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概括

中文名 知识概括
应用范围 教育心理学
目录导航

概念

知识概括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层加工改造,认识某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认知活动。知识概括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是自下而上进行抽象思维的过程[1]。

知识概括的类型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抽象程度不同可分为: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1、感性概括

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例如,有的学生由于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因而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有的学生看到锐角、直角、钝角等图形中都有两条交叉的线,就认为角是由两条交叉的线组成。 感性概括由于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直接的反映,所以,从形式上看,也是通过一定的概括得到的,是抽象的;但是从内容上看,它所概括的只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表面联系,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因此,这是知觉表象阶段的概括,是概括的初级形式。 感性概括在中小学生中是很常见的,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因此,他们获得的知识不够系统,还必须学会借助于高级的概括水平来完成学习任务。

2、理性概括

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是概括的高级形式。 理性概括不仅表现在它反映某一类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上,也表现在它反映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上。一切科学的概念、定义、定理、规律、法则都是理性概括的结果。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大量的科学概念和理论,必须在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积极的抽象概括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学生如不善于进行理性概括,就不能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学生的理性概括水平越高,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就越高。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性概括能力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 总之,从感性概括中,只能获得概括不充分的日常概念和命题;只有通过理性概括,才能获得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概念和命题。因此,在教学条件下,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理性概括的问题。

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策略

1、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

通过思维概括,人们抽取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舍弃的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但由于事物不仅在本质特征上有共同点,在非本质特征上也有共同点,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概括时,必须会合理运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这样才能有助于区别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特征。在心理学上,一般把概念定义为由符号(主要是语词)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规则是由概念组成的,它反映了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常与原理、规律相联系,从而组成了学校里学生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凡概念或规则都有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例如,“球”这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一般是圆形;用于游戏和运动。一切包含了该概念的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如篮球、足球等就是“球”的肯定例证。一切不包含概念的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就是否定例证,如柚子、西瓜就是球的否定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先呈现概念的若干正例,引导学生进行辨别,提出与检验假设,最后进行概括,得出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例。在呈现若干正例的同时,必须伴随呈现适当的反例。正例同时呈现有助于学生进行概括,伴随呈现反例有助于学生辨别,使概念的概括精确化。例如,在教“鸟”的概念时,可以同时呈现麻雀、燕子、老鹰等正例。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鸟类,因为它们具有鸟的“能飞、长羽毛”这些共同关键特征。紧接着教师再呈现鸟的反例,如“蝙蝠”“苍蝇”,它们也“能飞”,但不是鸟。这种反例的出现促使学生重新进行假设,排除无关特征,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本质的认识。

2、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感性经验是学习和理解概念的心理基础。为此教师在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组织学生的感性经验时一定要运用变式,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情况对概念加以说明,以突出其本质特征。

3、科学的进行比较。

比较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方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比较事物实现的,比较还须确定一个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比较。人们常常通过把某一事物和与它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之间的不同点,再把这个事物和与它差别很大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方式有两种: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同类比较是关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4、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要真正地获得知识,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觉概括。即通过思维操作活动,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消化”概念,把知识内化成自己头脑里的东西。这就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原理、规律等,尽量避免死记硬背。教师要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乐于探究的好习惯。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