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5月1日)
丛书名: 人物·人性·人文散文丛书
平装: 303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30657805
《昨夜西风》主要内容简介:文化大师是怎样成为大师的?文化大师的性格特征和心路历程是什么?文化大师也是凡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哪里?这是《昨夜西风》的聚焦所在。该书是“雕刻”而不是传记,是叙事而不是评论。但“雕刻”的基点是建立在传记之上,叙事的原点也带有较强的评述性。换句话说,我所写的是真实的文化大师,是文化大师生活的某个侧面,是文化大师作品的一个主音。我着眼的不是全部而是局部,我感兴趣的不是阴影而是亮点,我发掘的不是鸡毛蒜皮或个人隐私,而是历史文化、精神气质和时代背景的杂糅,是纪实、抒情和日常诗化的融合。
《昨夜西风》:张爱玲用这种方式走完了她的一生。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那么,在最后的时刻,她拼尽全力爬到了华美的袍子的正中央,是为了赶走那些烦人的虱子,还是要成为虱子中的女王?
聂茂,原名陈庆云,湖南祁东县人。归国博士。曾先后在鲁迅文学院、复旦大学、湘潭大学和新西兰The University of Waikato深造。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三湘人物周刊》主编和湖南省评论家协会理事。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散文集《天地悠悠》、《心灵的暗香》、《俄罗斯心灯》,诗集《玻璃房子》、《因为爱你而光荣》.长篇传记《乱世豪臣》、《草莽枯荣》,长篇小说《情泊奥克兰》,长篇报告文学《伤村——中国留守儿童忧思录》,文学评论《民族寓言的张力》,译著《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续集》、《十羊皮卷》和《激励圣经》(台湾出版)等20余部。
沈从文:他边城来
张爱玲:繁华的孤寂
阿赫玛托娃:为了安魂
巴金:在寒夜里
郁达夫:客里苍茫
茨维塔耶娃:忧郁童话
鲁迅:硬骨头
萧红:坚韧
布罗茨基:流放者
徐志摩:名字写在火焰中
缘起
时间如水一样流去。
如水一样流去的时间没有皱纹。
但是,没有皱纹的时间不仅催生了历史的苍老,而且催生了人类自身的皱纹。
各个时代的文化大师就是这种苍老的镜像;
各个时代的文化大师就是这种皱纹的缩影。
时间是有背影的,但时间的背影被许多人所忽略。
大师是有重量的,但大师的重量被许多人所遗忘。
原因在于,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一个不要崇高只要低俗的时代。看看大街小巷那些眼花缭乱的广告吧,那些张牙舞爪的嘴唇和碎片化的喧嚣带来了集体失语的无意识。每个人都在歇斯底里,每个人都要发言。真是大狗叫,小狗也叫,人人争当言语的主宰。正是这种没有中心、没有焦点、没有方向、没有理想的号叫,虽然满足了个人的言说欲望,却因为没有认真的倾听者而使所有的言说失去意义,也使得许多言说者因为“言说”而变成“不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时的话语系统撕碎了传统的游戏序列。时间可以任意地插入进来,正义的故事可以突然夭折,生活可以从任何一个节点开始,沉默的语言可以在任何时刻被激活。
这不是人在言说,而是语言在说人。
换句话说,言说的主体再不是所指的“我”,而是能指的“他者”。语言在说我,昔日那些能写出“真理”、“信仰”和“终极意义”的心灵冲动至今只能化作无序的语言碎片,以自言自语或自言他语的方武泡沫一样流向西方。这样一来,昔日的“我说语言”,变成了“语言说我”,甚至无奈地退化成喧哗的“无言”。
与此同时,由于受到紧张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双重挤对,每个人的体力消耗殆尽,每个人的精力也消耗一空,大家麻木地生存着,处于非我的“耗尽”状态,人成了非中心化的空壳主体。在此情境下,自我与现实并不联系。历史与未来也并无依托,英雄与小丑同时出场。自我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像没有根的浮萍,或没有肉体的游魂,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作无序的漂流。没有热情,也无所谓感动。芸芸众生变成蚂蚁一样,忙忙碌碌,却又从没有想过为什么如此忙碌。结果,这些蚂蚁就是个人的文化身份,就是碎片化的符号宿命。因为碎片化的文化可以拼贴、复制、放射、重叠,形成镜像和暗喻,与精神无关,与思想无关。
然而,在时间的背影深处,有一种力量在喊叫,那是大师们曾经有过的挣扎、呼号、奔走、追求,是大师们的理想、信仰和血肉,是传统、信念和执著。
一句话,是大师们的重量。这重量使轻飘的碎片有了定力,使迷茫的文化有了方向。使麻木的人们有了火热的灼痛。
我们轻轻触摸,像古老的樱树找到了春天,满手芬芳。
构想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也是一个日趋浅薄的社会。
浮躁的时代需要沉实的精神食粮;
浅薄的社会需要深刻的思想火种。
质而言之,在商业因子无孔不入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有一种深深的焦虑,感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丽正在不知不觉地丧失,我们有一种紧迫感,亟须捍卫知识的尊严,捍卫平面“阅读”传统带来的心灵愉悦,捍卫报植于血液中的诗意和单纯。而这种捍卫需要一种强力,一种定力,一种带有后启蒙性质的激励情怀和精神光芒。
为此,我把目光瞄准了文化大师,这是因为——
文化大师永远具有号召力; 文化大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文化大师的生活是时代的缩影;
文化大师是一个隐喻:他们的成功是人们效仿的榜样;他们曲失败也给人们带来警醒和启迪。
文化大师是怎样成为大师的?
