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比例失调

男女比例失调

中文名 男女比例失调
危害 婚配失当、人口拐卖、性行为错乱
分类 人口问题
目录导航

基本简介

男女比例失调男女比例失调男女比例失调是中国在进入21世纪以后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人口问题。主要有:男女比例分布严重不平衡,男女配偶间年龄差距增加,高基数高比例的无择偶人群,男女比例的失衡所导致的出生人口萎缩及结合上老龄化等等社会问题时所带来新的人口问题。

究其原因,专家指出,影响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的因素是众多而复杂的,如生育政策、生育意愿、人工技术鉴定选择、出生的女婴漏报、瞒报等。主要是由于人为干预的结果,例如中国不少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存在着较严重的重男轻女的现象,结合上计划生育的政策,出生性别比上扬的状况俞加明显。人们通过超声波等现代技术人为地选择出生婴儿的性别,运用B超等医疗科技选择性流产、引产,还有轻视女婴造成的较高水平的女婴死亡率及溺弃女婴现象等,导致女婴出生数减少。而最新科学研究表面,导致男女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很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环境因素会使X、Y染色体的数量发生改变。据了解,瑞典的研究小组对持久性环境污染物,例如“二恶英”、“滴滴涕”、“多氯联二苯”等有机氯化学物质是否影响胎儿的性别展开了调查,他们的最新发现令人惊讶:受上述污染物影响的瑞典渔民,其精子中男性Y染色体的比例更高。环境污染后,其中有一种物质可以让决定生男生女的Y染色体“勇猛无比”,从而使得出生的男婴较多。

相关数据

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出生婴儿性别比是基本一致的,一般在102-107的范围内,即每出生100个女婴时,男婴出生数为102个-107个。人口学家把这个指标称为出生婴儿性别比的恒定值。由于男婴死亡率略高于女婴,这样到婚龄期时男女性别比例就基本持平。

近20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积累效应已经显现出来,按90年代出生性别比外推,0~20岁人口中男性多出女性大致相当于20岁3个年龄组的人口数量,“积累效应”已相当可观。如果畸高的出生性别比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男性过剩的婚姻挤压会越来越严重。

而俄罗斯、拉脱维亚等国,则是明显的女多男少,例如拉脱维亚女性占全国居民的54%,差别之大居世界第一。

2021年5月11日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普查结果中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1]2021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3,基本恢复至正常区间。[2]

社会问题

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国家,女性人口的短缺,就很难以国际移民的方式觅求出路。婚姻性别挤压对一夫一妻制家庭来说,是一股外来的冲击力。一个时期以来,在市场经济和交换价值升值“泛商品观念”作用下,婚外恋、第三者插足增多,离婚率持续上升,传统家庭的稳定受到威胁。社会刑事案件增加。如果出生性别比升高得不到纠正,便会更多滋生这些不道德和丑恶社会现象,基本消失的买卖婚姻、童婚交换、拐卖妇女等会重新抬头,并且间接衍生性暴力犯罪、乱伦、人们社会心态畸变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风险系数增大。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婴儿出生性别比升高并带动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升高,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会产生某些影响。男性劳动就业会变得更为困难,未来一二十年男性劳动力过剩和“就业性别挤压”会比较严重。一些女子占据生产绝对优势的行业,比如纺织、服务等,不得以只能让男子来承担。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时间差”实际出发,只能走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老年劳动者自我养老“三养”相结合的路子。鉴于出生性别比偏高实际,40年以后过低的老年性别比会升高,孤寡老年女性会减少,家庭养老在上述“三养”中的地位会得到加强,居家养老方式会有所增加。

高校预防

近年来,男女比例失调已成为中国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据统计,195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女生占总数的23.2%;1980年,恢复高考3年之后,女生仍只占23.4%。而从1995年至2004年10年间,女生比例由35.4%升至45.7%。2007年是一个转折点,新入学的女生比重首次超过男生,达到52.9%,此后保持继续上升的趋势。

而女生日增,男生日减,主要由于现如今偏女性化的教育模式,导致男生竞争不过女生。据中国校友网不久前发布的数据,2000至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女生522人,占总数的51.84%;男生485人,占总数的48.16%,而且“女状元”占比还有持续上升趋势。

众所周知,中国人口男女比例略有失调,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大陆人口中男性占比51.27%,女性占比48.73%,而在高校中,这样的比例恰好反了过来,出现“倒挂”现象。

为改变这种状况,许多高校近年来在招生录取时设置性别比,导致分数线上出现“女高男低”现象,引起一些女权组织的抗议。针对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一些大学、一些专业设置性别比例是否就构成歧视?

“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可取

如前所述,男女平等的实现是一个理念与社会经济、科技条件等现实相互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条件不具备,任凭哲学家如何论证、鼓吹,这样的观念也无法生根,产生实际的影响力。事实上,不论哪一种平等,试图依靠国家权力来强制实现,一蹴而就,都可能适得其反,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近代人类的政治实践在这方面教训很多。而且,平等也并非是人类所追求的绝对的、排他性的价值,平等需要与其他价值比如自由、比如传统取得平衡,社会才能健康地发展、改进。

西方国家像美国一些大学近年来采取对男生倾斜的招生政策,录取时适当放低男生的标准,这并没有招致多少非议,因为他们有健康的社会制衡、决策机制与评价标准。这是值得中国学习借鉴的,不能动不动就扣上性别歧视的帽子,要求绝对平等,一刀切。事实上很多工作在当前条件下女性确实还是难以胜任的,比如采矿、航海等需要较大体力投入的工作。再说高校的人才培养也不可能完全不考虑市场状况,二者需要良性互动,而不能脱节、对立[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