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断脐后护理不当,为水湿所侵而成。古代医籍对脐部疾患记载甚多,认为脐湿、脐疮、脐血发病与接生断脐不当有密切关系,脐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有关。脐湿、脐疮西医学泛指新生儿脐炎,脐血西医学称脐带出血,脐突包括西医学所称脐疝、脐膨出。脐部疾患发生在新生儿期,一般预后良好。但是,脐疮处置不当亦可酿成败血症等重症;若脐血与全身血液疾病有关,则病情较重。脐突患儿大多数预后良好,可治愈。
产生脐疮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断脐后护理不当,感受外邪所致。婴儿洗浴时,脐部为水湿所侵,或为尿液浸渍;或脐带未干,脱落过早;或为衣服摩擦损伤等,使湿浊浸淫皮肤,久而不干者,则为脐湿。若湿郁化热,或污秽化毒,则湿热之邪蕴郁,致营卫失和、气滞血瘀,而致脐部红、肿、热、痛,进而湿热酿毒化火,毒聚成疮,致脐部溃烂化腐,则为脐疮。
脐湿指新生儿脐带脱落后,脐孔湿润不干,甚或有水溢出,或剂孔周围稍现红肿。
1.有脐带处理不洁,尿液及水湿浸渍脐部或脐带根痂撕伤等病史。
2.脐带根部或脱落后的根部见发红、肿胀、渗液为脐湿;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气味臭秽者为脐疮。
3.断脐后,血从脐孔渗出为脐血。
4.脐部呈半球状或半囊状突出,虚大光亮,大小不一,以手按之,肿块可以回纳为脐突。
脐湿的鉴别诊断:
脐疮: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又称脐中生疮。多由脐湿(详该条)而致皮损,复感毒邪,壅郁局部而发。症见脐部红肿,轻者局限于脐部,重者可向周围蔓延,甚则糜烂,脓水外溢,兼有发热,烦躁,唇红口干。治宜清热解毒,佐以疏风止痒。轻者,用青黛散或金黄散扑脐;重者,须内外兼治,加内服五味消毒饮等。
脐湿指新生儿脐带脱落后,脐孔湿润不干,甚或有水溢出,或剂孔周围稍现红肿。
脐湿、脐疮临床上应辨常证与变证。仅见脐部发红,创面肿胀,有脓水渗出,一般情况尚好为常证;若脐部红肿,有脓性或血性渗出,伴烦躁不宁,甚则昏迷抽风为变证。
对脐血一病应辨轻证、重证。轻证一般出血量少,患儿精神,吮乳俱佳,无明显全身不适症状;重证则出血量较多,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而同时出现吐血、便血。
脐突包括西医学所称的脐疝与脐膨出。脐膨出为先天性脐疝,除脐部突起外,往往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膀胱外翻、肠旋转不全等。
治疗脐湿、脐疮以祛湿生肌、清热解毒为总原则。若热毒炽盛,邪陷心肝则凉血清营,熄风镇惊。配合外治法可增强疗效。
治疗脐血应分清原因,不能见血止血。因脐带结扎失宜所致,应重新结扎;因胎热内蕴,迫血妄行宜凉血止血;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而致应益气摄血。
治宜燥湿,局部消毒后,用龙骨粉或煅牡蛎、甘石粉,干扑脐部。
脐湿
证候:脐带脱落以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或微见发红。
分析:脐部为水湿或尿液浸渍,或为秽毒之邪所侵袭,壅于肌表,故局部渗出脂水,浸淫不干。
治法:收敛固涩。
方药:龙骨散。常用药:龙骨、枯矾收敛燥湿。外用,干撒脐部。
若局部红肿热痛者,加金黄散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