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中学

潼南中学

中文名称 潼南中学
目录导航

学校简介

 百年名校,育成桃李满天下;教苑奇葩,铸就栋梁兴中华。潼南中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学校是原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也是重庆直辖市首批重点中学。乳名鉴亭书院,始创于清道光13年(1833年)。民国13年(1924年)建成潼南县初级中学校,至今已有176年的办学历史。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近10万名高素质人才。其中,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专家王方定,国际著名法学专家,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委员李昌麒,全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云南省首席科学家、国家300万元科技成果奖获得者蒋志农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学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秉承“育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传承“立志、修身、成才、报国”的校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把学校创办成“环境一流、设备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巴渝名校、中华名校。

学校面积宽广、环境优美,设备先进,设施一流。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00余亩,建筑面积143920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碧江环绕,四季如春,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殿堂。学校完全按照国家对重点中学和示范高中的要求配置设施设备。

学校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学校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论坛、读书沙龙和离职进修、骨干教师选培、举办班主任培训班、青年教师提高班、优质课竞赛、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师徒结对子等形式,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学校现有教职工402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研究员、特级教师7人;高级教师110人,中级教师141人;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教师、市级优秀教师和市级骨干教师57人;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89人。学校现有教学班110个,在校生7100余人。学校每年都有1600名以上的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40%以上的学生能考上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每年都有2-3名学生上北大、清华录取线;高考升学率长期稳定在93%以上。初中的教学质量年年名列全县第一名。高、初中的教学质量长期名列全市重点中学前茅。

学校人人搞科研,个个有课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先后参研国家级科研课题3个,市级科研课题11个,并均已顺利结题和获奖。目前正在参研的国家级科研课题2个,市级科研课题4个。有3人次在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发言,有5人获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有14人获市科研成果一等奖;有7人被评为全国和市级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学校加强艺术教育,展示师生风采。学校是重庆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组队参加重庆市中学生排球赛和田径赛,长期蝉联(普通校)男女队前三名;每年都有20余名学生评为国家排球、田径二级以上运动员,获得高考加分的奖励。学校师生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体育节、艺术节、校园文化节和科技活动节,让师生发挥特长,一展才华。师生中有百人合唱团、男女篮球队、乒乓球队、舞蹈队、羽毛球队、田径队等。学校长期代表潼南县参加全市中学生田径赛、排球赛、文艺演出,多次荣获全市第二、三名和“精神文明队”、“道德风尚奖”等荣誉。学生中成立了书画组、摄影组、英语会话组、天文观测组、影评组、写作组、电工组、园艺栽培组、机器人设计组、剪纸艺术组、奥赛组等二十余个课外活动小组。学生参加全国和市级举办的各类比赛,有9人次获全国一等奖;有17人次获市级一等奖,45人次获市级二等奖。学生蒋志参加第二十六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荣获金牌,被清华大学免试录取;刘思聪参加全国高中生物竞赛,获全国一等奖,进入国家冬令营;代弦瑶参加全国美术类高考,文考和术科考试成绩均名列全市第一,被复旦大学录取;冉启明高考文考和体育术科考试成绩均为全市第一,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

学校创新发展,办学特色突出。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领导挂帅、教师主导、社会参与、群众监督、学生自主管理为特色,强化革命传统道德教育,“弘扬闇公精神,催我茁壮成长”,大力鼓励师生参加以“大胆设想,精心制作,勇于发明,敢为人先”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研究性教学,使27名师生在“汽车模型设计”、“飞机发动机创新”、“天平制衡”、“远程导弹假想设计”、“科学轻松跳伞”和“航天神九”设计等小发明、小创造方面均获得了国家和市级以上13项奖励。

学校加强对外交流,促进赶超发展。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美国、韩国和加拿大的中学建立了友好交流、互助合作、共谋发展关系。长年聘请朱丽叶和丹尼尔等外籍教师到校任教。每年都要迎来近10个国内外的教育教学访问交流团体,每年都有数十名师生参加国内外的校际交流,出访国内外的学校,以相互切磋,扬长避短,比翼齐飞。

学校采取十大举措,扮靓“五个校园”。1、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2、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县教委“五令”、“十规”、“十五条要求”和市教委的《关于规范教育行为的六条规定》;3、教职工实行坐班签到制,学校组建学校纪委和督查室,每天组织学校领导和专职人员对教职工上班和工作情况进行“拉网式”巡查、记载和公示;4、创新教学评估机制,开展“教学开放周”活动,以教学质量为杠杆,严格考核评估教师的教学业绩;5、创立社会评价学校体系,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任师德师风督查员,与学生家长代表、社区居民代表一道,对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进行测评;6、整治校园环境,组建学校文明劝导队和设立学生环境卫生监督岗,强化校园卫生和保洁管理;7、成立学校心理咨询室,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心理辅导员和心理联络员,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尽心竭力培育“四有”新人;8、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师风考评的长效机制,树立师德师风标兵和教学质量标兵,斗硬各种奖惩;9、携手“名校联盟”,创立名优品牌。与市内外重点名校团结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努力创建巴渝名校、中华名校;10、积极参加创建“五个校园”活动,努力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健康校园”、“人文校园”和“数字校园”。

