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草

观音草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别称 爵卿、香苏、赤眼老母草、赤眼、小青草、晴蜓草等
爵床族Justicieae狗肝菜亚族Diclipterinae
中文学名 观音草
爵床科Acanthaceae
亚纲 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
分布区域 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到新几内亚岛,中国东、南部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爵床科观音草爵床科观音草(3)观音草多年生,直立草本,高可达1米;枝多数,交互对生,具5-6钝棱和同数的纵沟,小枝被褐红色柔毛,老枝具淡褐色皮孔。叶卵形或有时披针状卵形,顶端短渐尖至急尖,基部阔楔尖或近圆,全缘,长3-5 (7.5)厘米,宽1.5-2 (3)厘米,纸质,干时黑紫色,嫩叶两面被褐红色柔毛,老时上面渐无毛;侧脉每边5-6条;叶柄长约5毫米。

聚伞花序,由2或3个头状花序组成,腋生或顶生;总花梗长3-5毫米,后被柔毛;总苞片2-4枚,阔卵形,卵形或椭圆形,不等大,大的长(1.8) -2.3-2.5厘米,宽8-15毫米,小的2-3厘米,顶端急尖,基部楔形,干时黑紫色或稍透明,有脉纹,被柔毛;花萼小,长4.5-5毫米,裂片披针形,被柔毛;花冠粉红色,长3-3.5(-5)厘米,被倒生短柔毛,冠管直,宽约1.5毫米,喉部稍内弯,上唇阔卵状椭圆形,顶端微缺,下唇长圆形,浅3裂;雄蕊伸出,花丝被柔毛,药室线形,下方的1室较小;花柱无毛,柱头2裂。蒴果未见,(据文献记载)长约1.5厘米,被柔毛。花期冬春。

生长习性

生长于海拔500-1000米的路旁、草地或林下。

分布范围

爵床科观音草爵床科观音草(6)分布于中国海南(海口、澄迈、琼海)、广东、广西(北海)、湖南、湖北(宜昌、藤县、恩都、阳新、罗田)、福建、江西(九江)、江苏、上海、贵州、云南也产。除黔滇外,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到新几内亚岛也有分布。原产地热带东南亚至中国秦岭。

主要价值

染料

据《海南植物志》:该种的嫩枝和叶含桔黄色至橘红色的染料,曾在印度等地普遍栽培。在海南这种植物并不常见。前人(参阅Journ. Bot. 17: 19.1879.和Lingnan Sci. Journ. 5:170. 1927)曾报道海口和琼海有该种植物,但仅见到采自澄迈古东村的一号带花标本,据采集记载是采自村旁的园篱旁边。由于中国从未大量栽培,故这号标本究为野生或逸为野生的尚难判断。

药用

广州和香港、澳门一带生草药铺所售红丝线(药农栽培,来源不明)据观察即该种,并非枪刀药属的枪刀药Hypoestes purpurea(L.)Schult.(广州植物志616页,1956年),其用途据《岭南采药录》载:“治痰火,咳嗽吐血,和猪后腿煎汤饮之,或水煎服也可”。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