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4D“解放者”轰炸机顶视图B-24“解放者”是四发远程轰炸机,1941年交付使用,主要用于欧洲战场,共生产约 18181架。海军中使用的型号是PB-4Y。B-24航程达5152公里,装载5000磅炸弹时为2300英里(3700公里)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有极易辨别的机身和双垂尾翼。当时驻扎中国的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也有装备B-24。
B-24轰炸机和B-17 轰炸机一起,同样成为对德国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的主力。B-24参与了对汉堡、柏林、法兰克福、鲁尔等重要地区的轰炸战役。最著名一次战役的是B-24机群大规模远程空袭普洛耶什蒂油田,给纳粹的能源供应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B-24“解放者”采用大展弦比梯形悬臂上单翼,机翼上装有
四台气冷R1830型活塞发动机,单台功率883千瓦。
它有一个实用性超强的粗壮机身,上下、前后、左右两侧均设有自卫枪械(共7~12挺12.7毫米口径机枪),构成一个强大的火力网。
机头有一透明投弹瞄准舱,其后为多人驾驶舱,再后便是一个容量很大的炸弹舱,可挂各种炸弹。
B-24采用垂尾,形状为竖椭圆形,前三点起落架可收入舱内。因B-24给人坚实,大而笨且慢的印象,故在当时获一非正式的“仓门板”的雅号。
B-24轰炸机参考数据:(B-24D型)
飞机类型 | 四发螺旋桨重型轰炸机 |
长 | 20.22米 |
高 | 5.46米 |
翼展 | 33.53米 |
最大起飞重量 | 27.7吨 |
发动机功率 | 4X 1200马力 |
巡航速度 | 281千米/小时 |
最大速度 | 487千米/小时 |
最大升限 | 8534米 |
机载武器 | 5*12.7毫米勃朗宁机枪[1][2][3][4] |
飞机类型 | 四发螺旋桨重型轰炸机 |
长 | 20.22米 |
高 | 5.46米 |
翼展 | 33.53米 |
最大起飞重量 | 27.7吨 |
发动机功率 | 4X 1200马力 |
巡航速度 | 281千米/小时 |
最大速度 | 487千米/小时 |
最大升限 | 8534米 |
机载武器 | 5*12.7毫米勃朗宁机枪[1][2][3][4] |
在二战期间,B-17与B-24对德国投下大量炸弹。在战争后期,B-24更多投入远东战区,不仅执行战略任务,也参加战术打击行动。B-24还用于越南抗法战争、朝鲜战争等局部地区冲突中。
B-24是二战中美国生产最多的大型轰炸机,也是使用最多的大型机种。B-24是欧洲,同时也是非洲、亚洲广大海空战场上的空中霸王,B-24在航空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独具光彩的一页。
二战后,大量B-24轰炸机被作为剩余物资提供给美国的盟国,包括当时的国民党政府。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空军第8大队上尉飞行员刘善本、副驾驶张受益、空勤机械师唐世耀、通信员唐玉文驾驶1架美制B-24轰炸机从成都起飞,飞抵延安,首创国民党空军驾机投奔解放区的先例。[5]
1948年12月16日,国民党空军第8大队中尉飞行员俞渤、郝桂桥、陈九英,中尉领航员周作舟、张祖礼驾驶1架美制B-24轰炸机从南京起飞,起飞后曾准备轰炸南京大校场机场和总统府,因投弹系统故障,5枚炸弹都落到南京城外燕子矶,当时蒋介石正在大校场机场空军俱乐部慰问空军将士,听到爆炸声大惊失色。投弹后轰炸机飞到解放军占领下的石家庄。[5]
1949年2月3日,国民党空军第8大队中尉飞行员张雨农、任永寿、黄友寿、黄文刚乘着机务人员例行试机的机会,利用中午休息的机会,偷上1架美制B-24轰炸机强行从上海起飞,飞抵北平南苑机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