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白茶

政和白茶

品质特点 鲜纯、毫香、凉爽
中文名称 政和白茶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7年第55号
目录导航

品质特征

  政和白茶原以 菜茶品种的小芽为原料,清朝初年,政和铁山发现大白茶 树种(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逐广为栽培,并以此为原料制出 白牡丹、 白毫银针、 寿眉、 白毛猴、 莲心等多个优质白茶品种。   政和白茶加工工艺不同于其他白茶产地,属全 萎凋轻微 发酵茶,即在晴好的天气条件下,将鲜叶均匀地摊晾在 水筛上,置于通风的专用茶楼里进行自然晾青(萎凋),既不破坏酶的活性,也避免氧化,逐步形成政和白茶独特的“色、香、味”品质。待鲜叶晾青达八、九成干后,进行烘干,形成 毛茶,再将毛茶精心拣剔、匀堆、复烘、装箱后,便成白茶精品。   独特的工艺使得政和白茶品质与众不同,不仅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功效,还具有降血压、解毒、止泄、杀菌、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功效。2002年,该县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白牡丹城牌白茶在中国(福建)茶叶博览会上获金奖。2009年3月,政和白茶跻身 地理标志产品之列。

图1 政和白茶银针图1 政和白茶银针

历史渊源

  作为 中国白茶重要主产区,政和县白茶渊源极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到宋代,政和已成为重要的 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 银针茶备受推崇,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1115年( 宋徽宗政和年间),当时的关棣县因进献 贡茶 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种植历史

  明朝,政和白茶产量已具相当规模,到了 清朝时期,进入鼎盛。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政邑知县蒋 周南有《咏茶》诗一首,述事甚详:“丛丛佳茗被岩阿,细雨抽芽簇实柯;谁信芳根枯 北苑?别饶灵草产东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框贩去多;列肆 武夷山下卖, 楚材晋用怅如何。”(注:政和别号东和)。清初 政和县产茶的盛况,连著名的北苑产区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到了,茶工雇佣一空,可能当时政和县山区无茶行、茶庄的设置,一筐筐的茶叶被茶贩运到 武夷山市出售,名茶流失,使这位知县不禁生出无限感叹。   迄至清咸丰年间政和始有 茶叶加工场所。《茶叶通史》载:“咸丰年间,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厂,雇佣工人多至千计;同治年间,有数十家私营制茶厂,出茶多至万余箱”。特别是1879年(光绪五年), 铁山村发现政和 大白茶(一说在咸丰年间发现)并得以大量繁殖推广,勤劳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为原料,制作的各色名茶相继问世,品质大幅度提高。    陈橼专著《福建政和之茶叶》(1943年)述:“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与银针,前者远销俄美,后者远销德国;次为白毛猴及莲心专销 安南(即越南)及汕头一带;再次为销售香港、广州之白牡丹,美国之 小钟,每年总值以百万元计,实为政和经济之命脉”。民间流传“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茶叶与银针”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对茶叶生产的扶持,政和县茶叶生产得到发展,茶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和县充分发挥区域、生态、绿色优势,茶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政和县传统主导产业。政和县内的石屯、东平、熊山等镇均是白茶的重要产区,分别种植 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云六号等品种。

品种起源

  关于政和大白茶的起源,当地有两种说法:一说1879年(清光绪五年), 铁山村民 魏春生茶园中有一棵大白茶,只开花不结实,后因土墙倒塌,茶树埋入土中,翌年竟生出数棵新茶苗,此后村民就用人工压条法繁育茶苗,使大白茶得以发展。又有一说是清咸丰年间,铁山村有一位 看风水先生,在高岭头山上发现大白茶,遂移植回家种植,因枝条埋土较深,竞生出新茶苗,以后就用压条法繁育了大白茶。   “茶树压条法”可以说是铁山茶农最早创造,这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的年代,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发明。建国后, 安溪县茶农创造了更为先进的“茶树短穗 扦插法”繁育茶苗。1959年, 福建省农业厅在 政和县建立了大面积 大白茶良种繁殖场,采用短穗扦插法繁育政和大白茶苗2亿多株,种植区域已扩展 到贵州、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省及福建省的其它县市,1972年定为中国茶树良种。

