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审判

最后的审判

创作风格 古典主义
中文名 最后的审判
创作年代 1536-1541
创作者 米开朗基罗
作品尺寸 1370cm×1200cm
目录导航

创作背景

《最后的审判》教堂内全景高清图《最后的审判》教堂内全景高清图西斯廷礼拜堂天顶壁画完工24 年之后,反对宗教改革的教皇保罗三世兴奋异常,根本不顾艺术家年事已高,企图“让他显示其绘画艺术的全部威力”,要他为西斯庭教堂祭坛后面的大墙上绘制壁画。1535年末,米开朗基罗已年逾六十, 教皇这种疯狂的艺术剥削行为,使米开朗基罗身心俱悴。

当时,米开朗基罗正经历着精神与信仰的危机。他选择《最后的审判》这一主题,展现了他的痛苦。老艺术家从1535年末至1541年10月31日止,用了近6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幅体现着画家大无畏艺术魄力的多人物构图《最后的审判》。在这块将近200平方米的祭坛后的大墙上,他绘出了数以百计的等身大小的裸体群像。这幅壁画也和天顶画一样,是由米开朗基罗独立完成的。

壁画完成后,连远在威尼斯的他的学生瓦萨里也赶来观看,这位美术史家后来是这样评述米开朗基罗的:“我们已经看到,至高无上的教皇朱理二世、利奥十世、克里门斯七世、保罗三世、朱理三世和庇乌斯五世,都想把他吸引到身旁。同样,土耳其苏丹苏里曼、法国国王弗朗茨·瓦卢亚卡尔五世皇帝、威尼斯元老院、美第奇家族柯西莫公爵,都愿意向他提供荣誉津贴原因不外乎企求分享他的艺术光辉。只有具备他这样崇高威望的人,才能受此厚待。世人都已目睹并且承认,在他那里,三种艺术都被提高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这种完美,无论是在古代大师那里,还是在近代大师那,都不曾见过。”

但是米开朗基罗去世后不久,教皇就命画家伏尔泰拉给这些裸体人物添画了遮羞布条。这位画家因此得了个“穿短裤的人”的绰号。

1596年教皇克莱孟八世索性想把这幅壁画全部毁掉,幸被罗马圣路卡美术学院的画家们劝阻住了。

艺术鉴赏

《最后的审判》画面全图--高清图《最后的审判》画面全图--高清图《最后的审判》尺度巨大,占满了西斯廷天主堂祭台后方的整面墙壁,描绘有400多个人物。他们是以现实和历史中的人物为模特儿的。

画面大致可分为四个阶层,最上层是天国的天使,画面中央是耶稣基督,下层是受裁决的人群,最底层是地狱。

画面构图是这样安排的:上方与天顶画相接处两个半圆形画面是一些无翼天使,他们正簇拥著基督受难时的十字架等物,左面一组抱的是十字架,右面一组抱的是耻辱柱。耶稣下方八个吹号角的天使正在唤醒死者宣示审判开始。

局部--耶稣和圣母局部--耶稣和圣母画面正中央云端闪电中站着身躯高大、神态威严的救世主基督,他正举起有力的右臂,表示审判开始。

这个形象与以往壁画上的耶稣均有不同,他是个壮年英雄,神态威严,不像圣经上的救世主,倒象一个公正的裁判员。他高举右臂宣告审判开始。在他右侧的圣母玛利亚,正蜷缩在耶稣身旁,用手拽紧头巾和外衣,不敢去正视这场悲剧,“世界的末日”,对这位善良的妇女来说是太可怕了。

局部--亚当和夏娃局部--亚当和夏娃左边是基督的门徒和殉道的圣者们;左手背小梯子的,通常被认为是亚当,后面围红头巾的女人,是夏娃。旁边一个体格壮实的裸体老人,即是圣保罗形象。

