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啄木鸟

帝啄木鸟

脊索动物门
鴷形目
别称 白嘴啄木鸟
中文学名 帝啄木鸟
分布区域 产于墨西哥北部;中国四川、云南、福建等地
目录导航

简介

  帝啄木鸟(学名:Campephilus imperialis)是?形目啄木鸟科中的一种,也是所有啄木鸟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可达60cm。与象牙喙啄木乌是近亲,中文俗名中的白嘴啄木鸟有时会造成混淆。
  

形态特征

  雄性帝啄木鸟有鲜艳的红色羽冠,雌性则为黑色。两性的羽色主要为黑色和白色,内侧 初级飞羽尖端为白色,次级飞羽全白,肩部上的肩羽亦为白色,并延伸至颈后。鸟喙为象牙白色。
  

生活习性

 

  帝啄木鸟生活在海拔1920至3050米的山区森林内,在海拔1600多米的山区也有纪录。常在杜兰戈松、墨西哥白松、火炬松及孟特松等混合针叶林内生活。主要以死去的老松树树干内的昆虫幼虫作食。一对帝啄木鸟夫妻需要至少26平方公里的广阔林地才能繁殖后代。非繁殖季节时帝啄木鸟会视乎食物的情况而选择单独行动,或结为最多12只个体的小组集体觅食(Lammertink et al, 1996)。
  

分布情况

  帝啄木鸟曾一度广泛分布于整个墨西哥,直至1950年,仍有为数不少的个体分布在 西马德雷山脉(Sierra Madre Occidental)附近,包括 索诺拉州西部及 奇瓦瓦州,而至 哈利斯科州南部及 米却肯州等地。
  

保护现状

  目前帝啄木鸟在IUCN红色名录内列为极危物种(“可能灭绝”),表示此物种除了极度濒危外,实际上已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此鸟仍然存活。对上一次可靠的纪录已是在1956年,杜兰戈州内有观察纪录。此后分别在1965年、1993年、1995年及1996年等断断续续出现当地的观察纪录,但每当研究人员根据情报而在发现地点进行详细搜索时,却都空手而回。学者们虽然相信仍可能有个体存活,但其极少的数目及支离破碎的生境已不足以支撑这个物种继续存活。
  造成此鸟数目急剧下降的原因包括其栖息地被开发破坏,由于此啄木鸟依赖年老的松树,而且需要较大的生活面积,因此森林砍伐等开发活动对它们造成的影响相当致命。此外当地的塔拉乌马拉人(Tarahumara)视帝啄木鸟为民间药材,幼鸟被视为美食等原因也导致过渡捕猎的出现。有研究指也有不少人只为了近距离观赏这种美丽的鸟类而将它们射杀(Lammertink et al, 1996)。
  Lammertink et al.根据1956年后的多次观察报告推断此鸟在1990年代仍然存活,主要分布在其历史上曾出现的分布区的中部,在这段期间没有可靠的纪录并缺乏有关的研究数据;在1990年代以后,由于种群数已出现灾难性的减少,虽然其近亲象牙喙啄木鸟能于2005年再现人世,但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要找到此鸟已几近渺茫。
  目前全球有约120具帝啄木鸟的博物馆标本,但一张活生生的帝啄木鸟相片或录影片段也没有留下。
  

相关科目简介

   啄木鸟科
  啄木鸟科(Picidae) 鴷形目的一科。约有270种。体长90~560毫米。嘴强直如凿 ;舌长而能伸缩,先端列生短钩;脚稍短,具4趾,2趾向前,2趾向后;尾呈平尾或楔状,尾羽大都12枚,羽干坚硬富有弹性,在啄木时支撑身体。除 大洋洲和 南极洲外,均可见到。中国有28种,各地均有分布。 包括 啄木鸟、 姬啄木和 蚁鴷。除 马达加斯加、 婆罗洲东部和巴里外,分布在世界各地(即不跨过 华莱士线〔Wallace'sLine〕。大多数种类有特化结构及功能,探寻树皮下的昆虫,通常用喙钻洞。有的种类也吃坚果、果实和树的汁液。少数种食地上的蚁类和 蛴螬。
  本科常见种黑枕 绿啄木鸟(Picuscanus)体长约300毫米,翅长约150毫米。通体绿色。雄鸟头有红斑。夏季常栖于山林间,冬季大多迁至平原近山的树丛间,随食物而漂泊不定。常鸣叫,每次连叫4~7声,有的在一分钟内叫5~6次。攀树索虫为食,但也到地面觅食。春夏两季大多吃昆虫,秋冬两季兼吃植物。在树洞里营巢。卵纯白色。终年留居于挪威,有的向东经德国、苏联到日本,南至阿尔卑斯山、 巴尔干半岛、东南亚等地;中国除内蒙古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是著名的 森林 益鸟,除消灭树皮下的害虫如 天牛幼虫等以外,其凿木的痕迹可作为森林“卫生采伐”的 指示剂,因而被称为“森林医生”。
   鴷形目 鸟纲的1目。中型攀禽。嘴强如凿,适于凿木。翅有第5枚次级飞羽。尾为平尾或楔尾,羽轴坚硬而富有弹性,在攀树时起支架作用。脚短而强,呈对趾型,第2、3趾向前,第1、4趾向后。雌雄相似。善攀树干。舌长而能伸缩自如,舌尖具逆钩,用以钩取树干中的 蠹虫为食。此目可分为 鹟鴷亚目和鴷亚目。鹟鴷亚目包括 须鴷科、 响蜜鴷科、 鵎鵼科等;鴷亚目只有啄木鸟科。此目约有400种;除大洋洲及南极外,分布于全世界。中国只有须鴷科8种和啄木鸟科29种。在自己凿成的树洞中营巢。雏鸟为晚成性。
  