生产情况

种植情况

  2010年政和县10个乡镇,70%的农户均有种茶,茶农平均收入的40%来源于茶叶,在东平风头、 金峰、铁山大红等13个产茶大村家家户户种茶,茶农收入的75%以上来源茶叶。产茶旺季,除了小孩上学,大家都在忙采茶、收购 茶青、加工等 茶事,街上很少看见闲人,呈现一派茶乡特有的繁忙景色。

产品加工

  据工商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政和县茶叶加工企业150多家。在企业带动下,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极大地提高茶叶质量和茶农效益,有效提高政和县茶叶生产组织化水平,有力带动茶产业发展。2008年全县有8万余亩茶园,年产量8000吨左右,加工量超过1万吨,总产值2亿元,其中白茶产量3000吨,占全省白茶产量的70%。政和县白茶90%出口香港、日本和欧洲。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7年,根据《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中国 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政和白茶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7年3月20日起对政和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第55号)。

保护范围

  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 政和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将政和白茶列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请示》(政人综[2006]49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政和县所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立地条件。   海拔高度200m至800m;土壤为红壤和黄壤; 土壤有机质≥2.5%;土壤pH值4.5至6.5。   (二)栽培管理。   1、育苗:选取母树上红棕色、半 木质化、健壮枝条作为插穗, 扦插育苗时间在9至12月。   2、定植:   (1)单行条栽或双行条栽;   (2)定植密度≤6万株/ha。   3、施肥:   (1)每隔二年,结合秋、冬季土壤深翻施有机肥≥37500kg/ha或施 饼肥≥1500kg/ha。   (2)幼龄茶园施纯氮75kg/ha至150kg/ha,N.P.K比例按1∶1∶1施用。投产茶园施纯氮300kg/ha至450kg/ha,N.P.K比例按3∶1∶1施用。   4、茶树修剪:幼龄茶树进行3至4次定型修剪;投产茶园适时轻修剪;衰老茶园进行重修剪或台刈,时间在立春前或春茶后。   (三)鲜叶采摘。   每年春、夏、秋各季采摘。春茶在春分至 谷雨前后采摘, 夏茶在 小满至夏至采摘, 秋茶在 小暑至秋分采摘。 白毫银针鲜叶采摘标准为单芽, 白牡丹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按“九不采”原则进行采摘,即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芽头不采、紫色芽头不采、空心芽不采、损伤芽头不采、病虫伤芽头不采、开裂芽头不采、病虫害引起芽叶弯曲等畸形芽不采。   (四)加工工艺。   工艺流程:鲜叶→ 萎凋→烘焙→ 毛茶。   在晴好天气条件下进行加工,掌握“两个时机”和“四个动作”。“两个时机”即:   1、萎凋时机,温度在20℃至25℃,相对湿度在70%至75%,历时48至60小时,萎凋叶 含水率最终控制在8%至9%;   2、并筛时机,当萎凋叶含水率达30%至50%时进行并筛,以利于形成政和白茶特有的叶态。   3、“四个动作”即:   (1)摊凉厚度均匀适中,互不重叠,不影响水分蒸发;   (2)摊凉动作要轻,避免损伤鲜叶,造成红变;   (3)据天气、温度、湿度和风力情况,通过车间 百叶窗,调节风力、温度和湿度;   (4)天气转为闷热时,为防止萎凋叶红变,应及时转入烘焙工序。   (五)质量特色。   1、感观特色:   (1)白毫银针:   外形:单芽肥壮,满披茸毛,色泽银白或灰白。内质:香气清纯,毫香明显;滋味清甜鲜爽,毫味足;汤色淡黄,明亮。叶底:匀整,明亮。   (2)白牡丹:   ①特级白牡丹:   外形:叶抱芽, 芽叶连枝,叶缘垂卷, 毫心肥壮银白,毫多而显,叶色灰绿或翠绿,叶背有茸毛。内质:香气清鲜浓郁,毫香明显;滋味清甜纯爽,毫味显;汤色杏黄,明亮。叶底: 毫心多,叶张嫩,芽叶连枝,色泽嫩绿、明亮。   ②一级白牡丹:   外形:芽叶连枝,匀嫩,尚匀整,叶缘垂卷,略有破张,毫心银白,毫心显,叶色灰绿或暗绿,部分叶背有茸毛。内质:香气清鲜纯正,有毫香;滋味尚甜、纯正,有毫味;汤色浅黄,较亮。叶底:毫心尚显,叶张柔软,叶脉微红, 尚亮。   ③二级白牡丹:   外形:部分芽叶连枝,破张较多,有毫心,毫心稍瘦,叶张尚嫩,色泽暗绿,稍带少量黄绿叶及暗褐叶。内质:香气尚清鲜纯正,略有毫香;滋味尚鲜纯,略带青涩回甘;汤色深黄尚明亮。叶底:少量毫心,叶脉浅红。   2、 理化指标:水分:≤6.50%;碎茶:≤6.00%;粉末:≤1.50%;水 浸出物(以 干基计):≥30.00%;可溶性氨基酸总量(以干基计):≥2.50%; 咖啡碱:≥2.70%;灰分(以干基计):≤7.00%。

