柽柳科枇杷柴属小灌木。高10~50cm。多分枝。叶肉质,圆柱形,常3~5簇生,长1~5mm,宽lmm。花单生于叶腋或小枝顶端。蒴果长椭圆形。
泌盐超旱生植物。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生于荒漠草原的盐湖畔、砂砾质河滩、沙丘上。
枇杷柴
分布于中国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蒙古、俄罗斯也有分布。其枝叶带咸味,适口性好,花期含胡萝卜素22.25~79.13mg/kg,有增肥保膘作用。骆驼一年四季采食,山羊、绵羊早春、冬季采食。干枯后,马采食。
枇杷柴的根系发达,主根可深达90厘米以下,水分条件良好时,可生长不定根。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地区,枇杷柴一般4月上、中旬芽开始萌动,5月上旬开始长出肉质叶,6月末、7月初开花,8月上旬开始结实,9月末至10月初种子成熟,秋霜后叶片变红,10月末全株枯黄。在荒漠草原地区其物候期一般较荒漠区推迟10—15天左右。枇杷柴枝条生长速度较慢。据测定,一般当年生枝条仅生长8—10厘米,秋雨多的年份,生长达12厘米以上。再生力弱,6月初刈割当年生枝条后,至秋末只能再生3—4厘米。除以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外,还可在植株基部以劈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种子千粒重1.1—1.5克。枇杷柴是沙盐的超旱生小灌木,生态可塑性很大,不但能适应强烈的干旱条件,而且能适应盐化的土壤。在典型荒漠地区,几乎能生长在所有的土壤基质上,并形成较单一的群落;在草原化荒漠地区,它在平缓高燥的砾质、砂砾质土壤上以及低洼地均可成为优势种;在荒漠化草原地区,则与盐化土壤保持一定的关系,多出现在盐湖及闭锁低地外围,由低地向坡地的中、下部延伸,成为侵入该地区的隐域性和半隐域性植被;在典型草原地区,它只能在盐渍低地上零星出现,成为隐域性的盐生植被。耐盐性强,可以从土壤中吸收较浓的水分。枇杷柴的植株高矮与丛幅大小,随生态条件的不同变异颇大。在典型荒漠地区,降水量在50—100毫米的生境下,株高一般为30—50厘米.丛幅大而松散,直径约40—150厘米。在降水量少于50毫米极端干旱的生境中,在草原地区的盐化低地上,在强烈凤蚀的表土砾石化的地段上植株矮小,一般高约10—30厘米,丛福直径、20一120厘米。枇杷柴对热量的适应方面,在年温≥10°C的活动积温2000一5000°C的地区均能生长。在新疆塔事木盆地外围近于5000°C积温的暖温带荒漠区。能形成优势群落;在积温不足2000°C的青海柴达木高寒盆地,也有不少分布;在内蒙古呼伦池附近积温2000°C左右,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小片群落出现。可见,批把柴是喜温暖、一适应范围很广的小灌木。
以枇杷柴建种群组成的草场类型,是草原化荒漠和典型荒漠地区家畜的主要放牧地,每年能为家畜提供相当数量的饲草。枇杷柴在几个草场类型中的产量见表158—1。枇杷柴的适口性,随着家畜的种类和其本身的生育期不同而异。骆驼一年四季均喜欢采食,青鲜时比干枯后采食率略高;荒漠及草原化荒漠地区,羊在青鲜时一般的采食,是冬季和早春羊的主要饲草;牛不采食;马仅在干枯后少量采食。在饲草缺乏的干旱年份,枇杷柴的饲用价值显著提高,是骆驼和羊的主要度荒饲草。在降雨较多的年份,牧民于秋季将带果实的嫩枝割下调制成干草,为冬春缺草季节补喂幼畜。枇杷柴还具有很强的耐牧性。阿拉善地区的牧民有“滩地三样宝:枇杷柴、沙葱、节节草”[注;沙葱指蒙古葱(Alliummongolicum)、节节草指无芒隐子单(Cleisiogenesson-gorica)的说法,对枇杷柴评价很高。枇杷柴是一种含盐分很高的草,牧民每隔一段时间.将家畜赶到
生有枇杷柴的草场上放牧1—2天,这样可代替补盐(有的牧民认为其效果比补盐还好人对提高家有的食欲,促进家畜抓膘有很大好处。据分析,枇杷柴青鲜时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是品质中等的小灌木饲料。枇杷柴也是良好的固沙植;枝叶可入药,主治湿疹,皮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