啄木鸟简介

  啄木鸟大约2000万年前开始在全球出现,现有200种,分布范围很广,几乎世界各地森林都有;啄木鸟 忠于职守,每天都干着同一样工作,对大树从根部到梢部到梢部仔细敲打检查一遍,敲了这一棵再去敲打那一棵,敲打时发出有节奏的“笃、笃”声,就好像,一位医生通知大家门诊开始。
  啄木鸟啄木,是在给树木开刀,啄害虫。 啄木鸟坚尖像 凿子一样的嘴可以凿开坚硬的树干,前端 带钩的舌头,能伸进被凿开的树干里,灵巧的把虫子钩出来,使大树的“病”很快痊愈,困此有“森林医生”的美称。啄木鸟在给树治病过程中,也会受到其他动物的袭击。还好,当啄木鸟在啄树寻虫时, 山雀总是跟在后面,边吃啄木鸟的“剩饭”,边鸣边歌唱,如果山雀的歌声,因飞来的 雀鹰而突然停止,专心啄食的啄木鸟便会知道有情况,快速躲藏起来,这种现象生物学上称作 共生关系。
  啄木鸟的脚上长着四个趾头,趾上弯着尖尖的爪子能把树干紧紧地抓住,它的尾巴又平又硬,可以撑在树干上当凳子坐,所以就是在笔直的树,它能稳稳当当的抓牢。
  每当它发现害虫时,就毫不犹豫地把它吃掉,如果发现了 虫洞,它就立刻给树做手术,将树洞里的害虫揪出。决不放过一条,如果害虫躲在树皮底下从外面很难发现,但啄木鸟会用又尖又长的嘴去啄开树皮,并用特别细长,尖端有一组 倒钩的舌头将深深藏着的害虫,“钩”出来吃掉。
  据调查,啄木鸟一天可发出500-600次啄木声,每啄一次的速度达到每秒555米,是空气中音速的1.4倍,而头部摇动的速度更快,每秒580米,比子弹出膛时的速度还快,啄木鸟不仅能牢牢地抓在树上,而且能作垂直方向的上下左右运动。
  啄木鸟的食性非常广泛,所吃的虫子绝大部分都是 森林害虫,而且胃口很大,一吃能够吃下900条甲虫或1000只蚂蚁,因此,被人们称为“森林医生”。行走在茂密的树林中,经常会听到“梆梆梆梆”连续敲打树干的清脆声响,这是啄木鸟在为树木做:“身体捡查”,你看它工作的是那样认真负责,从不放过一棵病树,它的两只脚紧紧抓住树干,硬挺挺的尾巴支撑着身躯,笔直坚硬的嘴不停地啄木,它围绕着树木从下旋转着敲打,从这棵树又飞到另一棵它那细心的态度真象一名有经验的医生,只要听到哪里的声音有些异,便知道树的病因就在这里,于是,立即施行“外科手术”,一顿猛敲,将患处敲成一个小洞,把隐藏在树皮下的害虫,一下子捉出来吃掉,使大树的“病”很快痊愈,继续茁壮成长。因此,啄木鸟得到了一个“森林医生”的美称。
  啄木鸟称“(口奔)打木,”它们很少在地上活动,属攀缘树栖鸟类。它们具有强直如凿的嘴,舌头细长,且先端带钩,能伸进被凿开的树干里,灵巧地把虫钩出来。它们几科完全以昆虫为食,在总食量中,昆虫竟占9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9%,且均为森林害虫,如蚂蚁、甲虫、毛虫、天牛 虫象(虫甲)、金龟(虫甲)、 吉丁虫。小囊石, 螟蛾,及臭 蝽蟓等,值得提出的是,那些藏在树皮和树干里的害虫,对森林危害最大。往往会造成树木枯死或导致被子风吹吹断,从而降低树低树干的 使用价值,只有啄木鸟专能致这些害虫于死地,这是其他 食虫鸟所俗望尘莫及的。有的啄木鸟在喂育雏鸟的食物中,只是天牛幼虫就占了57%,可见它们的益外实不小。据观察当啄木鸟在树干啄树寻虫时,常发现有山雀在后面跟随,边啄木鸟的遗漏“饭菜”,边鸣叫歌唱,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啄木鸟用山雀下岗放哨,如果山雀的歌声困飞来的雀鹰而突然停止,专心寻食的啄木鸟便知有情况,于是急速转移或躲藏起来,这种现象生物学上称作共生关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