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秀 中国玩赏鸽的品种。全身以白羽为主,背部有左右对称的一块异色羽区,形如仙鹤而得名。羽色分明,左右异色羽区各呈长圆形。豆眼。体型中等。嘴短而粗。背部两块羽区为黑色者,称“墨秀”;为绛色者,称“紫秀”。两腿外侧有少量黑羽或绛羽者,俗称“带胯”。嘴角两侧有少量黑羽或绛羽者,俗称“挂脸”。目前饲养的嘴简较长,纯种短嘴鹤秀已濒临绝种。
它们翅长,飞行肌肉强大,故飞行迅速而有力。鸽类雌雄终生配对,若其中一方死亡,另一方很久以后才接受新的配偶。鸽栖息在高大建筑物上或山岩峭壁上,常数十只结群活动,飞行速度较快,飞行高度较低。在地上或树上觅食种子和果实。在山崖岩缝中用干草和小枝条筑巢。巢平盘状,中央稍凹,一般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家鸽就是由原鸽驯化的。它的同类野鸽,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中亚地区,中国见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西部和中部。体长295~360毫米;头、颈、胸和上背为石板灰色;上背和前胸有金属绿和紫色闪光,背的其余部分为淡灰色;翅膀上各有一黑色横斑;尾羽石板灰色,其末端为宽的黑色横斑。雌雄相似。鸽类均体形丰满;喙小,性温顺。行走的姿态似高视阔步,并带有特征性的点头动作。
人们利用鸽子有较强的飞翔力和归巢能力等特性,培养出不同品种的信鸽。鸽子的归巢能力指,一幼小的鸽子在一个地方长大后,把鸽子带到很远的地方,它仍然会也能找回它原来的老巢。人类养鸽已有5000多年历史,形成不少性状各异的品种。对于鸽子究竟依靠什么方法识别归巢方向,还没有一个定论。磁场说、太阳说、气味说等都各自有其根据。也许鸽子是在综合利用这些本领吧。
清朝乾隆年间,清凉道人徐某在其所著《听雨轩笔记》中写了一个关于嘉兴鹤秀塔的故事:
从嘉兴三塔沿运河上溯二十里,河边有一座高十多丈的七层宝塔,周围都是田,没有寺院,塔上刻着“鹤秀”两个大字。清凉道人打听塔的来历,听嘉兴人朱方英讲了一个故事:
清顺治年间,秀才裴某搭船晚上经过皂林(水路驿站名,在今桐乡龙翔街道皂林村),行李钱财被强盗抢劫一空。秀才无奈只好独自沿河赶路,因为一天没吃东西,饿倒在离嘉兴还有几十里路的地方。这时,路上走来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她是北边某村章姓人家的婢女,去给嫁在邻村的小姐送糕点。女孩得知秀才遭遇,非常同情,就把糕点拿出来让秀才吃。听说秀才身无分文,家在几百里外,就把身上带的钱以及耳环和簪子都送给了秀才。秀才问女孩名字,她说叫“鹤秀”,秀才临别时说:“我日后如果有出头之日,一定不会忘记你。”
女主人听小姐说带去的糕点很少,又见鹤秀头上耳环和簪子都没有了,就怀疑鹤秀与别人有私情,把她捆起来拷打。鹤秀无法忍受,上吊自杀了。
裴某回到家乡,第二年考中举人,接着又考取进士,当了浙江某县县令。赴任路过当年遇到鹤秀的地方,时间已经过了三年。裴某妻子已经去世,他想如果鹤秀还没许给人家,就娶她为妻。得知鹤秀去世,裴某来到停放棺材的地方伤心哭拜,又找到鹤秀父母,送上钱财,并娶鹤秀的妹妹为妻,又派人去为鹤秀修了一座很好的坟。墓建成时,裴某调任秀水县令,他来到墓前痛哭祭奠。为了纪念鹤秀,就在当年遇到鹤秀的地方建造了这座塔。
评说:鹤秀塔又名岳秀塔或学绣塔。民间传说中,前者与上述故事类似,也是少女搭救落难公子。后者则与西施有关,传说西施入吴经过此地时学习刺绣,当地有地名“学绣堰”或“学绣里”,清代朱彝尊诗云:“学绣女儿行水浔,遥看三塔小如针。”清凉道人亲眼看见塔上有“鹤秀”两字,但故事却是道听途说。学绣塔名称,至少在宋朝已经有了,南宋秀水人张尧同《嘉禾百咏·学绣塔》诗云:“孤塔岧峣立,犹传学绣人。”明《万历秀水县志》记载,学绣堰有“古塔”,可见此塔历史久远。清《嘉兴府志》则写明了此塔地址,“在嘉兴西南九里”。
“鹤”、“岳”、“学”三字,嘉兴方言同音,哪个正宗哪个误传?是西施学绣花还是丫环救秀才?都是传说,无法考证。我与陆明先生探讨此事,陆明说:“顺治年间清兵南下,江南兵荒马乱,一船人遭抢劫的事,可能就是清军干的。当时人不好明说,只能写成这类故事。”此话大有道理,在《听雨轩笔记》中,清凉道人还述说了嘉兴血印和尚的故事,却把清军的罪恶加到了“倭寇”头上。
鹤秀塔据说在太平天国时倒塌。2006年,中山西路的运河文化公园内新建一座“学绣塔”,高五层,不在原塔位置,也不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