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楸树根

被子植物门
中文学名 刺楸
五加科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落叶大乔木,高约10m,最高可达30m,胸围达70cm以上。树皮暗灰棕色,小枝圆柱形,淡黄棕色或灰棕色,具鼓钉状皮刺,刺长5-6mm,基部宽6-7mm。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柚细长,长8-50cm,无毛;叶片近圆形或扁圆形,掌状5-7浅裂,裂片三角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不及全叶片的1/2,茁壮枝上的叶片分裂较深,裂片长超过全叶片的1/2;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仅脉上具淡棕色软毛或除基部脉腋外无毛。伞形花序列 聚生为顶生圆锥花序,长15-25cm,直径20-30cm;伞形花序直径1-2.5cm,有花数朵;花萼无毛,边缘有5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1.5mm,白色或淡黄绿色;雄蕊5,长约2.5mm,内曲,花丝较花瓣长1倍以上;子房下位,2室;花盘隆起,花柱2,合生成柱状,柱头离生。核果近球形,成熟时蓝黑色,直径约5mm;宿存花柱长约2mm。种子2,扁平。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生长环境

刺楸适应性很强,喜阳光充足和湿润的环境,稍耐阴,耐寒冷,适宜在含腐殖质丰富、土层深厚、疏松且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长。

主要价值

【性味】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②《陕西中草药》:味苦,性凉,有小毒。

【功用主治-刺楸树根的功效】凉血,散瘀,祛风,除湿。

治肠风痔血,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痔疮,清热解毒。

②《四川中药志》:散血,清热,除风湿。

治肠风下血,跌打损伤及风湿骨痛。

③《陕西中草药》:清热,凉血,除风湿,排脓生肌。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

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淋洗。

选方

①治肠风下血:刺楸树根、漏芦根。

炖猪大肠服。

(《四川中药志》) ②治小儿脱肛:刺楸根、五倍子各五钱至一两。

熬水洗。

(《重庆草药》) ③治跌打损伤:鲜刺楸树根四两,土鳖虫一钱。

酒煎内服。

(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骨折:刺楸根、三月泡根、大母猪藤根、水麻叶各等分(鲜用)。

捶绒,拌酒糟或酒,先以手法将骨折处复位,再包此药,后上夹板固定,对时一换。

(《贵州民间药物》) ⑤治痒子:刺楸根、骚羊牯、天葵子各二两。

炖五花肉服。

(《重庆草药》) ⑥治筋骨痛:鲜刺楸根二两,杜衡一钱,鸡血藤一两。

水煎服。

(江西《草药手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