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茶

酸茶

中文名称 酸茶
主要食材 野生酸茶树种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云南境内的布朗族,据2000年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约9.04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勐满和打洛,景洪市的小勐养、大勐笼,勐腊县的勐捧镇、芒果树乡,其他散居在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区。布朗族有多种自称与他称,由于居住地不同,称谓也各不相同。如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居住在思茅的自称“本族”。另外,还有“腊佤”、“乌”、“乌人”、“阿瓦”等自称。布朗族源于古代的百濮,汉晋时期,史书中关于布朗族先民濮人的记载有多种称谓。隋、唐、宋时期是濮人开始分化并逐步形成我国境内孟高棉系统的帛朗、佤、德昂等民族的时期,居住在怒江以东直至澜沧江流域广大地区的朴子蛮则发展为现代的布朗族。从元开始至明清两代,史书对布朗族称谓的记载已基本一致,都称为“蒲蛮”或“蒲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依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布朗语屑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分布朗和阿佤两大方言。无文字,记载本民族历史、经典多借用傣文和汉文。布朗人兼操汉语、傣语或佤语,部分人通晓汉文和傣文。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他们保留食酸茶的习惯。一般在五六月份,将采回的鲜叶煮熟,放在阴暗处十余日让它发霉,然后放入竹筒内再埋入土中,经月余即可取出食用。酸茶是放在口中嚼细咽下,它可以帮助消化和解渴,这是供自食或互相馈赠的礼物。

   

   

酸茶的加工工艺

酸茶加工工艺的过程,首先是采摘茶树发出的当年嫩叶(生产酸茶不需要一芽一叶鲜叶,而要粗大叶片,加工时间晾7~10月份为宜);二是将采摘的粗大叶片蒸熟;三是将蒸熟的茶叶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7~10日左右,让它自然发酵,增强酸茶的色、香、味和散发部分水分(在自然发酵茶叶时不能馊、霉、烂),含水量保持在40%~50%左右;四是将晾过的酸茶原料装人竹筒内,而后将竹筒里的茶叶片压紧,不能松(砍鲜竹一棵,鲜竹越大越好,每一节,为一筒),然后封竹筒口,用绳子将笋叶扎紧在竹筒封口处,或者将笋叶剪成圆形和竹筒口一样大,堵塞竹筒封口处即可;五是选择埋酸茶竹筒地点,酸茶竹筒多埋在房前、屋后干燥的地方。埋酸茶时需挖坑,深30cm,宽20cm,长短根据竹筒而定。然后将装好酸茶的竹筒横放入沟中,再盖上土即可,这样酸茶的生产工艺全过程即已完成。酸茶埋在土中一般需要30天左右,最长可在土中埋8—10个月左右。

  

酸茶的文化底蕴

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布朗族沿袭着吃酸茶的习俗,古朴而有趣。布朗族吃酸茶,称之为“敏宋”。他们吃酸茶时,将酸茶从竹筒中取出即食,不需用开水沏泡。吃酸茶一般都在早、晚时间,吃时,首先妇女烧起篝火,让篝火映红布朗族居住的竹楼客厅,男女老少,围着篝火,坐在木、竹凳上,他们边吸烟、边闲谈、边将这竹筒互相传递,先传给老人,老人又将竹筒传递给客人,每人根据各自的需要,自己动手,将酸茶从竹筒中取出,而后放入口中嚼细、咽下。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化脂消积、醒酒、健身等功能。每次可吃酸茶2~5克,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食用。

  布朗族同胞中流传一句俗语:酸茶早吃,一天威风,晚吃,赛过仙翁。

  酸茶是布朗族贵重的礼物,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厚礼。以茶传情,以茶会友也是茶乡布朗族人民的传统美德。男女青年订婚、办喜事、建新房、老人祝寿等,客人来了,都要敬给酸茶或沏泡一杯香茗给客人品饮。无茶不成亲,按布朗族的风俗习惯,在姑娘出嫁时,要带上茶叶到婆家。如今,在我国城市和乡村,男女青年虽然不用茶叶作为爱情的媒介,但也常把茶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增进友谊和了解。[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