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卧龙岗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诸葛亮和其叔父的隐居躬耕之地。卧龙岗武侯祠建于魏晋,投魏蜀汉故将黄权及其族人在此首次建庵祭祀,为我国历史最早建庵和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并盛于唐宋。
刘禹锡有《陋室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可见唐代时期南阳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和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元朝延祐四年(1317年),元仁宗命名南阳卧龙岗古建筑为武侯祠。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武侯祠,并且按照前人的“龙岗全图”重新兴建了卧龙岗十景和卧龙书院。
南阳卧龙岗保存着元、明及清时代的建筑物,以及汉代的碑刻、匾额及楹联等,其数量在全国各武侯祠中是最多的,其中收录有岳飞亲笔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
南阳卧龙岗中的武侯祠是全国诸葛亮祠庙中建立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整的武侯祠,现存的元代、明代石碑有四十多块,树龄超过400年的有几十棵,树龄1200年以上的柏树、楸树有六、七棵,卧龙岗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向西排列。
南阳卧龙岗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4公里处卧龙岗,卧龙岗南濒白水,北障紫峰,遥连嵩岳,山水相依,景留四时。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其源发端于嵩山之南,绵延数百里,连接南阳古城西北紫山继续南下,至此岗地势隆起,截然而住,回旋如巢,南阳诸葛庐在其内,时人以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1]。
南阳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在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有1800多年历史。这里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躬耕地,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也是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是一座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文化古迹,为豫西南历史名胜之首。
刘禹锡有《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最晚在唐代时期南阳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明世宗皇帝朱厚熜曾钦定南阳卧龙岗为诸葛亮躬耕地,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岗”,先后有众多国家领导人考察南阳卧龙岗。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1963年被列为首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荣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
[2]2014年南阳卧龙岗景区荣获“河南十佳旅游景区”。
南阳卧龙岗初建于魏晋,唐宋后人在南阳卧龙岗上建庵祭祀。唐宋时期,南阳卧龙岗诸葛庵已闻名天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南都行》中云:“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赞美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元延祐四年(1317年)仁宗皇帝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集议,命名南阳卧龙岗古建名胜为“武侯祠”。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罗景主持重修武侯祠,并依前人“龙岗全图”复建了“卧龙岗十景”(草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诸葛井、躬耕亭、小虹桥)和卧龙书院。乾隆年间,出现了“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的盛况。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现存古建筑群为元、明、清时期。祠内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匾额楹联六百多(通)幅,在全国武侯祠中数居首位。其碑刻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岳飞曾在此手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其字体苍劲峭拔,备受推崇。
南阳武侯祠位于南阳市西南约4公里的卧龙岗上。主要建筑由东而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建筑布局严谨,疏密相宜,殿堂雄严,亭台壮观。祠前是宏伟雅致的“千古人龙”石牌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对称的锦纹、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
南阳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在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近1800多年历史。当时官方为了纪念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建,历代官方祭祀诸葛亮的地方。是一座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文化古迹。
南阳卧龙岗诸葛亮躬耕隐居地高耸门外,望柱冲天,在苍松翠柏映衬下,使武侯祠显得更加巍峨壮观。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后面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梁父岩、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即卧龙十景)。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祠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谢圃亭;右侧院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台下有诸葛书院。祠西南隅有龙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体建筑,殿宇高大宏伟,为歇山式建筑,殿前悬挂匾联十余幅,两 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诸葛亮坐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宁远楼是武侯祠后部的主体建筑,也是祠内最高建筑物,为重檐庑殿式建筑,流角飞檐,气势轩昂;楼正中塑有武侯诸葛亮抱膝长吟像;登楼远眺,宛城美景尽收眼底,历历在目。