学校科学的办学理念,创新的管理体制,灵活的育人方法,丰富的科技活动,卓著的教学质量,使学校成绩显赫,殊荣众多,名扬巴蜀,斐声中外。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德育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优秀学校、重庆市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重庆市卫生单位、重庆市绿化先进单位、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和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优秀学校”等国家级、市级以上四十余项殊荣。

涪江河畔千山秀,书院鉴亭万卷诗。潼南中学,教苑奇葩。沐浴时代春风,笑迎灿烂朝霞。她正以昂扬的斗志,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美好未来!

历史沿革

  潼南中学,其前身为鉴亭书院。始建于清道光13年(1833年)。书院因附近的大佛寺旁有宋人魏了翁读书台“鉴亭”而得名。

  光绪29年(1903年)废科举、办学堂、鉴亭书院改为初等小学堂。光绪32年(1906年),升为高等小学堂。民国3年,学校更名为潼南县高等小学校。(因潼南地处“潼川”之南)。

  民国13年(1924年),成立潼南县初级中学校,潼南中学之名由此由此诞生。首任校长:杨鼎新;教导主任:肖赞勋;民国25年(1936年)谢成纲任校长;民国27年(1938年)春:龙纪官任校长,李白丁任主任;民国30年(1941年)倪文穆任校长;1941年9月,谭季卿任校长长;民国33年(1944年)徐岱宗任校长,9月20日,举办“建校20周年校庆”。1945年,学校开始增设高中班。1948年,省文教厅批准更名为:潼南县立中学校。

  潼南中学至1949年冬止,共招初中生42届,毕业37届;高中共招生10届,毕业5届。校长更替多达21人,他们是:杨鼎新、肖赞勋、夏健龄、黄子才、李翼如(两届)、陈齐思、杨懋修、刘士笃、唐英德、傅子欣、滕临江、谢成纲、龙纪官、倪文穆、谭季卿、胡鸾章、徐岱宗、陈宗海、柳学渊、罗文宣、傅成群。

  1949年12月5日,潼南解放。潼南中学踏上了新的征程。

  1950年3月,潼南县立中学组成了以傅先楷,梁秋霞为首的校务委员会。王定远为训育主任,聘用周继造为教导主任。其时,潼南县立女中和私立潼光中学一齐并入潼南中学。

  1951年9月,学校恢复校长责任制,调中共地下党员袁明道为校长,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周继造继续任教导主任(周于1978年升任副校长)。这两位潼南教育的老前辈合作共事三十余年,为党育的教事业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堪称:教坛泰斗,一代宗师。

  1951年12月26日,中国教育工会潼南中学委员会正式成立,袁明道、李知达为正副主任委员,从此,教师有了自己的组织——工会。

  1953年5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冉崇铨任潼中副校长(冉于1963年调县政府工作,任副县长)。

  1959年,校长袁明道调离学校,副校长杨少琛主持学校工作,杨于1962年调离去绵阳.1962年10月袁明道被调回潼中主持工作。

  1964年4月,李问农调入潼中作副校长和党支部副书记。

  根据有关资料,至“文革”初期止,潼中初中毕业共51个班,约2500人;高中毕业35个班,约1700人。高中升大专比例为50%左右。高56级1个班,升学者为90%以上。

  1966年6月,“文革”在潼南开始。1967年,潼中被“造反派”夺权接管,那时,学校处于混乱之中。

  1970年1月,潼中“革委会”成立。彭光明任主任,杨贤贞、赖维富为副主任,刘宜君、唐才民、邓述才等11人为常委。原校领导袁明道、周继造等仍坚持不懈地为学校作力所能及的工作,尽力减少“文革”对潼中的损失。

  1970年6月,塘坝中学校长张丕和任潼中革委会副主任。

  1970年潼中开始复课。此时的潼中,百废待兴。袁明道、周继造等同志为潼中的复兴,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使学校工作逐步进入正轨。1973年,校革委会副主任袁明道出席绵阳地区党代会,主任周继造出席了绵阳地区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代表会。