画面下部是善恶两部分人正受到重生的耶稣的裁决。画面左侧描绘的人物将升往天国的人群,右侧则将打入地狱的亡魂。

右下角水面的船上向亡魂挥舞船桨的是地狱的引渡人,冥神“夏龙”,坐上船的亡魂将渡过阿克隆河打入各层地狱。米开朗基罗将他所厌恶的教宗儒略二世绘入了这幅作品,为了表达不满他将教宗画入下方地狱受蛇怪所撕咬。

米开朗基罗在描绘地狱风景时曾受到但丁《神曲》地狱篇的启发。整个构图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形成了一个律动的圆形的以基督为中心的统一体。这样,使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显得统一、和谐。

《最后的审判》是圣经的传统题 材,在所有的教堂里几乎都有这个主题的壁画。它无非是宣传人死后凡行善升天,作恶入地的因果报应。基督教义说,耶稣被钉 死后复活,最后升入天国。他在天国的宝座上开始审判凡人灵魂,此时天和大地在他面前分开,世间一无阻拦,大小死者幽灵都聚集到耶稣面前,听从他宣谈生命之册,订定善恶。凡罪人被罚入 火湖,作第二次死,即灵魂之死,凡善者,耶稣赐他 生命之水,以求 灵魂永生。

画家借题表现了许多代表人类正义的呼声的精神形象:在画面最上端,即靠近天顶两个拱形下,左右各绘了一组不带翅膀的天使,他们围住耶稣的刑具,左面一组抱的是十字架,右面一组抱的是耻辱柱。两组人物在云端里向中央倾斜。

使徒巴尔多禄茂手提着一张人皮使徒巴尔多禄茂手提着一张人皮在耶稣的左侧(即画面的右方),有体形高大而年迈的使徒彼得,他拿着城门钥匙正要交给耶稣。在最右边,还可找到背负十字架的安德烈,拿着一束箭的殉道者塞巴斯提安,手持车轮的加德林,带着铁栅栏的劳伦蒂。在耶稣左侧的下面,有十二门徒之一的巴多罗买。

右下方云端是使徒巴尔多禄茂,他手提着一张从他身上扒下来的人皮,这张人皮的脸就是米开朗基罗自己被扭曲了的脸形。这是米开朗基罗有意这样添加上去的。

在这些使徒的下面,是一些被打入地狱的罪人,有的在下降,有的因为生前行善,正在渐渐上升,如画面左侧下部地面上有几个呈骷髅状的幽灵,由于他们的善良,骨骼上重新在长出肉来。

在耶稣的中央下部,有一小舟上载七个天使,他们受圣命之差,驾云来到地狱,吹起长长的号角,召唤所有的灵魂前来受审。

权利下降的尼古拉三世权利下降的尼古拉三世在这只小舟的右边,有一个头身倒置的、身带钥匙的裸体形象,人们都能指出这是教皇尼古拉三世的权力在下坠的象征,因他生前实行僧侣捐卖制,出卖教职,理应受到惩治。

在画面的右下角,有一长着驴耳朵,被大蛇缠身,周围还有一群魔鬼的判官朱诺斯,这里暗指教皇的司礼官,即那个曾在教皇面前攻击米开朗基罗这幅壁画的比阿乔·切萨纳形象。

长着驴耳朵的阿乔·切萨纳长着驴耳朵的阿乔·切萨纳米开朗基罗对人体解剖学有极其精深的研究,为此他亲自解剖了数十具尸体,对人体的肌肉,骨骼作了详细的研究,并达到严重影响食欲的程度。

这幅气势磅礴的大构图,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要用正义来惩罚一切邪恶“末日”意味着人类悲剧的总崩溃,所有这些形象尽管有的有名有姓,有的泛指一定的社会阶层,大体上仍未违背宗教公式的模子。

艺术家以超人的勇气,全部采用裸体形像来表现,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去面对上帝,这又一次证实了他敢于肯定人的意义。

