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坊胡同 油坊胡同附近有几处老宅子,特别有意思的是,门上都刻有对联,让人惊讶,但不知它的命运如何?如一家门上刻有“崭新世界,老旧人家”;“忠效传千古,诗书抵万家”;“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长处于世,须传所闻”等等。古人的闲情与文人气总让门脸很有面子,门前的小孩子日日在门前玩闹,也可染得个知书达理的贤士之徒。在旁边新建的民宅大院门上,我看见写的是“门前禁止停车”、“民警向您提示,关好门窗,以防被盗。”世风不古,但此话也是大实话,实用的实。
如今此处已成为了建筑工地的边缘,油坊的名字让我心动。我今年刚出了一本《中国乡土手工艺》的书,书中记叙了二十几位民间手工艺人,有铁匠、木匠、石匠等,其中有做面馒的,也有造酒的、做豆腐的、炒茶的,虽没有专门做油坊,但也有简单记录。在湖南的乡下,我也见过油坊,但已是半机械化了,手工炒菜籽、机磨花生、压榨出油。过去讲究油坊不能让女人进,因为造油的人全是光膀子的小伙子,那巨大的木杆、又粗又滑润,光亮无比,是多少人抚摸,油和汗的浸润而成的。
在 油坊胡同照(7张) 新街口北,东起珠八宝胡同,西至新开胡同。 《乾隆图》已载其形,娃其最迟已于清初聚落成巷,惟未标名。名见《地名对》。油炸鬼为北京之一种油炸面食,“鬼”读近“果”之音,或径与作油炸果,外城称曰麻花,即今所谓“焦圈”。一般与麻酱烧饼同售。巷以此物为名,当因旧时此处有制售此物之摊店,因而成为标志,用为胡同名。民国间以其名不雅,改为有果胡同,实为油炸鬼之谐音。油坊胡同油坊为制售食油之作坊。截至晚近,以 油坊为名之街巷犹有四处。一在灯市口,名油坊胡同,见《乾隆图》。沿至本世纪60年代更名灯市口北巷。二在宣武门内,北起西绒线胡同,南至象牙胡同。亦名油坊胡同,见《胡同集》 。沿称至今不变,至少已历400余年三在西单北十八半截胡同,名大油坊胡同,《志稿》作油坊胡同,民国加“大”字。60年代改称北榆钱胡同。四在朝阳门内,北起禄米仓后巷,西在朝阳门内南小街,称小油坊胡同。民国始名,60年代改称禄米仓北巷。
北京市雕漆工厂于 1980年以前建成,坐落在油坊胡同54号,是生产雕漆工艺品的专业化企业,是北京工艺品进出口集团的定点生产单位和工艺品出口的重点厂家之一。从建厂以来,坚持操守雕漆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培养和吸纳了一批技艺精湛的专业人才,以“继承和创新”的理念生产既有传统风韵又有现代风格的雕漆工艺品。
北京许多胡同富有历史意义。作为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如司礼监胡同、恭俭胡同(内宫监变音而来)、 织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钟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蜡库胡同、瓷器库胡同等等,都是历代内府太监的监、局、司、库,各衙门所在地,显示了当时皇城的范围。油坊胡同主要在当时是为一些达官贵族提供油坊的地方,在那里几乎都是家家都是卖油坊的。对以后油坊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轰隆隆”的拆除声,西林路路南文化大楼东侧的千余平方米的建筑物被拆除,这些承载了佳木斯发展史的百年建筑在老市民的深情中退出了历史。
来到位于西林路东段的旧建筑拆迁现场,随处可见一些老房子的旧石砖散落在一旁,被拆除的砖瓦呈现出灰色庙宇色泽,据了解,这种砖已经退出建筑市场40余年。
“我对这片儿真是太熟悉了,我自幼生活在这里,这里的每一个商家我都了如指掌。”已经年逾古稀的王老伯站在旧建筑瓦砾前向记者讲起了这条老街的历史。
据老人回忆,这片拆迁地,几十年前一家是皮革商店,一家是在佳木斯很有名的叫“四扒馆”的饭店。这处拆迁地东侧原是佳市第一旅社,这里在旧中国时就是旅馆,建国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都是旅馆,以后改为商场,与之相邻的是东风日杂商店等商家。
一对老夫妻听说旧建筑要拆除特意跑来看一看。“年轻时我曾在这一片儿开过杂货店铺,如今这块地要拆了,我和老伴想看它最后一眼。”这对老夫妻有些动情地向记者回忆起当年这片地带所拥有的商家及给城市居民带来的便利。
据了解,同时拆除的还有新天利商厦附近的一块地方,这是一条胡同,在三四十年代这条胡同以榨油闻名,于是油坊胡同就被叫响了。尽管这条胡同内没有榨油作坊了,可是名字却还在叫着。随着这次拆除,胡同没有了,油坊胡同这个名字将从佳木斯的地名中消失。
随后,从城市规划部门了解到,这片占地千余平方米的旧建筑处将被建起两栋综合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