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以来,重庆出版社平均年出书1200余种,销售总码洋保持在3至4亿元之间,再版率达50%以上,多次受到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高度评价,先后三次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良好出版社”光荣称号。2000年11月,重庆出版社通过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抽检,图书、教材质量合格率达到95%。据《“九五”期间全国出版社竞争力评估报告》公布,重庆出版社在“九五”期间全国图书出版社百强排名榜上位居第六,在“九五”期间全国社科类出版社20强排名榜上名列第二,在地方出版社20强排名榜上名列第一。
从1996年至2001年9月,重庆出版社共有300多种图书在全国范围内获奖,其中获国家级奖励50多项。如1998年,《邹韬奋传记》获第11届“中国图书奖”;1999年,《当代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世界工艺美术邮票鉴赏大图典》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当代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纳入重点丛书《邓小平理论研究书系》,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纳瑞斯金公园最后的散步》获亚太地区图书银奖;2001年,重庆出版社又出版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图书,如国家“九五”重点出版工程《中国石窟雕塑全集》(10卷),获第5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首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的《中国历代印风系列》(21卷),获第5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5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获首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二等奖的《大足石刻雕塑全集》(4卷),获首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三等奖的《陕西神木大保当汉彩绘画像石》,获第13届香港印制大奖“书面及封套设计冠军奖”的《中国西藏文化大图集》(3卷)。此外,重庆出版社各类图书还先后获得1100多种省、部级以上的各种奖项。
重庆出版社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1988年重庆出版社在全国出版界设立了“百万科学学术著作出版专项基金”,用来资助科技图书的出版,至今已资助出版了近百部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优秀科技专著。
重庆出版社特别注重出版社会效益比较好、影响比较大的精品图书,如《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战略研究》被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全国出版社向党的80周年诞辰献礼的100种图书;《中国西藏文化大图集》被外交部带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中国西藏文化周”的重要宣传内容展出,并将这套书分别赠送给党和国家领导人;重庆出版社承担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国现代科学全书》(重庆出版社承担100卷),先期投入已达数百万元。
重庆出版社还先后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版权贸易关系。如引进出版的《纳瑞斯金公园最后的散步》首次荣获国际性图书大奖,《陕西神木大保当汉彩绘画像石》大型画册受到了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的称赞,《加拿大获奖文学丛书》则受到了加拿大驻重庆领事馆的高度赞誉。
重庆出版社先后荣获“四川省先进出版集体”、“重庆市先进集体”、“重庆市知识分子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首届职工职业道德十佳单位”、“园林式单位”、“重庆市精神文明优秀团体”等称号。
曾出版《飞越疯人院》、《风云儿郑成功》、《斜阳》、《丰臣秀吉》、《织田信长》、《宫本武藏》、《鸦片战争实录》、《人民公仆》、《武田信玄之风林火山》等。
ISBN:7-5366
1950年12月7日,根据出版总署的有关决定,在重庆成立了西南人民出版社。
1953年2月,由西南人民出版社、西南青年出版社及重庆联合图书出版社等部分人员组建了重庆市人民出版社。
1955年更名为重庆人民出版社。
1963年12月,重庆人民出版社并入四川人民出版社,改为四川人民出版社重庆办事处。
1980年12月7日,国家出版局批复同意,恢复原重庆人民出版社建制,更名组建重庆出版社。
2005年4月29日,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原重庆出版社的基础上,组建重庆出版集团公司。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版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曾经创造过辉煌的重庆出版社也逐步暴露出在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的严重缺陷,面向市场反应迟缓,举步维艰。200
3年初新到任的出版社领导班子,通过认真分析、深入思考,提出了“以改革促发展”的基本思路。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社党组一班人通过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在全社上下达成了以改革促发展的共识;通过劳动、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抓住重庆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的机遇,组建了重庆出版集团公司,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切实推进事业向企业的体制转换。
重庆出版集团公司成立后,集团党委着力推进体制转换、机制创新,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集团打造成真正的市场主体。集团高、中层领导班子的建设,破除了“官本位”思想,管理人员只讲岗位不讲级别,能上能下,岗变薪变;创造性地运用“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方式,探索出一条降低改革成本,减小改革阻力的新路子:即原出版社的事业在编员工退休后,仍享受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在职所有员工一律按企业人员进行管理,实行劳动合同制;重新制定职工薪酬分配方案,增加绩效收入在年收入中的比例;建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实行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将原来的12个编室调整归并为教育、社科、文艺、科技、美术、少儿六大出版中心,并以二级非法人实体模拟专业社或副牌社进行管理运作,使其成为独立核算、相对自主的图书出版运行实体;剥离经营性资产,成立独立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进行公司化运营。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这个有着55年历史的老牌国有出版社焕发出蓬勃生机。
在纪念重庆出版社成立55周年之际,重庆出版集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即将开始新的发展征程。集团党委认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二届八次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各出版、经营单位深入调研、认真思考、反复讨论,制定了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描绘了重庆出版集团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十一五”期间,力争在图书规模和经营业绩上,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年列选题达到1,000种,销售码洋突破8亿元,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和“三贴近”原则,出版一批马列主义的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一批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学术水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一批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和喜爱的“双效”图书,一批为重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图书,为建设新重庆、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力争一批图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大奖;在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发扬自主创新精神,改变增长方式,经营出版主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编辑、经营和管理队伍,网罗一批国内一流的作家队伍,出版一批在国内和世界有影响的精品图书,形成重庆出版集团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加快电子音像、网络出版、数字传媒和三刊一报的发展步伐,努力培育主业新的增长点;以《重述神话》系列丛书的出版为契机,加强国际合作出版与交流,争取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结盟;在继续加强引进图书工作的同时,着力推动本版图书的版权输出,逐步增强重庆出版集团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充分利用重庆出版集团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市场信誉,在国有资本控股的前提下,继续探索与业内外特别是民营企业合作的多种形式,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推动发行、印务、纸业、动漫、旅游、广告、房地产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10年末,产业销售收入突破7亿元。
通过几代出版人的总结提炼,形成了宣传渝版图书的两句经典广告语:“听巴山夜雨,品渝州书香。”巴渝之地,山灵水秀;巴渝之书,靓外慧中。在重庆出版社55年辉煌历程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发扬重庆出版人无私奉献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凝聚重庆出版人的智慧和创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力争通过5-10年时间,把重庆出版集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型文化出版产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