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家、建筑师。生于帕多瓦,在维琴察当过泥瓦匠。曾到罗马学习和研究古代建筑。他的建筑活动大部分在威尼斯和维琴察。他熟悉古罗马建筑,在复兴古罗马建筑对称布局与和谐比例方面做出贡献他的建筑作品风格严谨而富有节奏感,表现了手法主义的一种特征。1570年帕拉第奥发表了《论建筑四》,系统地总结了古典建筑的经验和他本人的观点,这部书对欧洲建筑界的影响很大。
帕拉第奥擅长于考古和建筑实践,注重从理论上探讨建筑物的比例。他的建筑作品很多,有代表性的如改建的意大利维琴察巴西利卡 (1549)。这是在一座原有大厅(1444)的四面增加券柱外廊的建筑,由于处理手法巧妙,被称为帕拉第奥券柱式母题,对后来许多大型建筑设计很有影响。维琴察郊外的圆厅别墅也成为后来许多同类建筑的范本。
A.帕拉第奥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由于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含着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内容,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