 | --- | |
古民居 | 潘大房 | 晚清 | 已毁 |
鹤庐 | 晚清 | 已修复部分 | |
张大房 | 晚清 | 已毁,一说在中街老镇政府 | |
杨振宁旧居 | 民国 | -- | |
郑善甫故居 | 民国 | 冯玉祥秘书 | |
刘同兴隆庄 | 民国 | 曾任三河商会副会长 | |
董寅初展览馆 | 民国 | --- | |
古圩 | 晒网滩 | 春秋之前 | 有传说故事 |
杨婆圩 | --- | 有传说故事 | |
董家圩 | 晚清 | --- | |
古战场 | 英王府 | 晚清 | 正在建设 |
太平军建的城墙 | 晚清 | 尚有两段 | |
护城河 | 晚清 | 造城的“副产品” | |
资料来源:[5] |
简介 | 图片 |
---|---|
刘同兴隆庄为明清时期一家著名的商家,主要经营米、布、盐等。 整座刘同兴隆庄为五进八厢三十二间房屋。临街是一幢二层木楼,二进为走马转心楼,后三进都是平房。第三进是敞厅,用于接待来客;四进是香屋,用于祭祀祖先;五进是居住宿舍,建筑面积约有700平方米。[9] | 刘同兴隆庄 |
董寅初纪念馆集中展示董寅初先生不平凡的生平。主要分为六个展厅:一厅人杰地灵,二厅家世渊源,三厅书香一脉,四厅抗日救国,五厅实业救国,六厅代代领导结情深。[10] | 董寅初纪念馆 |
大夫第为明清时期文职官员的私宅。其陈列了展示明清家具及建筑构件。主要有五部尚书(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吏部)朱凤标题写的《大夫第》匾额,明代樱木整面方桌、紫檀木、花梨木圈椅、楠木柜子、金丝楠木拔步床、清早期祖容画像等 。[10] |
大夫第 |
杨振宁旧居集中展示杨振宁教授的成长图片和文学资料以及一些科学互动。整个旧居前后五进,前面两进是杨振宁教授的图片资料展览,第三进是杨振宁教授当年居住过的地方,按原样恢复,后两进主要展示杨振宁教授的学术成就。[10] | 杨振宁旧居 |
孙立人故居为典型的皖中徽派住宅,共分为两进。第一进是图片和文字展,主要介绍孙立人的生平,包括漫漫求学路、家世渊源、发愤图强、行健不息须自强、留学美国、“八一三”淞沪会战等几个板块。一二进中间为一个天井院,院两边主要展示孙立人当年部分作战地形的图片。第二进为两层小楼,楼下是会客厅,二层为一木质小楼。[10] | 孙立人故居 |
仙姑楼由施道生、彭钟乔、王良志三人合伙投资食品工业“中和祥”正式创立,《仙姑楼》基本上保存了原有的全貌,民国二十五年刻立的《婆心济世》 石碑犹存。[10] |
仙姑楼 |
望月阁,又名国粹楼。望月桥为拱形踏步石桥,全桥用厚青条石铺成,栏杆为青石浮雕栏杆。望月桥与依水而建的望月阁相映成趣。高37米,为7层古塔。[10] | 望月阁 |
古娱坊,建于晚清咸丰年间,是当地首富张百万给女儿出嫁前建造的。[10] | 古娱坊 |
三河大战风云馆是反映三河大战的场馆,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风云馆分为四个展厅,利用声、光、电技术打造展馆亮点,再现三河大战的战争场景。[10] | 三河大战风云馆 |
简介 | 图片 |
---|---|
刘同兴隆庄为明清时期一家著名的商家,主要经营米、布、盐等。 整座刘同兴隆庄为五进八厢三十二间房屋。临街是一幢二层木楼,二进为走马转心楼,后三进都是平房。第三进是敞厅,用于接待来客;四进是香屋,用于祭祀祖先;五进是居住宿舍,建筑面积约有700平方米。[9] | 刘同兴隆庄 |
董寅初纪念馆集中展示董寅初先生不平凡的生平。主要分为六个展厅:一厅人杰地灵,二厅家世渊源,三厅书香一脉,四厅抗日救国,五厅实业救国,六厅代代领导结情深。[10] | 董寅初纪念馆 |
大夫第为明清时期文职官员的私宅。其陈列了展示明清家具及建筑构件。主要有五部尚书(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吏部)朱凤标题写的《大夫第》匾额,明代樱木整面方桌、紫檀木、花梨木圈椅、楠木柜子、金丝楠木拔步床、清早期祖容画像等 。[10] |
大夫第 |
杨振宁旧居集中展示杨振宁教授的成长图片和文学资料以及一些科学互动。整个旧居前后五进,前面两进是杨振宁教授的图片资料展览,第三进是杨振宁教授当年居住过的地方,按原样恢复,后两进主要展示杨振宁教授的学术成就。[10] | 杨振宁旧居 |
孙立人故居为典型的皖中徽派住宅,共分为两进。第一进是图片和文字展,主要介绍孙立人的生平,包括漫漫求学路、家世渊源、发愤图强、行健不息须自强、留学美国、“八一三”淞沪会战等几个板块。一二进中间为一个天井院,院两边主要展示孙立人当年部分作战地形的图片。第二进为两层小楼,楼下是会客厅,二层为一木质小楼。[10] | 孙立人故居 |
仙姑楼由施道生、彭钟乔、王良志三人合伙投资食品工业“中和祥”正式创立,《仙姑楼》基本上保存了原有的全貌,民国二十五年刻立的《婆心济世》 石碑犹存。[10] |
仙姑楼 |
