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额壁蜂

目录导航

形态描述

雌性

8-12mm。体黑色具铜色光泽,被浅黄色长毛,腹部第1-5节背板端缘具白毛带。上颚3齿;唇基端半部光滑,基部具刻点,端缘中央具三角形突起,两侧角具长的顶端平截状的角状突起,两角相对,内侧稍凹;单眼至复眼距、后单眼距及单眼至颅顶距的比为:1.1:1:1.2;眼侧、颅顶、中胸盾片及侧片均密被小刻点;并胸腹节小区革状;腹部背板刻点较稀。[1]

触角下表面暗褐色;末跗节红色;翅透明,端缘暗;翅基片红褐色。唇基基部及颅顶被褐色长毛;颊、颜面、中胸被浅黄并杂褐色毛;胸侧、并胸腹节、腹部第1节背板密被浅黄色长毛;第2一3节背板被浅黄色并杂褐色毛;第4一5节背板被黑褐色毛;第6节背板密被褐色短毛;腹毛刷红褐色。[1]

雄性

8一l Omm。触角第1鞭节短于第2节;颚眼距等于梗节长;中足腿节下表面中央突起;腹部第7节背板弧形,不具齿突;头、胸及腹部第1 }- 6节背板被灰白及灰黄色毛;复眼的内、外侧各具1-2排黑色长毛。筑巢于竹或芦苇杆中,巢口以泥土堵塞,中央具一个小圆形球状突起;早春种。 [1] 

分布

国内分布

北京、河北、辽宁(千山)、山东、甘肃(兰州)。[1]

国外分布

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沿海边区),美国(引人种)。[1]

简介

角额壁蜂Osmia cornifrons(Rodoszkowski)属蜜蜂总科,切叶蜂科。

角额壁蜂是一种野生传粉昆虫,1987年由中国农科院从日本引入。

成蜂的前翅有两个亚缘室,第一个来缘室稍大于第二个来缘室,6条腿的端部都具有爪垫,下颚须4节,胸部宽而短,雌性成蜂腹部腹面具有多排排列整齐的腹毛,被称为“腹毛刷”,而雄性成蜂腹部腹面没有腹毛刷。这种腹毛刷是各种壁蜂的采粉器官,成蜂体黑色,有些壁蜂种类具有蓝色光泽,雌性成蜂的触角粗而短,呈肘状,鞭节为11节,雄性成蜂的触角细而长,呈鞭状,鞭节为12节,唇基及颜面处有1束较长的灰白毛。

角额壁蜂一年发生1代。人工驯化释放的壁蜂,喜欢以芦苇管或纸管为巢穴。早春果树开花季节,越冬成蜂相继破茧出巢,交配活动。雌蜂借腹部腹毛刷采集大量花粉花蜜。在巢穴中分小室产卵繁殖后代。

幼虫孵出后即以花粉团为食,8月中下旬成蜂羽化后在茧内越冬。翌年破茧出巢。成蜂访花采粉效率高,以蜂巢周围60m内的座果率为最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