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交通路线:石家庄汽车北站长途车直达
开放时间:淡季8:30—17:30 旺季8:30—18:00邓小平题写
闭馆日:暂定星期日下午、星期一全天
西柏坡纪念馆,是中国革命旧址纪念馆。西柏坡在河北省平山县内,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58年,因修建水库、革命遗址搬迁。1970年开始,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进行复原建设,复原总面积为16440平方米。1977年,新建西柏坡纪念馆,建筑面积为3344平方米。197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旧址和纪念馆同时开放。1982年3月,国务院公布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8月31日,[3]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馆名。[4]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境内,依山傍水,历史的垂青使它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它的名字,镶嵌在中国解放战争的丰碑中,镌刻在共和国大厦的基石上--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陈列馆开放于1978年5月26日纪念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30周年之际,后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改完善。2002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期间明确指示西柏坡纪念馆的展览要与时俱进,抓紧改陈,提高教育效果。河北省委省政府、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开展了改陈工程。期间,中宣部划拨资金1000万元,财政部、河北省、石家庄市各配套资金1000万元,从而保证了改陈建设资金的充足。河北省和石家庄市联合成立了西柏坡纪念馆改陈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对一些涉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革命文物、重点陈列形式的问题主持研究。
西柏坡纪念馆在改陈过程中,陈列展览馆由原来倚山而建的两层四合院扩建为三个四合院,建筑面积由原来的4100平方米扩大到6100平方米,为营造序厅、三大战役半景画馆等重要亮点创造了充足的展示空间。2004年6月20日,改陈后的西柏坡陈列馆举行了启新仪式。新陈列充分运用最新陈展理念,进一步突出了陈列的教育功能,增强了震撼力和感染力;采用现代化高新技术等陈列手段,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和参与性为一体,开馆后受到普遍欢迎,日接待观众最多达到3万人次。
西柏坡纪念馆本着"出精品,创一流"的思想,把此次改陈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修改后的陈列具有以下特点:
一、紧紧围绕陈列主题,采用编年体与专题相结合的编写体例,系统介绍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为建立新中国而做出的不朽功绩;
二、采用“以史带人,以人带物”的陈列方式,在反映老一辈革命家伟大革命实践的同时,再现他们崇高的精神风范;
三、精心把握陈列韵律,重点设计了序厅大型群雕、三大战役半景画馆、电报长廊和“两个务必”浮雕墙四个亮点;
四、合理利用现代化展示技术和手段,陈列形式丰富多样;
五、充分吸收了具有西柏坡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建筑特色,陈列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注重展厅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设计统一,使整个陈列与环境浑然一体;
七、突出"以人为本"的陈列理念,使展厅更加开阔,展线更加流畅,增强展览效果。陈列紧紧围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一主题,以“两个务必”精神作为贯穿整个陈列的灵魂,以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为陈列主线,系统介绍了党中央在西柏坡为建立新中国而做出的卓越贡献。陈列自2004年6月20日开放以来,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仅"七一"接待高峰期最高日观众量突破了2.5万人,日观众量达到了西柏坡接待史上的最高水平。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荣获第六届(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评选特别奖。
该馆藏品原件较多,革命文物有2000多件,其中一级品8类15件。基本陈列有革命遗址复原陈列和纪念馆辅助陈列。复原陈列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的旧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中共中央九月会议会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旧址等。纪念馆辅助陈列,通过文物、文献、图片、资料,系统形象地反映了中共中央和领袖们在西柏坡期间的革命实践活动。该馆出版有《西柏坡纪念文集》。
西柏坡纪念馆(3)毛泽东用过的办公桌
在这张办公桌上,毛泽东同志起草了三大战役期间的许多电报手稿,起草了1948年9月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撰写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许多光辉著作。
刘少奇用过的文件箱
刘少奇同志在延安时就开始使用这个木箱,后来把它带到西柏坡,曾用它放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和手稿。
朱德用过的金属桌椅
这套金属桌椅是在孟良固战役中缴获敌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物品,朱德到前线视察时,由陈毅同志送给朱德。七届二中全会期间,陈毅、彭德怀、贺龙、邓小平等军事组的同志们就围坐在这套金属桌椅旁,讨论军事战略和作战方针。
董必武用过的百寿杖
这根拐杖本来是国民党将领宋席儒送给岳父六十大寿的贺礼,淮海战役时被缴获。拐杖身部错银镶嵌篆书“寿”字四行,每行25字,共100字,字型各异,故称“百寿杖”。
旧址大院原来位于西柏坡村东头,有房屋40多处。1955年,因修建岗南水库,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旧址及西柏坡村一起搬迁。1970年冬在距原址北500米、海拔提高57米的地方开始对旧址进行复原建设。现已陆续复原了17处,房屋196间、建筑面积2760平方米,占地16440平方米。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的旧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中共中央九月会议会址,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和苏共代表米高扬的旧址,中央机要室旧址,中央机关小学旧址及防空洞等。在复原过程中,遵循了高度一致、修旧如旧、精益求精的原则,基本保持了原貌,屋内陈设按原状进行了布置,展品主要是当年领袖们的办公和生活用品。[5]
自1992年以来,为了增加教育项目,拓宽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功能,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力,西柏坡纪念馆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新建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系列工程。
