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罪具有如下特征:
1.犯罪的客体是他人的家庭关系和 儿童的合法权益.侵犯的对象是不满14周岁的男女儿童.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拐骗不满14 周岁的男女儿童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所谓拐骗,即指使用 欺骗,引诱等方法将儿童弄走,使之脱离家庭和监护人.
3.在主观方面是出于直接故意.犯罪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收养,有的也可能是供自己使唤,奴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 第262条规定,拐骗不满14周岁的 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家庭关系和儿童的 合法权益。拐骗的对象是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 蒙骗、利诱或者其他方法,使儿童脱离自己的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所谓拐骗,可能是直接对儿童实行,也可能是对儿童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实行。拐骗的手段是多种多样。 比如,给儿童爱吃的食物、喜爱的玩具、好看的衣服以及带去玩耍等,骗取儿童的好感后将其拐走。对儿童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则往往是以献殷勤、 假意帮助照看孩子、表示 喜爱儿童等手段骗取信任后,寻找机会将儿童骗走或者将婴儿偷偷抱走。总之,使用各种手段拐骗儿童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是拐骗儿童罪在客观方面的重要特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或者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与朋友。除上述法定监护人外,受儿童 家长委托负责照管儿童的人,也具有监护人的身份,如果使儿童脱离具有这种身份的人的 监护,同样是拐骗儿童脱离监护人的行为。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 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 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其目的大多是为了将拐骗的儿童收养为自己的子女;也不排除有的是为了供其使唤、奴役;也有的是因为非常喜欢儿童而实施拐骗的。从实践看,拐骗儿童的大多是一些没有子女的人,想把拐来的儿童收养为自已的 子女。这样的人主观上并不是想 残害儿童,但是,他们这种极端损人利己的行为,使受骗儿童的心灵遭受严重创伤,给儿童的父母和其他亲人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也给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带来 威胁。因此,对于拐骗儿童的犯罪行为,不论其动机、目的如何,都不应忽视其社会危害性,必须给以应得的惩罚。
拐卖人口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用欺骗、利诱、胁迫等手段,拐骗出卖人口的行为。本罪的主要特征 是:
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 人身自由权利。在当前,主要是拐卖妇女和儿童。
2、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用欺骗、 胁迫、利诱等手段,将他人卖给 第三者的行为;不具备这一特征,就不构成本罪。拐卖人口是以违背被害人的意志为前提的, 否则也不构成拐卖人口罪。
3、在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营利的目的。
这种犯罪,拐卖是手段,谋利才是目的。 拐卖儿童罪,是指用蒙骗、利诱或者其他方法使不满14岁的男、女儿童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本罪的主要特征是:
(一)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家庭关系和儿童的合法 权益。拐骗的对象是不满14岁的男、女儿童。
(二)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采用蒙骗、利诱或者其他方法,使儿童脱离自己的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这里所指的“拐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直接对儿童实行,也可能是对儿童的 家长或者监护人实行。拐骗儿童脱离家庭,是指使儿童脱离与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共同生活的处所。脱离监护人,则是指使儿童脱离依法对其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负责监督和保护的人。
(三)在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其目的大多数是为了将拐骗的儿童收养为自己的子女;
拐骗儿童罪同拐卖人口罪,在犯罪手段上往往是相似的,但两者是性质上根本不同的 犯罪。它们之间的主 要区别,首先在于犯罪的目的不同。拐骗儿童是为了收养或者奴役;拐卖人口则是将人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出售,从中获取钱财。因此,如果拐骗儿童是为了营利贩卖,其性质即发生变化,而应以拐卖人口罪论处。其次,犯罪对象不同。拐骗儿童的对象只限于不满14岁的男、女 儿童,拐卖人口的对象包括成年人和小孩。如果拐骗儿童是为了作人质,用以勒索儿童家长的钱财,即不再是拐骗儿童的犯罪,而属于侵犯 财产的犯罪。 中国刑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对拐卖人口罪规定了三种不同情节的法定刑:
(一)对拐卖人口情节一般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 对拐卖人口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对拐卖人口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拐卖人口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在刑法第141条规定的最高刑 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
刑法第184条规定,犯拐骗儿童罪的,处五年以下 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对于拐骗儿童有虐待、奴 役情节的;多次拐骗儿童的;引起儿童 亲属忧虑成疾或者死亡的,均应依 法从重惩罚。
(一)、拐骗儿童罪与拐卖儿童罪
两者有相似之处:对象都是不满14周岁的 儿童,都主要使用蒙骗、利诱手段。
但二者有严格区别:拐骗儿童罪的行为人主观上是为了收养或使唤、 奴役等等,拐卖儿童罪的行为人主观上是为了贩卖牟利;因此,行为人是否具有出卖的目的,是区分两罪的关键。
(二)、拐骗儿童罪与绑架罪
两者也有相同之处,但后者是拐骗他人作为人质,用以向其 家长、 监护人、 亲属等人 勒索钱财或实现其他不法要求,二者的性质与危害存在很大区别。
拐骗儿童后产生出卖或勒赎目的,进而出卖儿童或者以暴力、胁迫等手段对儿童进行实力支配以勒索钱财的,应分别认定为 拐卖儿童罪或 绑架罪,与拐骗儿童罪实行并罚。
第二百六十二条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拐骗儿童罪量刑,应按《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 :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收养法》 第三十一条第一款, 借收养名义拐卖儿童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在量刑时,对于多次拐骗儿童的;对被拐骗儿童有奴役、虐待情节的;对被拐骗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对造成儿童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忧虑成疾或导致其他严重后果的,均应依法从重处罚。
根据《刑法》第262条的规定,拐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应当立案。本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拐骗行为,将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带走,从而使该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原则上就构成本罪,应当立案追究。
一、拐骗儿童罪与拐卖儿童罪要注意区分。两者在犯罪手段上是相同的,但系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犯罪,后者归类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其主要区别,在于犯罪目的不同,拐骗是为了收养,拐卖则是为了获利。如果拐骗后进行出卖,则性质就应定为拐卖。拐卖的最高刑是死刑。如果拐骗儿童是为了作人质勒索钱财,则应定为侵犯财产罪中的绑架勒索罪,最高刑也可到死刑。
二、新刑法对本罪无大的修改,只是将“十四岁”改为“十四周岁”,“男、女”改为未成年人,用语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