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人偶戏 临高人偶戏系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 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故亦称“ 佛子戏”。其表演特点为幕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 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共同扮演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 木偶感情的不足。 人偶戏以本地的民歌调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
临高人偶戏是全国惟海南独有、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 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 澄迈县、 儋州市等市县 中操 临高话的乡镇,是中华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临高人偶戏 据老艺人相传,临高人偶戏源于南宋末期。临高先民 求神拜佛逐鬼驱邪时,皆用人型 杖头木偶。据光绪十七年续修的 《临高县志》云:"临俗多信奉神道,不信药医。每于节例, 端木塑于肩膀,男女巫唱答为戏。"后经过艺人改造,搬上舞台,至迟在清康熙年间已形成。 临高县八旬老艺人陈和成先后于1979年献出七代珍藏的10个老木偶,其中4个头部刻有"康熙"年号的标志。康熙年间就有吴四龙、曹大锣、王香发、 刘彩凤等30棚人偶班社。
临高人偶戏 临高 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 表演艺术,主要特点是,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 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一般的人偶剧在表演时,舞台四周围着围布,观众只看到木偶而看不到演员。而临高人偶戏则人偶共同扮演一个角色,舞台不设帷布,演员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来补充木偶表情的不足。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以来自本地民歌调" 阿罗哈"和来自道士调的"朗叹"作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戏剧大师 田汉1962年到 临高县视察工作,观看人偶戏的演出后,称赞人偶戏为"稀有品种,不同凡响,表演灵动,唱腔动听",并赋诗云:"椰子林边几曲歌, 文兰 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 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人偶戏古老的 传统剧目甚多,解放后也演创作的 历史剧和现代戏。
临高人偶戏 1981年至1993年临高 人偶戏曾先后2次进京演出,均获得到好评,荣获优秀表演奖和优秀音乐奖。其中 《花仙子》被 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 《人民日报》、《 民族画报》、《中国木偶报》等多家媒体专题评介。人偶戏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 社会价值,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世代传承的特点。但近年来,受时尚的流行歌舞冲击和娱乐多元化的影响,人偶戏已陷入后继乏人的濒危困境,急需抢救保护。
临高人偶戏作为一种特有的 民间文化,与京剧等戏剧一样,其传播主体是人,与京剧有 梅兰芳、粤剧有 红线女、 黄梅戏有 严凤英等大师一样,临高人偶戏也有自己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演员……
著名演员人才辈出
金童刘和贵
刘和贵( 1910~1974 年),男,临高人偶戏著名演员,主工小生,乳名那圣,系 临高县 波莲镇和 棉村人。出生于农家,九岁读私塾,读了三年诗书,后因家贫失学,到美鳌村舅父家放牧。