专用标志使用

  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福建省政和县 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 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相关人物

   陈椽(1908~1999),中国 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是中国 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茶学科技人才。在开发 中国名茶生产方面获得了显著成就。对茶叶分类的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著有《制茶全书》、 《茶业通史》等。 陈椽教授曾任 福建茶叶示范厂技师兼政和制茶所主任,当时,他莅政茶事,开展外销茶加工、改进加工技术、制茶技术测定等工作,对当时生产的 工夫红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和白毫 莲心都进行技术测定,写出“政和 白毛猴之采制及其分类商榷”和“政和白茶(包括白毫银针和白牡丹)制法及其改进意见”在《安微茶讯》上先后于1941年10月1卷10期和1941年11月1卷11期发表,为政和茶叶发展和 茶叶加工工艺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图3 中国茶界泰斗陈椽图3 中国茶界泰斗陈椽

相关传说

大白茶起源的传说

  政和大白茶的原产地是古时候政和县的 金山村。相传大约十九世纪时,政和县的“ 铁山村”原名“金山村”。原来当地有座金山,产有黄金与白银,百姓以淘金为业,生活十分富裕。消息不胫而走,皇帝派了大批民夫,日夜淘金挖银,不出一个月,村里的金银被挖光,挑走了。皇帝十分得意,随手提笔,在金山村的“金”字旁边加上一个“失”字,为“金失为铁”。从此“金山村”变成了“铁山村”,百姓的生活没有了依靠,从此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苦不堪言。忽然有一天,有一仙翁化装成和尚来到了铁山村化缘,见到 百姓生活如此困苦。十分同情,便说:高仑山上有棵 摇钱树,你们只要找到它,就可有 摆脱贫困。大家听了十分高兴,表示愿意到山上找这棵神奇的摇钱树。几个青年人拔腿就往高仑山上跑。可是他们找啊找都没找到摇钱树,只有一棵茶树。正扫兴时,有个青年 顿悟说:“老和尚说的摇钱树可能就是这棵茶树吧”,于是青年们七手八脚,小心翼翼地把这棵茶树挖回家,精心栽培、繁殖,种遍铁山村。这棵茶树叶大芽肥枝又茂(即政和大白茶树),人们用它制出好茶,从此又过上了好日子。

银针来历的传说

  从前,政和山区遇大旱,河流干枯,人民苦不堪言。人们相传在东方云雾遮挡的洞官山有一口“龙井”,其旁长着几颗仙草,人们饮其汁能治病,滴到干涸的河里河水即流。为此,许多勇敢的小伙子前赴后继去寻仙草,但都未能生还。此时,村里有户人家,兄妹三人为救苦难勇往直前。哥哥志刚与志诚上山采仙草,先后遇难,化为石头,未能如愿。妹妹志玉,平时习得一手好箭法,精通刀剑武艺,为营救大家和两个哥哥,她强忍悲痛,毅然背起弓箭,只身前往洞官山。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洞官山的龙井边,忽然一条小黑龙张牙舞爪的向她扑来,她便左右开弓,将黑龙的双眼射中,黑龙顿时化作一团“黑气”向本天飘去。志玉采下仙草的芽梢,并舀起龙井水浇灌,仙草顷刻间生长成树。她采得仙草芽榨汁,用仙草汁滴在石头上,救活了那些为寻草而化作石头的村民和两个哥哥。她将仙草汁滴在河里,河水即刻就流动起来,人们得救了,仙草芽的名声传开了。人们将仙草芽晾干,一枚枚挺直似针,满披茸茸白毫,洁白如银,便称它为“银针”。为感念志玉救命之恩,大家亲昵地称她为“银针姑娘”,并立一尊“银针姑娘”塑像作为对志玉的纪念。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