西柏坡纪念碑矗立于松柏簇拥的柏坡岭上,碑体为六面体白色花岗岩贴面,碑名“西柏坡”是邓小平的笔迹,碑文“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江泽民总书记为西柏坡纪念馆的题词。碑形独特,寓意深远,是西柏坡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石刻园修建于1996年,它位于三面碧水环绕的原柏坡岭上。整个建筑红瓦盖顶,白墙合围;碑廊迂回,亭台交错;吸取了古典建筑与南方园林诸多特点,其布局风格独具匠心。园内汇集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和名人书法墨宝320余幅于大理石刻。园名系薄一波和舒同的墨宝,中心碑镑刻着我党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真迹。 西柏坡影像资料馆集影像演播、电脑演示、资料贮存、舞台演出、观众参与等功能为一体,成为西柏坡一个寓教于乐、寓情于景的重要教育场所。
另外还有气势恢宏的五大书记铜铸像、庄严典雅的周恩来评语碑、情景交融的领袖风范雕塑园、巨卷型文物保护碑、功德碑等,都足以让观众在西柏坡驻足观赏、留连忘返。
西柏坡纪念馆周围有自然保护区2200亩。馆舍四周山环水绕,风景清幽,自然风光十分优美。为方便广大游客,该馆建有可同时容纳300多人住宿、就餐的西柏坡宾馆,兴建了快餐厅和多家饭店,设有纪念品市场以便游人购物。另外在北京、天津、太原、石家庄设立了办事处,负责联系参观、引领观众、咨询等事项。
相关著作(3)《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主编:中央档案馆出版社:海天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主编: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王运芳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8年出版
《西柏坡与新中国》主编:王玉平出版社:199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历史转折之魂——西柏坡精神》主编:谢忠厚 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西柏坡与新中国》主编:王玉平 出版社:199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建设一个新世界》主编:夏月娥 出版社:1998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西柏坡研究文集》主编:谢忠厚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大型电视纪录片文本及文论》主编:张军锋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两个务必”教育读本》主编:中共石家庄市委 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 出版社:2003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东行漫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作者:阎涛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日出东方》作者:阎涛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走进西柏坡》作者:阎涛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红都西柏坡》作者:阎涛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出版
《西柏坡凝思》作者:袁学骏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
《进京赶考——“两个务必”的故事》主编:赵贵世 副主编:焦习峻 安康美 执笔:阎涛 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主编:王智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主编:王聚英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
《红色记忆——西柏坡历史概览》 主编:赵福山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出版
《西柏坡人物》 主编:赵福山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出版 (待续)
董必武用过的毛毯
董必武用过的棉被
西柏坡纪念馆董必武用过的最新华北详图
毛泽东用过的转椅
毛泽东用过的办公桌
任弼时用过的军绿毛毯
任弼时用过的木箱
周恩来用过的两用书架
任弼时用过的怀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
任弼时用过的帆布衣箱
赵力平用过的毛毯
七届二中全会长櫈
七届二中全会长櫈
献米收据
朱德用过的金属桌椅
周恩来用过的转椅
周恩来用过的收讯机
周恩来用过的办公桌
董必武用过的拐杖
西柏坡纪念馆(5)刘少奇用过的文件箱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他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的提出,既是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对全党的告诫,又是由党所领导的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党即将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历史课题所决定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两个务必”,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对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从而成为西柏坡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涵。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特别是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当革命胜利即将到来时,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不仅表现在革命战争中,而且表现在党的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者作外交斗争。他号召全党要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会一切不懂的东西,并激励全党克服困难,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国家而付出艰辛与努力。也就是要用事实回击国内外敌对势力所谓的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的预言。这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是我们党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是长期以来党的群众路线与民主作风在西柏坡时期的继续与发展。西柏坡时期,是党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时期之一。党在西柏坡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广大贫苦农民,团结了倾向革命的广大知识分子、工商业人士、民主人士等。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讨论了发扬党内民主的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同时“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中国共产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的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精神。这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重要原因。
2022年3月,全国妇联公布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名单,西柏坡纪念馆在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