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中文名称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邮政编码 610041
校址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17号
创办时间 1918年
目录导航

学院简介

华西药学院现有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实验楼,分布在风景如画的华西钟楼和荷花池畔。现设七系二中心,即药物化学系、药剂学系、天然药物学系、药物分析学系、药理学系、生物技术药物学系、临床药学与药事管理学系,523现代药学实验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还有1个生药标本馆和药用植物园。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学院有教职工108人,专任教师62人,其中教授23人、研究员2人(占40%),副教授20人(占32%),在岗博士研究生导师2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人(不含博导)。人才队伍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指导教师3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

学位介绍

学院为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药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个(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6个(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微生物与生化药物和药理学)。可招收博士的学科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药理学、临床药学、药事管理学、天然药物化学、靶向药物设计。可招收硕士的学科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临床药学、药事管理学、天然药物化学。其中药剂学为全国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和药剂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学科介绍

药剂学 

衔接研讨会衔接研讨会是研究制剂及其给药系统的设计、生产和质量控制等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达到安全、有效、质量可控、顺应性好的特点应用于临床,发挥防病、治病和诊断的作用。

华西药学院药剂学学科成立于1952年,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权,1991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为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5年被教育部批准建立了国内唯一的靶向药物及释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

现由药剂学、临床药学、物理药学、中药制剂、药用高分子材料等教研室和靶向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成。 共有教师29人,其中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共有教授10人(兼职1人),副教授12人,近8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研究实验室总面积3000平方米,在读研究生共116人;其中,博士生36人,硕士生80人,已授学位合计209人。其中,博士学位58人,硕士学位151人。

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课题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近30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4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横向课题300余项,到帐科研经费近5000万元。发表论文 500 余篇;其中被SCI、EI收载150余篇;主编专著和教材8本,参编15本;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篇。

药物化学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是一门以创制新药为目的,通过设计和合成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 (生物大分子) 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

该学科点由药物化学教研室、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和天然药物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组成。共有教师22人,正高11人,副高5人;其中博士导师6人,硕士导师5人,专业实验室总面积2000㎡,在校研究生165人;其中博士生26人,硕士生50人。巳授学位合计227人,其中博士学位47人,硕士学位180人。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骨质疏松防治药物、老年病药物、主动靶向药物、手性药物、多肽药物、药用生物碱化学、天然活性成分等。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项,省部级基金项目15项,横向80余项,共获科研经费14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60 余篇,申报发明专利9项,获准6项,并获省、部级奖5项。

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

是华西药学院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整合了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和化工学院与创新药物研究相关的优势学科,在“十五”期间,通过开展“ 211工程”子项目建设——“创新药物、现代化中药与工程”,在创新药物的研究上已形成学校具有理、工、医等领域交叉的特色研究方向。 在子项目建设期间,学校投资 3000 余万元建成新药学科教大楼,投入“211工程”专项建设经费400余万元用于购买液质联用仪等大型设备,使华西药学院的科学研究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已逐步形成了几个各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向,在计算机辅助的骨、肝靶向药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特性研究方向,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方向,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方向,制药工程技术研究方向,绿色化学与技术研究方向已取得重要进展。

该“211工程”子项目负责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攻关课题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9项,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博士点基金6项,其它基金45项,横向课题300余项,共获科研经费近3000余万元。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1个,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提名奖1篇,发表研究论文累计达700余篇,其中SCI论文110余篇。编写出版《靶向治疗分子基础与靶向药物设计》和《中国青藏高原药用植物图志》2部专著,全国统编教材《药物化学》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获教育部提名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各类省、部级奖50余项。申请专利14项,授权7项,其中有2项为美国专利。

学科建设

华西药学院为最早开展药学教育与药物科学研究的药学院校之一,为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设有药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华西药学院学科建设紧紧围绕创新药物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西部资源优势,结合教育部“211”交叉学科建设、“985”平台建设,通过开展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在靶向药物与新型给药系统、天然药物等方面的研究上已形成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向。“十一五”期间,在进一步完善各学科领域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靶向药物及传递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天然药物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将药物化学和药剂学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

学校领导

张志荣院长讲座现场张志荣院长讲座现场 “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是药学院领导班子的工作指导思想。

药学院领导班子正带领全院教职工为学院的全面发展、实现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院长:张志荣 教授

副院长:黄园 教授

党委书记:方云 副研究员

党委副书记:胡晓娟 副研究员[2]

相关新闻

大四女生病危川大募款 4天21万

2013年10月17日上午,在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女生寝室内,大四女生贺琳由于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此前她以为只是患上感冒,不适症状越来越严重,被吓坏了的同学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经过华西医院的各项化验与检查,医院初步诊断为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贺琳远在辽宁本溪的母亲张晓莉未能赶到前,第一张病危通知书由学校老师代签。住进急症重症监护室后,神经系统受损的贺琳就只能靠呼吸机和营养液维持生命,情况非常危急,经过多次抢救医生才将她一次次地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得知贺琳家里的条件后,辅导员章程和同学们将情况上报给学校,经过学校团委同意,同学们写好倡议书,在四川大学三个校区开始为贺琳募集善款。从10月26日到10月29日,4天时间内同学们总共收到善款212654.2元,其中校园内募捐为189594.2元,通过银行卡和支付宝收到的善款为23060元。“来捐款的人很多,我们来不及统计人数,但估计应该有上万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