  1973年10月22日,出版校报《学习生活》第1期。

  1976年4月,潼中举办了教育成果展览,内容十分丰富。当时县委书记何绍兴亲临参观,勉励有加。参观的群众也给予高度评价。

  1977年7月2日,江津地区在潼中召开了中小学教育革命座谈会,袁明道校长介绍了抓纲治校的经验。这一年,学校大专考试成绩优异;数学、语文为全地区第一名;理化第二名。上线人数为地区之冠,受到地、县领导领导高度称赞。

  1977年10月,周继造主任代表教师去北京瞻仰了毛主席遗容。

  1978年5月,潼中被江津地区评为红旗单位,赠送一面“全面地正确地贯彻毛主席的教育路线”的大红锦旗。袁明道校长在地区表彰会上第一个发言,深受好评,周继造被评为江津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同时出席了会议。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此时,中国教育工会潼中工会得以恢复,刘宜君为工会主席,肖长江为副主席。1985年刘宜君被评为全国工会积极分子。

  1981年1月,校长袁明道以四川省中学校长唯一代表身份出席北京全国招生工作会议,研讨教育方针、招生办法等。

  1982年1月,袁明道校长参加四川省重点中学校长会,省教厅代表省政府宣布潼中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省级重点中学。潼南中学的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省级重点中学这个荣誉,是袁明道、周继造、李同荣、肖长江、黎家祥、谢厚生、刘明德等老一辈潼中人艰苦创业的结晶,是潼中人的骄傲和自豪。

  1980年老领导周继造离休,仍继续留校工作。袁明道校长于1984年任专职党总支书记,并于1986年离休。这两位潼南人民的老教育家,在创业的路上,同舟共济、荣辱与共,为潼中的建设和发展耗毕生之精力,功不可磨,全县人民莫不崇敬。

  1984年副校长徐教华升任校长,夏晓宇任副校长,杨若愚作教导主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3年中,潼南中学高中毕业4000多人,40%升入了大专院校学习。

  1991年,校长徐教华调至江油工作,夏晓宇接任校长职务。政教主任曾和平任副校长。夏晓宇校长于1992年2月不幸去世。

  1992年7月,曾和平任潼南中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周南佑任副校长、李林蔚任党总支副书记,杨若愚任副校级调研员兼教导主任。

  1995年,该校高95级5班学生蒋志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学生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是年,彭大光同志任副校长,并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1997年7月,吴永松同志调任潼南中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8,并是教委第一副主任。原校长曾和平同志调至县教委作副主任。1997年9月,潼南中学在吴永松同志的领导下,创办校报《潼中报》,该报由县长徐祖文题写报名,吴永松校长担任报社社长。

  1998年10月,该校英语教师学科组长黄志勇同志被评为重庆市特级教师,化学教师黄宏生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8年7月,该校高98级学生参加全国高考,有409人升上大专,突破四百大关,升学率为82.6%,创造了潼南中学升学历史的新纪录,其升学率名列重庆市43所重点中学第8位,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从1999年至2003年,学校的高考升学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每年均有近400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中科大、浙大等全国重点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市重点中学前茅。

  2000年10月,唐绍奎、钱祖荣任副校长。

  2001年10月,县委304号文件批准潼南中学成立党委,吴永松同志任党委书记(兼)、彭大光同志任党委副书记(兼)。

  2002年8月,黄志勇、张世国任副校长,汤启毅任正校级调研员。

  2003年8月,数学高级教师王栋良同志被评为重庆市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蒋云龙同志在国际学术会上交流教科研工作经验。

  2003年12月,唐绍奎同志任潼南中学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吴永松同志任正校级调研员,彭大光同志任副校级调研员。

       2010年设立江北校区(初中部),以曾昭华副校长为领导班子。同年上半年,高三复习班在环境艰苦的江北校区学习,但因此也得到“录取分数下降15分”的好处。同年下半年正式招收初一(初2013级)新生。

       2011年江北校区举办潼南菜花节的演出活动,后演出场地用于体育场的建设。

       2016年,潼南中学校被命名为重庆市艺术特色学校。 2016年7月11日,以潼南中学校江北校区为校址,设初中部、高中部,成立“重庆市潼南第二中学校”。潼南中学校保留老校区,不设初中部,只办高中。

发展目标

  潼南中学创办至今已有80年历史。八十年来,潼中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靠着“团结、拼搏、创新、奉献”的潼中精神,在潼南中学的历史上,写下了最新美的文字,画出了最新最美的画图,创造出了历史的辉煌。而今,新一代潼中人,在校长唐绍奎同志的带领下,同心协力,辛勤耕耘,默默奉献,高举邓小平同志教育要“三个面向”和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突出特色,谋求发展”的办学理念,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把该校办成“设备一流、环境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巴渝名校和中华名校而努力奋斗!