望月阁,又名国粹楼。望月桥为拱形踏步石桥,全桥用厚青条石铺成,栏杆为青石浮雕栏杆。望月桥与依水而建的望月阁相映成趣。高37米,为7层古塔。[10] | 望月阁 |
古娱坊,建于晚清咸丰年间,是当地首富张百万给女儿出嫁前建造的。[10] | 古娱坊 |
三河大战风云馆是反映三河大战的场馆,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风云馆分为四个展厅,利用声、光、电技术打造展馆亮点,再现三河大战的战争场景。[10] | 三河大战风云馆 |
民风民俗
春节
春节俗称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日。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风俗丰富多彩,旧时除送神、接神、谢年、行香、祭祖等内容外,其他如挂年画、贴春联、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放鞭炮等,都已演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在民间广为流传。[7]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源于西汉,东汉开始出现燃灯观赏,隋、唐时期规定正式的观灯习俗,伴以杂耍技艺。元宵节期间,人们制作各种精美的花灯,如龙灯、凤灯、鱼灯、走马灯、神话传说灯、历史故事灯等,张挂街头院落。另有猜谜灯、踩高跷、赏冰灯、舞龙灯、耍狮子、打腰鼓、扭秧歌、跑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7]
端午节
端午节,一般地方只是单单在门楼上挂艾条。但是,三河镇不仅在门楼上挂艾条,还挂菖蒲,以纪念一对恩爱英雄-菖蒲和艾枝。[7]
分类 | 内容 |
---|---|
春节至元宵节期间 | 民间仍自发举办耍龙灯、闹旱船、河蚌舞等活动。 |
端午节时 | 人们做粽子、玩龙舟。 |
中秋节 | 仍玩火把。 |
婚丧娶嫁 | 抬花轿、请“良玩”等。 |
戏剧 | 庐剧的发源地。 |
民间演出场所 | 万年台、藕香居。 |
资料来源:[5][7] |
分类 | 内容 |
---|---|
春节至元宵节期间 | 民间仍自发举办耍龙灯、闹旱船、河蚌舞等活动。 |
端午节时 | 人们做粽子、玩龙舟。 |
中秋节 | 仍玩火把。 |
婚丧娶嫁 | 抬花轿、请“良玩”等。 |
戏剧 | 庐剧的发源地。 |
民间演出场所 | 万年台、藕香居。 |
资料来源:[5][7] |
时期 | 事件 | 相关人物 | 备注 |
---|---|---|---|
春秋时期(前537年) | 鹊岸(渚)之战 | 楚灵王与蹶由 | 《左传》记载 |
春秋时期(前510年) | 鹊岸之战 | 伍子胥 | 《左传》记载 |
三国时期 | 魏吴争霸 | 曹操与孙权 | 《三国志》记载 |
南北朝前期 | 鹊尾之战 | 宋明帝与刘子勋 | 《资治通鉴》记载 |
南北朝后期 | 韦睿与杨灵胤 | 《资治通鉴》记载 | |
明朝(崇祯十五,1642年) | 农民起义 | 张献忠 | -- |
清朝(1858年) | 三河之战 | 陈玉成、李秀成与李续宾 | 中国军事史著名战例 |
抗战时期(1938年) | 抗日 | 新四军四支队七团等 | -- |
解放战争时期 | 渡江战役 | 华东解放军九兵团 | -- |
资料来源:[5] |
时期 | 事件 | 相关人物 | 备注 |
---|---|---|---|
春秋时期(前537年) | 鹊岸(渚)之战 | 楚灵王与蹶由 | 《左传》记载 |
春秋时期(前510年) | 鹊岸之战 | 伍子胥 | 《左传》记载 |
三国时期 | 魏吴争霸 | 曹操与孙权 | 《三国志》记载 |
南北朝前期 | 鹊尾之战 | 宋明帝与刘子勋 | 《资治通鉴》记载 |
南北朝后期 | 韦睿与杨灵胤 | 《资治通鉴》记载 | |
明朝(崇祯十五,1642年) | 农民起义 | 张献忠 | -- |
清朝(1858年) | 三河之战 | 陈玉成、李秀成与李续宾 | 中国军事史著名战例 |
抗战时期(1938年) | 抗日 | 新四军四支队七团等 | -- |
解放战争时期 | 渡江战役 | 华东解放军九兵团 | -- |
资料来源:[5] |
三河古镇古建筑文化是南北两方综合的产物,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三河古街保存有体现明清至民国时期历史风貌的独特建筑。街区内的文物、古建筑、古街道等历史遗存是研究三河发展史、皖中建筑史的实物资料。[9]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免费(1月1日-12月31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