武侯祠占地约16万平方米,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总体格局婉转盘桓,结构幽雅精致,氛围古色古香,意境如诗如画,既不失名士祠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新景象。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诱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融合了园林建筑、祠庙建筑和当地民居的风格,展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形成丰富,空间组合多变,群体布局和谐。祠内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南阳武侯祠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近三百余通,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居首位,被誉为“卧龙碑林”。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其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其中汉《张景造土牛碑》、汉《李孟初碑》、汉《赵到碑》为世所罕见的珍品,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较高水平。
“大文出师表,胜地卧龙岗”(武侯祠大门于右任题联)。这是一座占地75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祠堂内碑褐达600多块,其中有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和《还我河山》。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攻打金兵的岳飞路过南阳,谒武侯祠,岳飞在“跋”中写道:“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
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诸葛草庐:位于祠院后部正中,是后人在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顶茅亭。
南阳诸葛庐前额“诸葛草庐”,为1973年郭沫若手书;内额“诸葛庐”是1940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所书。后额“南阳诸葛庐”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阳知府傅凤飓所书。
南阳诸葛庐在唐代已经蜚声中外,而襄阳草亭始建于明代,从体量上看,南阳诸葛庐大于襄阳草庐,文化内涵也丰富于襄阳草庐。另外从平面看,襄阳的为六角,南阳的为八角,八角与诸葛亮的八卦有一定关系。
古柏亭: 位于草庐左侧东部。此处有古柏一株,传为诸葛亮所植。后人因此建亭,并以“古柏”命名。亭为青瓦挑角,石砌围墙,门窗为木棂组饰的方格。门楣横额“古柏亭”为清咸丰四年(1854)秋月,南阳知县钮雷所书。
梁父岩: 小虹桥西,宁远楼之前,叠石成峰,谓之“梁父岩”。康熙年间用前明唐王花园的太湖石建造。
古柏亭抱膝石: 梁父岩之西,位于宁远楼前左侧,依古柏置石凳,为“抱膝石”。
伴月台: 在草庐右廊西部。为一砖砌正方形平台,上置石几石登,旁有台阶22道,四周围以砖墙。传为诸葛亮夜观星象之处。
老龙洞:老龙洞和伴月台为一联体建筑。伴月台下有一砖券小门,内有一道弯曲的长洞、传说此洞常有巨龙出现而得名。
野云庵: 诸葛亮会客之所,在草庐右侧东部。正面壁饰“松鹤延年”、“六合同春”图案,其树木、花卉、鸟兽皆为砖雕。门额“野云庵”及两侧楹联亦系青砖雕成。[2]
诸葛亮躬耕地砖碑(清代)诸葛井:入口右侧卧龙潭旁有井一眼,名曰诸葛井。井口为青石凿成,传为诸葛亮“躬耕”时汲水之处。
躬耕亭:入口左侧,清康熙中知府罗景重修祠宇时建于宁远楼之北。为一纪念性处所,后湮。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府傅凤踊又在其前立“汉武侯躬耕处”石刻一通,作为留念。
小虹桥: 草庐之前,有一青砖独券小桥,精巧玲珑,酷似彩虹,故名。传为诸葛亮来往必经之地。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亮庵”,位于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由诸葛亮故将黄权建立,始于魏晋年间,是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众多国家领导人前来南阳武侯祠参访。
南阳武侯祠在唐代已名扬天下。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赞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唐诗人胡曾《南阳》云:“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 ,争得先生出草庐。”
唐诗圣杜甫《武侯庙》云:“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唐诗仙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唐 李白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唐汪遵《咏南阳》 “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唐 白居易 《咏史》“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汉便为霖 ...前后出师遗表在 令人一览泪沾襟 。”
李白《南都行》书法(2)宋 王安石 《诸葛武侯》“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
宋·汪应晦 《次韵武侯庙》—“武侯遗庙自丹青,霸业销磨但故城。 北魏中分盟血在,南阳三顾夙心明。君臣际会宜兴汉,吴蜀相资失借荆。 独致瓣香思祀典,西山回首暮云生。”
宋 岳少保书武侯出师二表”碑刻草书,风骨神秀,洋洋洒洒,峭拔苍劲,龙飞蛇腾。
元·王冕 —《秋晚即事》—“ 十年湖海挟飞仙,今日凭高思窅然。关北又添三尺雪,江南别是一般天。紫髯老将悬清梦,白面儿郎减少年。 说与南阳诸葛道,草庐虽好莫贪眠。”
明·唐寅 —《三顾草庐图》—“ 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 鼎足未安星又陨,阵图留与浪涛春。 ”
明于谦 《过南阳挽孔明》“三面英雄正角持,孤臣生死系安危。”
清 彭而述 《卧龙怀古》“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原此处,更莫向襄阳。”
清左宗棠 《题卧龙岗诸葛草庐》“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出处动关天下计,草庐我也过来人。”
祠内有歌颂诸葛亮历史功绩的对联:
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摒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南阳市卧龙岗街道办事处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城区西约4公里处,因卧龙岗而得名。诸葛亮纪念祠堂--南阳武候祠就坐落卧龙岗上,岗下是全国最大的汉代画像石展览馆--南阳汉画馆。总面积29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70740人,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区位居第一位。该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焦枝、宁西铁路穿境而过,十三条支线交叉分布;公路运输四通八达,312国道、南邓公路、南新公路、南镇公路均在其辖区内入市;市区大学和工业园区也规划在该乡辖区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