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润园

朗润园

中文名 朗润园
旧名 “春和园”
目录导航

朗润园

  

朗润园,是 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朗润园原名春和园,清嘉庆(1796-1820)间为 永璘赐园。永璘是乾隆帝第十七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封庆亲王(赐园当在是年),所以春和园又俗称庆王园。到了道光(1821-1850)末年,春和园转赐奕欣( 恭亲王),始改称朗润园。现在朗润园服务站前方 迤西有 方亭,匾曰“涵碧”,还是奕欣的手笔。按奕欣是 道光帝第六子,奕譞( 醇亲王)的六兄,《九思堂诗稿》有“题六兄朗润园图”一诗(卷2,页8上——下),就是指的这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奕欣去世,朗润园收回内务府管理。这时那拉氏(慈禧)权势炙手可热,常驻新经修葺的颐和园,垂帘听政。由于朗润园相去不远,就被用作内阁军机处及诸大臣会议的地方,每逢三、六、九日在此集会(见《北京西郊成府村志》,稿本,不记卷页)。因此朗润园这个地方和光绪最后十年间的朝政是有一定关系的。《十朝诗乘》载光绪丙子(三十二年,1906)诏王大臣议官制于朗润园(卷24,页297),这是清廷搞假立宪的一个手段,根据这次会议的结果,六部等名称又有所改变。余棨昌《故都变迁记略》谓:

  “光绪丙子……八月,有诏改巡警部为民政、户部为度支、兵部为陆军、刑部为法部、工部并商部为农工商,理藩院改部,大理寺为院,即朗润园所定也。”(附录,页11上)

  及至民国初年,徐世昌以租用为名拆毁鸣鹤园,这就引起了紫禁城小朝廷的戒心,深怕附近诸园再遭同样厄运,遂又把朗润园赏给了奕譞第七子(奕诒嗣子)载涛作为私产。载涛正是朗润园合并为校园之前的最后一个园主。

  目前所能追溯的有关朗润园的一段历史,就是这样。

  现在作为校园一部分的朗润园,较之旧日的朗润园,从建筑上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自从东北界内滨湖一带的高楼(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公寓和北招待所)兴建以来,古园之内,仍有不少旧建筑保留下来。当然,这里所谓“旧建筑”,也都是清朝末叶所陆续修造的。那时朗润园有东西两门,东门斜对今成府街西口,西门在园之西北隅,出门有石平桥跨小河,过桥向西,便是直通蔚秀园的大道。光绪末年在颐和园向那拉氏奏事的诸大臣前来朗润园会议,就是经由这个西门出入的。现在这东西两门,都已改建。东门内原有一条石甬道,已经划归材料场用地。西门外的石平桥,也已经拆掉,连痕迹也不见了。

  《北京西郊成府村志》所记有关朗润园的旧有建筑,大体仍然可以和现在园中的一些住宅相互印证,节录如下:

  “成府北头路西,过石平桥〔今已拆除〕即〔朗润园〕东门。入东门西行北视之,宫门三楹〔今为152号住宅〕,前列石狮二〔今在152号住宅院内〕。入正门,环山西行,道路平坦,松柏成荫。北渡石平桥〔今仍旧〕,殿宇奇伟,分中、东、西三所。中所宫门三楹〔今为165号朗镜区服务站〕,额曰‘壶天小境’〔近年始移去〕。左右云片石堆砌假山〔今残缺〕。三所皆南向,殿宇四周环河。其前稍东,有四角方亭一座‘涵碧亭’ 〔今仍在〕。河南岸有倒座抱厦房三间〔今为154住宅北房〕,再西北有水座三间〔今为157号住宅〕,北向,开后窗,可以赏荷钓鱼。正所殿宇,到底三层,与东西所互成套殿,两山儿复用游廊数十间,以通往来〔今分为166、167、168号住宅,部分游廊仍在〕。西所〔今为162号红旗托儿所〕前面一带白墙,上嵌十锦假窗。前后河岸,密排垂杨……殿院后墙之外,修竹万竿〔今已甚少〕。西所北墙外,以山障之,有三卷殿一座,各三间〔今为159号住宅〕。隔河北岸,尚有平台房三间〔今为164号住宅〕。该园北墙内一带土山,墙外即长河。”

  以上所录,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就地指证的参考。

  附 记

  清朝垂亡之际,那拉氏垂帘听政,搞假立宪,议改官制于朗润园,原是有实迹可考的,也足以说明逆历史潮流妄图盗名欺世者,必遭失败。因此这一区园林,也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有些遗迹,不应任其泯灭。其次,园中富有设计特点的建筑,也应该合理地予以维修和利用,即使一些点景小品,如一亭、一树、一山、一石,只要布置适宜,无碍发展,稍加整修,就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不可任其倾圮,更不当随意清除。可惜的是小巧玲珑者如涵碧亭,已不存在;原来在本文中参照旧日记载所列举的各处住宅,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变化,恐怕也多已改观,这里所写的既称“史话”,也就不一一根据现状进行核实了。

  总之,我校虽然是旧日园林密集的地方,但是实际用地面积有限,而客观上的要求却有增无已。因此,在保护历史的遗迹遗物和继承造园艺术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又如何在利用中去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摘自《燕园史话》,侯仁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