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泊头分校(原河北 泊头师范学校)始建于1925年9月,校名为“直隶省立第九师范学校”。1928年河北建省后改名为“河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是河北省最早建立的十所师范学校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改建为“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泊头分校”。
学校现有教学班38个,开设文科、英语、音乐、美术等专业,在校生1886人,教职员工166人,专任教师87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26人,中级职称的51人。
校园占地面积273亩,另有农场260亩,标准运动场一个,教学楼、办公楼、图书楼、艺术楼、科技楼、学生宿舍楼、餐厅、礼堂、综合楼等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和设备完善齐全,安装了校园网和多媒体微机教学系统,建设了微机室、微格教室、心理实验室、语音实验室、音乐实验室、电子备课室、史地专用室、多媒体教室等一批现代化的专用教室。理化生、电教、音体美等教学仪器齐备。图书馆藏书20万册。电化教学通过省级验收,被省教委命名为河北省电教试点学校。
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半个世纪以来,学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作风,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管理、严谨的教学态度和一流的教学水平;形成了:“团结、朴实、文明、勤奋”的校风,“严谨、求实、敬业、创新”的教风,“尊师、守纪、勤学、进取”的学风。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泊头分校(原泊头师范学校)始建于 1925 年 9 月,校名为“直隶省立第九师范学校”, 1928 年河北建省后改称“河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 简称“九师”,是河北省最早建立的十所师范学校之一。这里曾是津南地区革命斗争的发祥地,发生过两次爱国学潮,涌现出了 24 名血洒疆场的革命烈士,造就了一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在沧州地区有“沧州黄埔” 之称。八十年来,共培养毕业生近 30000 人,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泊师范1995年建立9月建立“革命历史纪念碑” 为了在学生中发扬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经校党委办公室发动筹建革命历史纪念碑,此项工程于 1995 年 9 月 10 日 完成。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学校的怡园中,四周绿树成荫,静谧通幽,肃穆庄严,令人肃然起敬。每年 4 月 5 日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此瞻仰先烈们的光辉事迹,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每届党组织纳新大会都会组织新党员在此进行入党宣誓。除此之外,学校于 2000 年开始搜集整理校党史材料,成立专门小组四处收集访问,远赴北京国家图书馆,记录历年在校教师及毕业生的光辉事迹,之后建成校史陈列室,为进一步加大对在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准备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刘格平,回族 , 河北省沧县 ( 现孟村 ) 大堤东人。 1926 年以中共津南特派员的身份秘密来泊,建立了津南地区的早期党支部,一九二七年,四 . 一二政变后 , 该支部被迫停止了活动。解放后曾任山西省革委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吴建华,河北蠡县人, 1930.9--1932.10 在九师学习,男六班。任党支部委员、书记,解放后任商业部废旧物资局局长。 一九三O年,中共博蠡中心县委派共产党员吴永绅(又名吴建华)考入泊师,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同年十一月建立中共泊师支部,到一九三二年泊师支部已有党员二十三名。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泊师党员先后在泊头、交河、献县、南皮、东光、埠城、枣强、安平、宁津等县市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县委、中心支部、区委等早期地下组织,党的活动燃遍河北省东南部广大地区。
1. 第一次学潮斗争发生在一九三一年, 由于学校当局贪污腐化,学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与之开展了坚决斗争。校长及其亲信逃往天津。学生代表携据状告贪污校长于省教育厅。其后又将斗争矛头指向包庇校长的省厅当局。学生代表在天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请愿、绝食,对簿公堂等一系列激烈斗争。学潮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天津《益世报》连续发表关于泊师学潮的消息评论、社论等文章,揭露贪污校长的劣迹,谴责教育厅扣押学生的行径。迫于舆论的强大压力,反动当局被迫罢免了贪污的校长,并答应了进步学生的大部分要求。至此,历时六十天的第一次学潮胜利结束。 2. 第二次学潮发生在一九三二年,“九一八”事变后泊师的爱国学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成立了抗日救国会,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宣传抗日,抵制日货。学校进步教师创作了词为“秋风起,雁南归,狼烟弥东北,山河今已碎,哀我中华已垂危,嗟!我青年还不起,更待何期!”的抗日歌曲《秋风起》,为学生鼓舞革命斗志。为了镇压爱国学生的革命热情,反动校长以泊师“有江西来的红军,学生要暴动”为借口,勾结当地驻军,于十月十五日包围了学校,几十名爱国学生被非法拘押。二十八名学生被开除。至此第二次学潮被残酷的镇压下去。为了纪念这次斗争,国文教员王志之以此次学潮为原形创作了中篇小说《风平浪静》。鲁迅和茅盾先生对这部小说都给予了很高评价。泊师学潮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七十七年来,学校共培养毕业生两万多人。1980年,学校工厂生产的电子原器件用在我国向太平洋水域发射的运载火箭上,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嘉奖。近年来,先后有3位教师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有500人次在国家、省、地学术活动和各项比赛中获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论著、自编或参编教材20余种,有11人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其中2人被评为全国优 辅导费秀教师,3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3人分别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二、三等奖。1990年以来,有11篇办学经验分别刊登在《师范教育》杂志、《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和《河北经济日报》上。由于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河北省师范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中师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学雷锋”先进集体、河北省教代会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园林式单位、沧州市文明单位、沧州市优秀中专学校、沧州市示范学校、沧州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沧州市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