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缩肌纤维

快缩肌纤维

中文名 快缩肌纤维
特点 肌浆少,肌红蛋白含量少等
别称 II型纤维、白肌纤或快解醣纤维
目录导航

简介

定义

快缩肌纤维(fast twitch fiber)为又称II型纤维、白肌纤或快解醣纤维

原理

·break down ATP slowly, many mitochondria, lots of myoglobin (store O2), lots of blood vessels, sustained contraction (marathoners)

特点

1直径较粗,肌浆少,肌红蛋白含量少,呈苍白色

2肌浆中线粒体数量和容积小,但肌质网发达,对钙离子的摄取速度快,从而反应速度快

3快肌纤维接受脊髓前角大运动神经元的支配,神经传导快

4收缩力量大

生理和代谢特征

生理特征

快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短,收缩速度快,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与慢肌纤维相比,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曲线位于其上方,但收缩不能持久,易疲劳。

代谢特征

快肌纤维,无氧代谢能力较高,表现为肌纤维中参与无氧氧化过程酶的活性较慢肌纤维高,糖酵解的底物肌糖原的含量也比慢肌高

相关

肌纤维的分类

1873年,法国人兰维尔(Ranuier)将骨骼肌纤维分为红肌和白肌,发现红肌收缩较慢,白肌收缩较快。酶组织化学法研究将红肌确定为Ⅰ型,白肌确定为Ⅱ型,根据肌纤维电镜下线粒体密度的不同,结合酶组织化学法,红、白肌之间还有中间型。根据肌球蛋白ATPase对酸碱的稳定性不同,分别将肌纤维分为Ⅰ型、Ⅱa型和Ⅱb型。近年用基因克隆体进行免疫组化实验,发现许多新的肌球蛋白重链和肌纤维类型。在大鼠膈肌中发现有生理特征介于Ⅱa型和Ⅱb型之间的ⅡD型纤维。

肌纤维类型的形成与胎儿后期和婴儿早期神经支配有关。但胚胎期去神经支配的肌组织,仍能形成多种类型的肌纤维,表明肌纤维类型的形成还有“内在因素”起作用。这个“内在因素”经研究证实可能是“成肌细胞(Mb)谱系”。成肌细胞谱系与包括神经支配、激素调节、负荷、电刺激等在内的外在因素共同影响肌纤维类型的形成。肌纤维形成过程中,成肌细胞(Mb)先转变为肌小管(Mt),然后

分化为各种肌纤维。用逆转录病毒标记单个成肌细胞,使其克隆,植入肌肉中可形成多种类型肌纤维;但体外培养只能形成单一纤维类型。表明出生后“成肌细胞谱系”与神经、激素、中间代谢产物、运动负荷等均影响肌纤维类型的形成。多种肌纤维类型的存在及其时空分布,是肌纤维类型功能差别的生物学基础,是肌肉适应人体不同运动状态的结果。

肌纤维的转变

1960年,有学者通过交换大鼠快慢肌的神经支配,发现肌纤维类型发生改变。我国生理学家冯德培[2]、朱培闳[3]等于20世纪70~80年代后期,用大白鼠作神经交叉支配实验,把支配比目鱼肌(慢肌)的慢神经用来支配属于快肌的伸趾长肌,支配伸趾长肌(快肌)的快神经改为支配慢肌,结果发现,慢神经发放的低频冲动使伸趾长肌肌纤维类型明显转变为慢肌,而比目鱼肌纤维类型变化不大。

为使骨骼肌替代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肌,需要对骨骼肌的耐疲劳性进行改造,最常用而又有效的方法是慢性电刺激。对7只家犬[4]背阔肌以2Hz的频率电刺激8周后,电镜下发现,其超微结构的变化朝向慢肌发展,线粒体含量明显增加,肌糖原颗粒的数目也显著增加,Z线变宽,强M线增多;Ⅰ型纤维由对照侧的3816%±618%上升到实验侧的9813%±211%,而Ⅱ型纤维由对照侧的6413%±710%下降到314%±411%。对4只家兔[5,6]背阔肌以电刺激4周的结果与此相似。实验还观察到部分Ⅰ型纤维电刺激后,肌纤维中有氧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的光密度由010742±010028显著上升为011134±010031。琥珀酸脱氢酶的增多,标志着肌纤维有氧代谢旺盛,是红肌纤维的重要特征,表明肌纤维易转变为慢肌纤维。大量的骨骼肌纤维较易朝红肌纤维变化,可能与快肌球蛋白重链(MHC)易受糖皮质激素影响发生大量降解有关[7,8]。降解后的MHC被慢肌球蛋白重链取代。

转变方法

速度和力量的肌纤维基础是白肌。肌肉中,白肌纤维数量多,速度和力量性项目的成绩就好。由于快肌纤维达最大紧张度时间较短,一般只需20ms,而慢肌纤维则需65ms。所以高频刺激下的肌肉,首先募集的是快肌纤维,得到发展的主要是快肌纤维。EMS(Electromotorstimulation)技术主要是加快刺激频率,使肌肉快速募集快肌纤维参与收缩,因而可用于发展力量和速度性项目运动员的白肌纤

维。EMS技术消耗白肌纤维中的能源。肌纤维在刺激后的恢复期内,能源物质、自身结构发生超量恢复,肌纤维增粗,肌肉力量增大。常用的调制波频为50~75Hz。我国王保成等将72名普通男性大学生分为3组以研究EMS技术与传统的抗阻练习对下肢爆发力和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EMS技术仅刺激股四头肌,对下肢爆发力和速度的影响就可与传统的抗阻练习法相比。若再对小腿三头肌、胫骨前肌等施以EMS,其效果将大大超出传统的抗阻练习。将EMS技术用于刺激铅球运动员的原动肌,对股四头肌和肱三头肌每天电刺激,10d后股四头肌力量增长2010%,肱三头肌力量增长2318%。美国十项全能选手吉姆·施鲁尔,每周3次,每次20min,12个月后,下肢力量增长150%。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