文化大师的性格特征和心路历程是什么?
文化大师也是凡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哪里?
这是本书的聚焦所在。
该书是“雕刻”而不是传记,是叙事而不是评论。但“雕刻”的基点是建立在传记之上,叙事的原点也带有较强的评述性。
换句话说,我所写的是真实的文化大师,是文化大师生活的某个侧面。是文化大师作品的一个主音,我着眼的不是全部而是局部,我感兴趣的不是阴影而是亮点,我发掘的不是鸡毛蒜皮或个人隐私。而是历史文化、精神气质和时代背景的杂糅,是纪实、抒情和日常诗化的融合。
换言之,本书选取的叙事对象,是以文化大师的生活片断作为主要内容,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努力做到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以真正实现“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目的。
特点
描写文化大师的作品很多,本书与同类著述相比,其不同点在于:
叙事风格不同:我们追求文化的底蕴,讲究文字的空灵与诗意,唯美而不粗糙,细腻而不琐碎。
选取内容不同:我们不是事无巨细的原生态式的实录,而是选择大师们生活的基点和拐点,高潮或低潮。不是编年史,更像是断代史。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将某个侧面发掘其最大的意义。
表现形式不同:我们不是纯粹的记事,而是结合大师的生活和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述。这样,既不同于纯粹的学术著作。又不同于纯粹的传记作品。
传播目的不同:同类著述的传播目的要么是张扬文化大师的一些隐私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要么是虚拟大师们的一些无法印证的浪漫事以增加可读性,或者用纯粹的学术著作在知识分子的小圈子里独享清高。本书既有大众趣味,又有学术情怀,其传播目的是让普通读者得到励志和学术熏陶,让学界专家感得到完全不同于自身作品的“别一样的风景”。
价值
该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其学术价值在于,本书发掘7大师们生活的某个基点,对其代表作品进行还原性的解读,将被历史遮蔽的真实意蕴呈示出来。这种解读是在参考了学界同行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避免了人云亦云或从文本到文本的简单解读。
其文学价值在于,作为一种文化散文,本书借助于许多表现形式,追求诗意的写作,强调文本的欣赏趣味和美学价值,使“雅”不“曲高和寡”,使“俗”不“下里巴人”,使读者在学到知识、了解历史和得到激励的同时,获得一种全新的美文品味和阅读快感。
鸣谢
我怀着“王婆卖瓜”和敝帚自珍的赤诚,希望自己的这本书,能够为碎片化的时代增加一种胶力,为肤浅的社会带来一份深刻,为漂泊的文化系上一坨锚锭,为迷茫的“蚂蚁”送去一缕烛照。
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领导的远见卓识、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心;感谢从未谋过面的江苏作家、编辑家诸荣会先生的牵线搭桥和热心张罗。
当然,最最应该感谢的,是书中的一个个文化大师,以及许许多多没有进入到该书的文化大师们!
有了这些文化大师,许多言说者就会羞愧地沉默;
有了这些文化大师,许多冒犯者就会心痛地自责;
有了这些文化大师,许多浮躁者就会静静地深思;
有了这些文化大师,许多忙碌者就会愉悦地生活。
这就是时间的背影;
这就是大师的重量。
为此,我深深感恩。
2010年10月10日于长沙岳麓山下抱虚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