刘和贵秉性聪慧,生性乐观好动,整日又唱又跳,特别爱唱民歌,看过戏班演出之后便爱上了“啊罗哈”,放牧时喜欢骑在牛背上或在草地上唱几段, 自娱自乐。民国十二年( 1923 年),刘和贵被班主雷华看中,带入戏班学唱小生。刘和贵勤奋好学,几年后,技艺大进,被观众亲切称为“ 小小生”。后来与正旦 刘教英同台搭演,更是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成为当时人偶戏艺坛上一对妇孺皆知的“金童玉女”。 民国二十七年( 1938 年),因社会动乱,戏班被迫停演,雷华班也因没戏演无法维持生计而宣告解散。刘和贵等也只好另谋生计,回家务农。不久,刘和贵想方设法欲重新组班演戏,当他得知与他合作多年的刘教英被卖给 那大镇万发公司某职员为妻时,心中不忍,遂步行几十里到那大镇当工人,设法靠近并找到刘教英,劝其重返舞台。刘教英也留恋他俩搭演的美好时光,不久,筹钱赎身,重返家乡组班演戏,二人又重新活跃在人偶戏艺坛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组建临高县第一个职业木偶剧团--木艺剧团,刘和贵被任命为团长兼主演,继续活跃在舞台上。刘和贵嗓音佳、音质亮,唱腔流畅悠扬,韵味浓厚,吐字准确清晰,行腔运调缜密绵延,富有弹性,常令听者 回肠九曲。刘和贵记忆力强,他演过的二百多出剧目均能熟记,因文化功底好,熟悉历史掌故颇多,故能随唱随编。
刘和贵名气虽大,但仍虚怀若谷,常虚心向同行讨教。每到一地演出,喜走门串巷,与人交谈,并抄录了不少典故诗联,并熟记于心。出演时常能随机应变,贴切地运用典故诗联,赋予剧情或人物新意。刘和贵在《 海瑞被囚水牢》剧中,列举历代忠臣受难,为官清廉,爱民等掌故,一连数百句唱词不重复,使人 百听不厌,受益匪浅。
刘和贵最为拿手的剧目有《海瑞被囚水牢》、《 樊梨花》、《拜寒江》、《潘葛祭妻》、《 薛丁山征西》、《李旦下淮》、 《武王伐纣》、《纣王化身》、《王其青进花园》等几十出戏。他饰演的 薛仁贵、 薛丁山、 狄青、海瑞等角色,最为出色,令观众长期传颂不衰。
玉女刘教英
刘教英,女,临高人偶戏 女演员,主工旦行。乳名妚教,临高县皇桐乡和伍村人。自幼爱看爱唱人偶戏。十二岁时入雷华班学唱旦行戏,因与刘和贵配合表演“ 珠联璧合,”很快崭露头角,深受观众所赏识。
没过多久,她和刘和贵成为人偶戏艺坛上一对深受群众喜爱的“金童玉女”。后来,这对人偶戏最佳搭档因社会动乱,民生无着,戏班停演而惜别,各奔西东。刘教英后来嫁到和舍镇先光村,因与丈夫感情不合,被卖给那大镇万发公司某职员为妻。但生活仍 不尽人意。不久,刘和贵闻讯从家乡和棉村来寻她,而她亦一直留恋着戏班。几天后,刘教英毅然筹钱赎身,与刘和贵同返临高,组班演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教英在木艺剧团担当主演。1958年,她被派往广州学习,在这期间,刘教英学习掌握了很多木偶操纵表演技艺。刘教英学完艺返回临高,带领剧团人员着力对偶像脸谱进行改造,加大了偶像头部,使偶像更为生动,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刘教英还将操纵木偶的双手由服装内改为服装外,使木偶表演更具灵活性和更有利于表演舞蹈。刘教英戏路宽广,文、武旦全能。她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并且能随编随唱,唱腔清脆亮丽,优美动听,扣人心弦。刘教英在《拜寒江》中饰演樊梨花,与薜丁山(刘和贵饰演)对唱一个多小时,唱词通俗易懂,情真意切,腔调优雅、圆润、流畅、唱到情动之处,声泪俱下,被誉为“千古绝唱”,令观众无不为之唏嘘叹服。
刘教英的表演 台步优美,婀娜多姿,功架稳健娴熟,表演刚柔相济,武中带文,形神兼备,故而深受观众喜爱,备受推崇。刘教英一生出演剧目颇多,最拿手剧目和角色有《 穆桂英》和剧中的穆桂英、 《木兰从军》及其中的 花木兰、 《昭君出塞》及其中的 王昭君、《邓 怀玉下山》及其中的邓怀玉、《拜寒江》及其中的樊梨花等。
传承历史开创未来
王 范
临高县人偶剧团的现任团长,也是一名优秀演员。他刻苦学艺,净是他的专攻行当,且偏重反派 花脸, 髯口功, 把子功, 袍甲功,样样精通, 唱念做打齐头并进。 王范特注重以人的表情“神似”来弥补偶之不足,以“偶韵”表现人物性格,如“嘻嘻”一声冷笑,表示奸狡;眼睛一瞪,表示凶残;嘴唇一扪,眼珠一斜,表示阴险。 王范表演声音洪亮浑厚,高音低音, 声声入耳。他在运调时常混入假嗓,更加形象地展现人物性格,自有他独到之处。
王明亮
