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红铃虫是世界性重要害虫,亦是国内外重要检疫对象之一。我国除甘肃的黄河两岸、河西走廊以及山西和陕西的北部、宁夏、辽宁、青海和新疆外,其它棉区均有分布。
为害症状
棉红铃虫以为害棉花的蕾、花、铃和种子,引起蕾铃脱落,导致僵瓣、黄花等。为害蕾时,从顶端蛀入造成蕾脱落;为害花时,吐丝牵住花瓣,使花瓣不能张开,形成“扭曲花”或“冠状花”;在铃长到10~15毫米时钻入,侵入孔很快愈合成一小褐点,有时在铃壳内壁潜行成虫道,呈水青色;为害种子时,吐丝将两个 棉籽连在一起。
生活习性
棉红铃虫一般一年发生3代,棉红铃虫以幼虫越冬,主要在仓库内。第一代幼虫主要取食蕾;第二代幼虫为害花、蕾和青铃;第三代幼虫绝大部分集中在青铃上为害。初孵幼虫必须在24小时内钻入蕾或铃中,否则会死亡。老熟幼虫化蛹前,在铃壁上咬一个羽化孔,有的直接出铃在土缝等处化蛹。绝大部分成虫在白天羽化,成虫产卵期长,能延续15天之久。成虫产卵部位常因代别和棉株的 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各异,第一代的卵往往集中产在棉株嫩头及其附近的果枝、未展开的心叶、嫩叶、幼蕾的苞叶上等;第二代产卵于青铃上,其中以产在青铃的萼片和铃壳间最多,其次在果枝上;第三代卵多产在棉株中、上部的青铃上。成虫飞翔力强,趋弱光,对3瓦的
黑光灯有较强的
趋性。
棉红铃虫对温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气温为25~30℃,相对湿度80%~100%时,对成虫羽化最为有利,而温度在20℃以下或35℃以上对棉红铃虫均不利;气候干旱,则对成虫产卵和卵的孵化均有一定的 抑制作用。棉红铃虫的繁殖与食料关系密切,幼虫喜食青铃,田间青铃出现早,伏桃或秋桃多,有利于其繁殖。棉红铃虫的越冬基数直接影响第一代的发生轻重,越冬死亡率高,基数小则第一代发生轻,反之,则重。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
种植抗棉红铃虫的品种;麦收后种 短季棉减轻一、二代为害;以改进栽培措施促进早熟,减轻后期为害,及时集中处理僵瓣,枯铃,晒花时放鸡啄食或人工扫除 帘架下的幼虫等。
推广收花不进家和冷库存花,在收花结束后彻底清扫仓库,消灭潜伏仓内的幼虫。
⒉化学防治
①棉仓灭虫
空仓全面喷洒20% 林丹 可湿性粉剂和2.5 溴氰菊酯乳油的稀释液,墙壁、房顶里面都要喷到。
实仓时用80%敌敌畏乳油800倍稀释喷洒,喷后封仓2~3天。 性信息素迷向防治,应用人工合成的
红铃虫雌虫性信息素,悬挂或粘贴在棉株上,干扰雄蛾寻找雌蛾交配,可以减少棉红铃虫的虫口密度及为害。
②喷洒杀虫剂
主要是在棉红铃虫卵盛期喷洒杀虫剂。杀虫剂的种类及用量如下:
2.5%敌杀死,每亩30~40毫升;20%速灭杀丁,每亩150~250毫升~50%久效磷,每亩35~50毫升;50%辛硫磷,每亩35~50毫升;80%敌敌畏乳油,每亩50~75毫升,兑水1.5~2.5千克,喷在15~25千克细土上拌匀,傍晚撒于田间,可熏杀成虫。
棉红铃虫什么样? 棉红铃虫也是棉花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可危害棉花的蕾、花、铃和棉籽,造成蕾铃脱落,严重影响产量,降低皮棉质量,减少棉籽出油率。长江流域棉区被害最重,其次是黄河流域棉区。 (1)成虫:体长6.5毫米,翅展12毫米,灰褐色。触角鞭形,棕色,共38节,每节窄处有l条黑环。下唇须棕红色。侧扁,向上弯曲如镰刀状。前翅尖叶形,暗褐色,从翅基到外缘有4条不规则的黑褐色横带,并散生黑褐色斑。后翅菜刀形,银灰色,缘毛长而灰白。雄蛾尾部生有丛毛,从尾端直视丛毛呈钳状,圆孔小,不明显;雌蛾尾毛排列整齐均匀,圆孔大,清晰可见,是鉴别雌雄的特征之一。 (2)卵:长0.4~0.6毫米,宽0.2~0.3毫米,形似大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孵化前为淡红色。卵表面有闪光,并有花生壳状突起。 (3)幼虫:1~3龄体乳白色。初孵幼虫有时略带淡红色,体毛清晰可见。4龄幼虫出现红斑。老熟幼虫体长11~13毫米,头部红褐色,前胸背板和臀板棕黑色,前胸背板中央有l淡黄色纵线,两侧各有1个黄色下凹的肾状斑点;腹部各节背面有淡黑色斑点4个,腹部两侧也各有黑色斑点1个,各斑点的周围0为淡红色晕圈,远视周身全为红色;雄性幼虫在腹部背面7~8节之间体内有1对肾,黑色。 (4)蛹:长6~8毫米,宽4毫米左右,长椭圆形。初化蛹时为润红色,以后变为淡黄色以至黄褐色,有金属光泽;尾端尖,末端有短而向上弯曲的钩状臀棘,周围有细刺8根。蛹茧灰白色,椭圆形,柔软。
棉红铃虫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