江北校区

重庆潼南中学江北校区工程总建筑面积130000平方米,该工程计划新建学校。分两期建设,三栋教学楼,地上5层;一栋综合楼,地上6层;一栋科技楼,地上5层;一栋实验楼,地上5层;三栋学生公寓,地上6层;三栋教师宿舍楼,地上12-28层,设一个地下单层停车场;一栋单层高的体育馆;一栋单层高的食堂;体育场。主体为框架结构,钢结构,外墙采用涂料,瓷砖装饰,安装电梯,简单装修。三号楼施工单位于2011年1月下旬中标,工期为300天。 主要设备材料: 1、门窗玻璃, 光源灯具, 电线电缆,防雷接地; 2、低压电器,变配电,仪器仪表,消防设施; 3、供水设备,管材管件,阀门组件,室外排水; 4、外墙面砖,油漆涂料,卫浴洁具,陶瓷制品。

目前江北校区已经招收初2013级12个班和初2014级14个班,共1800余名学生。

文化传统

潼南县师德师风五条禁令  一、严禁传播反动文化、散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参与非法组织。  夜景二、严禁参与赌博、色情活动。三、严禁向学生或学生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四、严禁买卖生源。五、严禁工作时间打牌或无正当理由到公共娱乐场所消费。 上述规定,由学校、教办、教委督查,学校作过程记载。违反上述第一、二、三、四条之一者,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不称职,县教委同时给予通报批评。违反上述第五条者,领导干部(含中层干部)一律免职;教职工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不称职,县教委同时给予通报批评。一年内违反2次的,由县教委进行点调。违反上述规定,情节严重者,给予纪律处分;触犯法律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连续2年不称职者,按有关规定予以解聘或辞退。 潼南县师德师风十条规定(修订)  一、不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二、不准在工作时间做网上聊天、玩游戏、干私活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三、不准抵触学校合理的工作安排。  四、不准酒后上课、课堂上吸烟和使用通讯工具。  五、不准在系统内的各类考试中有失职渎职、违纪违规行为。  六、不准向学生乱收费、乱罚款、推销资料和其它商品。  七、不准违规补课。  八、不准单独将异性学生带到宿舍或其它僻静场所。  九、不准违背事实越级上访或在网络等媒体上随意散布信息。  十、不准在职在岗人员利用工作时间或病、事假期间从事第二职业、在外兼职。  上述规定,由学校、教办、教委督查,学校进行过程记载和年度总评。  违反上述规定之一者,每违反1次,记 “不良记录” 1次。其次数与《潼南县师德师风十五条要求》记录的次数合并计算。  年度总评结果与教职工年度考核等次挂钩。  违反上述规定情节严重者,县教委给予通报批评。一年内受到通报批评1次者,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一年内受到通报批评2次者,当年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情节特别严重者,给予纪律处分,其年度考核等次按相关规定执行。触犯法律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连续2年不称职者,按有关规定予以解聘或辞退。  潼南县师德师风十五条要求  1.不出现有损教师形象的衣着、打扮、语言等情况。  2.不出现酗酒滋事的情况。  3.不出现拉帮结派,打架骂架,搬弄是非的情况。  4.不出现学生违纪违规不批评教育的情况。  5.不出现学生遇到安全隐患不主动制止或出现安全事故不及时处理的情况。  6.不出现歧视学困生、贫困生、残疾生等情况。  7.不出现侮辱、训斥、指责学生家长的情况。  8.不出现不遵守坐班、请假等学校劳动纪律和制度的情况。  9.不出现不按要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情况。  10.不出现缺课、停课、随意调课或擅自请人代课的情况。  11.不出现参加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少于规定次数的情况。  12.不出现无故不参加学校或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会议及活动的情况。  13.不出现在评职、评优、晋级等工作中弄虚作假、无理取闹的情况。  14.不出现在校内擅自摆摊设点的情况。  15.不出现敷衍塞责、消极怠工的情况。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增加师德师风相关条款。  上述要求(含学校增加的师德师风相关条款),由学校、教办、教委督查,学校作过程记载和年度总评。  达不到上述要求(含学校增加的师德师风相关条款)任何一条者,记 “不良记录” 1次,其次数与《潼南县师德师风十条规定》记录的次数合并计算。  对出现“不良记录”1次者,学校提醒帮助;累计出现 “不良记录” 2次者,当年年度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累计出现 “不良记录” 4次者,当年年度考核定等为“基本称职”;累计出现“不良记录”达6次者,当年年度考核定等为“不称职”。  情节严重者,给予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  连续2年不称职者,按有关规定予以解聘或辞退。  过程记录和年度总评结果,由学校记入教职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职工职称评聘、评先选优、干部任用以及竞聘、调动等的重要依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