米开朗基罗的原则是,执行艺术主要任务的道路是人体,因为他们最能体现人的品质。

后世影响

《最后的审判》于1541年圣诞节前推出了,整个罗马城为之沸腾。人民瞻仰它,视若神 明,尤其是壁画中央的那个耶稣,简直是意大利人民英雄形象。他有神的威力,他可以呼风唤雨,他的手势就能使无数裸体变成时代的旋风。艺术家的卓越的写实主义,使意大利人民倾倒了。人民从这个形象上似乎听到了真正的天庭惩罚声,他要惩罚那些使祖国忍受耻辱和出卖人民利益的显要人物。在 1541 年揭幕时,这幅独自完成的巨作引起轰动。史无前例地把人物无论善恶都描绘成有醒目生殖器的裸体,阿乔·切萨纳枢机对此加以强烈反对,认为在基督教最重要的教堂内,不能容忍如此的淫秽、“渎神”和不道德。据说当阿乔·切萨纳向教宗抱怨时,教宗回答说他的裁判权没有延伸到地狱,因此这画像得以保留。

作者介绍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4]

米开朗琪罗米开朗琪罗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他13 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

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 《酒神巴库斯》和 《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 《大卫》。

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 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 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

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 精神面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5]

最后的审判最后的审判(5)

作品评价

米开朗基罗的画笔塑造的形象是首创的、独特的、空前的。也许只有但丁写出过同样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人间悲剧。先知和女巫们全神贯注,一副沉思模样。壁画取材于圣经上有关人类命运的神话故事。从壁画上的巨大人物形象身上,反映出画家米开朗基罗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忧虑。然而,在米开朗基罗之前,还没有一个画家能使人感到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感到为数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的艺术真实性,感到人类心灵的活动,象征的世界变成了真实的存在。在壁画《最后的审判》上我们看到,上帝的右手的一触就赋予了亚当以生命,我们相信上帝对夏娃的创造。米开朗基罗画的全能的上帝全身处在一种动态之中。他创造了人,把天与水、光明与黑暗分开了,把亚当和夏娃赶出了天堂,这些神话故事在画中获得了惊人的说服力。米开朗基罗画出的每一根线条,笔下的每一种色彩,都包含着深沉的爱和对人的崇高与伟大的信任。艺术大师是在赞美战胜并征服了邪恶和黑暗的人。[6]

米开朗基罗,这位佛罗伦萨人创造出了这一丰功伟绩。快5个世纪了,人们一直惊讶地注视着这一由米开朗基罗创造出来的地狱和天堂。《最后的审判》不是上帝,不是圣人,也不是古代的英雄,或尊荣显赫的罗马皇帝创造出来的。而是一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终日忙忙碌碌、一辈子孑然一身、饱经忧患、常常不为同时代人所理解的普通人创造出来的。我们不止一次地读到过海格立斯、安泰和阿基里斯的丰功伟绩。但是,他们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据是神话!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可以同古代神话媲美的、始终充满生命力的、而非虚构出来的功绩。刹那间,我仿佛见到了那高接天花板的并不结实的脚手架。西斯廷教堂紧闭着的各道门一片寂静。在那脚手架的顶端接近天花板的地方,米开朗基罗仰面躺着,他头发蓬乱、胡子拉碴,由于头痛、劳累而筋疲力竭。他一连几个星期没有脱下过靴子、忘掉了休息和宁静的酣梦,他为罗马教廷没完没了的要求所苦恼,在罗马教皇本人的严格监督下,米开朗基罗凭着血肉之躯,单枪匹马地一寸一寸地创造着《最后的审判》这一非凡的功绩。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

湿壁画在作画过程中一分钟也不能耽搁、疏忽、停顿。绝对不能休息,一秒钟也不可松懈。必须赶快、赶快,再快。趁灰浆潮湿的时候,按草图放出大样、绘完细部。要确定好一天的工作量,否则,就完了,画就毁了。到那时,只好把那一层灰泥敲下来,再重新开始。米开朗基罗咬紧牙关,忍受着沉重不堪的工作所带来的极度疲惫,画着《最后的审判》这幅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天顶画杰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