髑髅赋

作者 张衡
作品名称 髑髅赋
作品出处 《艺文类聚》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髑髅赋 汉 - 张衡
  张平子将游目于 九野,观化乎八方。星回日运,凤举龙骧。南游 赤野,北陟幽乡。西经 昧谷,东极 扶桑。于是季秋之辰,微风起凉。联回轩驾,左翔右昂。步马于畴阜,逍遥乎陵冈。顾见 髑髅,委于路旁。下居淤壤,上负玄霜。平子怅然而问之曰:「子将并粮推命以夭逝乎?本丧此土,流迁来乎?为是上智,为是下愚?为是女人,为是丈夫?」于是肃然有灵,但闻神响,不见其形。答曰:「吾,宋人也。姓庄名周,游心方外,不能自修寿命终极,来此玄幽。公子何以问之?」对曰:「我欲告之于五岳,祷之于神。起子素骨,反子四肢。取耳北坎,求目 南离。使 东震献足, 西坤援腹。 五内皆还, 六神尽复。子欲之不乎?」髑蝼曰:「公子之言殊难也。死为休息,生为役劳。冬水之凝,何如春冰之消?荣位在身,不亦轻于尘毛?飞风曜景,秉尺持刀。巢、许所耻,伯成所逃。况我已化,与道逍遥。离朱不能见,子野不能听。 尧舜不能赏, 桀纣不能刑。虎豹不能害,剑戟不能伤。与阴阳同其流,与元气合其朴。以造化为父母,以天地为床褥。以雷电为鼓扇,以日月为灯烛。以云汉为川池,以星宿为珠玉。合体自然,无情无欲。澄之不清,浑之不浊。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于是言卒响绝,神光除灭。顾盼发轸,乃命仆夫,假之以缟巾,衾之以 玄尘,为之伤涕,酹于路滨。
  (《 古文苑》,《 艺文类聚》十七,《 初学记》十四,《 御览》三百七十四,又略见《 文选·颜延之五君咏》注,郭泰机《赠傅咸诗》注)

作品解析

对士大夫来说,最大考验是过三关,三关乃金钱关、荣辱观、生死关。张衡既过了金钱关,也过了荣辱关。他在《应间》一文中明确表示,并不看重官位和俸禄,做到居上位而不骄,居下位而不忧,虽然张衡在朝未受到宠信,但他并未在意。便以李耳、东方朔为榜样,愿做个朝中大隐士,朝隐终身无患啊!
  张衡在河间期间,年老体衰,心力交瘁,生命即将终结。那么,张衡是如何看待生死荣辱呢?张衡很崇拜战国庄周的哲学观点,从道的观点看,万物各受于道,原属一体。从人的观点看,则等差立见,要体现道就要把不齐看作齐,所谓之“不齐之齐”,对大小、美恶、贵贱、荣辱、生死都不必去计较。通过“坐忘”达到是非双遣,物我两忘。真正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高境界。也只有如此,才可以解脱一切苦恼,逍遥自得,绝对自由。
  当一个人生命到达终极时,许多人想的是长生不老、成道成仙,这是东汉士大夫较为普遍的想法。而张衡却能以朴素的辩证思想看待生死荣辱,是难能可贵的。这则寓言借庄周之口,把人死当做休息,活着苦于劳役,冬水结成冰,不如春冰消融。即便是荣位在身,也不过轻于尘毛,连持尺刀剪裁的妇女也不如。这是巢父许由所不齿的事,也是尧时大臣伯成逃离的原因。人既已死,和万物化为一体,就可以和道一样逍遥自在了,就是像离朱那样的明白人,也看不到我了;就是那善辨音律的师旷,再也辨不出我的声音,明君尧舜也无法赏赐我,暴君桀纣也不能对我施刑法了。虎豹不能伤害我,剑戟不能刺我,我已与阴阳同气流,与 元气合其朴,以造化为父母,以天地为床褥……
  这就是张衡的生死观,也是他的荣辱观。表达了作者返朴归真,超然物外的思想精神。

作者简介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 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 司马相如、 扬雄、 班固并称 汉赋四大家。中国 东汉时期伟大的 天文学家、 数学家、 发明家、 地理学家、 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 太史令、 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 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 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 二京赋》、《 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 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