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才道当时错,
心绪凄迷[1]。
红泪偷垂,
满眼春风百事非[2]。
情知此后来无计[3],
强说欢期[4]。
一别如斯,
落尽梨花月又西[5]。
[1]凄迷:悲凉怅惘。
[2]满眼春风:李贺《三月》诗:“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3]情知:深知,明知。
[4]欢期:佳期;欢聚的日子。
[5]落尽梨花:梅尧臣《苏幕遮》:“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以这阕《采桑子》为例,评纳兰容若的词说“容若的词,自然以含蓄蕴藉的小令为最佳。”“古之伤心人,别有怀抱。”“哀乐无端,情感热烈到十二分,刻入到十二分。”很到位的点出了纳兰词的特点。
历代诗词被传唱的名句无数,各具风格。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语纯真朴实,却自有一番磅礴大气,如同诗词中的大丈夫;李义山“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似词中的大家闺秀,端庄大气却又朦朦胧胧,句子里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典故,你都能研究的明白,可是当它们放在一起,你却说不出它到底要表达什么,不知道诗人到底在想些什么,至今的学者们还在讨论这些问题;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像是词中的小家碧玉了,只是几种景物的罗列,精巧细致,如同一幅风景画小品,却表达了词人的悲凉与忧伤。
纳兰容若的词却是另外一种性格,直抒胸臆、脱口而出、不加修饰、平淡如话,比如“我是人间惆怅客”,比如“一生一代一双人”,比如“当时只道是寻常”,再比如这里的“而今才道当时错”。就像一个朋友在对你诉说心事,你听着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然后发现原来这些都是男女世界里最平常不过的感情,你也同纳兰容若一样,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纳兰容若将这般感情以最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来,一出口便拨动了你的心弦,将你深深的打动了。
有些句子的好需要在岁月流逝中来体会,譬如“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有些句子的好需要在反复吟咏中才能顿悟,譬如“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有些句子的好是似懂非懂中体会到的,譬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而纳兰容若的好,却是平平淡淡、明明白白,不经意间便道破了你、我,甚至世间每一个情中男女的心事,不知不觉中让你落泪。
这首《采桑子》便是一例。“而今才道当时错”,劈头便是这样一句,恍如当头一棒。可是仔细想想,这一句似乎又没有什么特别的,非但谈不上什么修辞、典故、技巧,甚至根本就是一句白话,“现在才知道当时错了”。这样的句子,不单那些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诗人词家不屑于用,恐怕现在也有人怀疑,这样的句子怎么能出现在诗词歌赋中呢?
纳兰容若却不管什么精巧细致,他认为词要能够直抒胸臆、不必遮遮掩掩,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的词,字字堪称心声,句句发自肺腑,若是反复推敲了,反而就做作了。那样的词是用来参加考试的,是拿来给别人看的,而纳兰的词,是书写心灵的。最普遍不过的情感,最平常不过的言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句句打动人心,这便是千古的绝唱。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我想这大概又是写给初恋的词吧。情还在,人却不得不分开,至今想起来仍心绪怅惘。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会藏着那么一个叫做“初恋”的故事,不一定是因为留恋一个人,有的时候只是怀念一种感觉。爱了,分开了,以为忘了,却在不经意间仍然从内心深处浮上来,让你悔不当初。只是“当时错”究竟是什么?每个人又都不同。也许是当初不应该与她相识,也许是当初不该从相识而走得更近,也许是当初应该牢牢地抱住她、不放她离去。太多的错,太多的悔,纳兰容若在词中并没有交代清楚,也不需要交代清楚,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太多的“倘若当初”,所以一切尽在不言中。
宋代词人陆游有一首著名的《钗头凤》,更是对这种“当时错”悔恨不已。
红酥手,黄藤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由于母命难违,陆游被迫和表妹唐婉离婚。离婚后虽然他们各自嫁娶,但是依然深深思念着对方。几年后的一天,他们在沈园偶然相遇,唐婉和她的丈夫赵士程设宴招待了陆游。分手之后,陆游在沈园的墙壁上题写了这首《钗头凤》,表达了他的对往日爱妻的思念。
看到陆游的词后,唐婉和了另一首《钗头凤》。据说在此后不久,唐婉就在悲伤中死去。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这大概是纳兰容若与爱人离别前相会的场景。他们应该都觉察到了,此一别,也许就是永别了。那个女子,她虽然在强颜欢笑,但是偷偷拭泪的小动作还是没有逃过纳兰容若的眼睛。她是在为纳兰容若伤心,还是在为自己伤心?是在为得到的伤心,还是在为失去的伤心?我们又无从知晓,只是却觉得此情此景,似曾相识。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环境的美好与恶劣是由心境的快乐与否而决定的。也许这说得过于唯心了,但是其中却不乏道理。心情对眼睛影响是颇为明显的,否则看到落花,为什么有的人悲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的人却能看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满眼春风百事非”,春光无限好,本应是赏花扑蝶、填词作曲的快乐时光,却要经受离别之苦,眼看后会无期,在这繁花似锦的喜景里却体会到百事皆非的悲怀,这是何等的痛楚。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纳兰容若与恋人都是心思细腻的聪明人,深深知道分手之后恐怕就再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了,但还是忍着苦涩,挤出笑容,强自编织着谎言,幻想着将来的欢聚,不只是为了让对方相信,更像是为了让自己相信。多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等你回来,我们就在一起;等你回来,我们马上便结婚;等你回来,我们再也不分开。我们幻想重聚之后的美好,却忘了今后再也不会重聚。我们许下诺言,有时候只是为了忘记现实。
那一别果真变成永诀,纳兰容若没有说一别多久,只知道梨花开了又尽了,月亮升了又落了。此时此刻,纳兰容若欲哭无泪,欲诉无言,唯有默默地看着“落尽梨花月又西”。以景语来作为结语,词看似已经结束了,意却犹未言尽。
昏暗的月光下,纳兰容若久久站在梨花树下,雪白的花瓣飘飘洒洒的落下来,站在他的发上、身上,他却似乎感觉不到,仍然一动不动的凝望着天边,仿佛被定格了一般。看到这样的情景,你大概也不愿去打扰,于是静静地站在纳兰容若的身边,去触摸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片柔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