王明亮1978年进县人偶剧团当人偶戏演员。因勤奋好学,戏路广,加上天赋予的 金嗓子,能编能导,能唱能演,能弹吹拉打,很快成为剧团里的多面手和 台柱子。 王明亮的表演神形兼备,人偶配合默契,特别擅长以“神”与“形”弥补偶的不足。他的唱功以声音洪亮、 铿锵有力、腔正韵甜、吐字清晰见长。针对人偶戏的主要唱腔“啊罗哈”,他在继承前辈唱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常通过轻唱、重唱、快唱和慢唱,表现出人物多变的情感和不同的个性,自成一派,被观众赞誉为“明亮板”。 在20多年的人偶戏艺术生涯里,王明亮巧妙运用发挥“人偶同演”这一 艺术特色,创造出一批性格炯异的 艺术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与好评。
陈少金
临高人偶戏 演员陈少金主工正旦。她表演做功细腻,功法适度,台步轻盈飘逸。以偶当上身,人当下身,组成别样的身段功架,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美感,有独到之处。 陈少金表演时人偶配合,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展示出“人偶同演”的艺术特色,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观众在“奇”中领略人偶戏的种种妙处。陈少金唱腔圆滑,富有韵律,真嗓自然流畅,嘹亮悦耳,拉腔甜润,轻如行云,柔如流水,享有“少金板”之美称。
发展势头前景广阔
如今,人偶戏在临高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除了县戏团这家专业人偶剧团外,全县还有近10家民营人偶剧团,每个团的 人员配备约20人至25人不等,全县从事人偶戏演出的专职人员近300人,一年演出2000多场,观众达80万多人次。这在传统戏剧极不景气的今天,成了一道亮丽而炫目的风景。
由于人偶戏通俗易懂,所以大多数的临高人都会唱人偶戏,人偶戏正显现出勃勃的生机,并正在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临高人偶戏艺术以其历史悠久、艺术独特、内容丰富、社会基础广泛、发展势头良好以及它在临高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使临高成为人偶戏艺术之乡。
据资料统计,解放前留下的剧目约有300多个,解放后经整理改编上演100多个,还先后移植改编其它剧种剧目《 江姐》、《 秦香莲》、《张四姐下凡》、 《春草闯堂》、 《海瑞驯虎》等30多个,创作剧目有 《海花》、《闹钟爷爷》、《 荔枝树下》、《一碗鸡汤》、《 王佐上任》、 《莲花仙子》、 《鹿回头》等7个剧目。
其中《海花》、《闹钟爷爷》1981年晋京演出时获演出奖;而《莲花仙子》1992年晋京演出时获 音乐创作奖和演出奖。
其他许多地区演出 木偶戏,只设小小的舞台。台上围着布幛,演员手擎仗头木偶,在幕后操纵和演唱。而临高县的木偶戏演出时,则是采用 大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擎仗头 木偶化装登台,互为一体,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从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剧种。
如今,临高县现有的10家人偶剧团,除了 农忙时节,他们还深入到临高的各个村子里演出,一年大约有260多场演出。除了演出经典剧目,他们与时俱进,也在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发展。
2003年, 临高中学一名18岁的中学生成功地将摇滚元素与人偶戏融合在一起。他创作的剧目《 青春旋律》在临高县“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汇报演出 文艺晚会上,赢得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并获得好评。
如今,从事人偶戏工作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保护好人偶戏这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努力将传统的人偶戏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许多新的剧本,增加新的表演形式和新的演绎手法,力图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和尝试,赋予这一古老剧种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