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í ké ㄌㄧˊ ㄎㄜˊ
蠡壳
贝类的壳。加工成透明薄片,可装窗格。 清 黄景仁 《夜起》诗:“鱼鳞云断天凝黛,蠡壳窗稀月逗梭。”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蠡壳窗作为一种门窗装饰,曾在一个时期内起到一定作用。所谓蠡壳,其实就是海蛎子的壳。江南地区,蠡、蠣(蛎)同义同音。海蛎是一种水生天然贝类,吸附在浅海的岩石上。渔民将海蛎子连壳扒下,其中软体是鲜美的海味,其壳则被丢弃。有心人将海蛎的外壳打磨利用,作成小的饰品,如纽扣等;再者,就用它来装饰窗子。在江南明清时代,就有人将蛎壳磨削成薄片,镶在窗户上。蛎壳没有异味,七彩半透明,透亮却能避人窥视,材质坚固耐用,防火、防水、防风,又不易破损,是绝好的建筑材料,当年在江南曾被普遍采用。
从建筑发展史上考察,唐代以前,房屋上的窗户大多是直棱的木栅,外装可开闭的木板窗扇,关起来就不透光亮了。后来,人们又用布质的窗帘以及珠帘、席帘等物品装饰窗子。到了宋代,随着木浆造纸术的发展和大量生产使用,窗户上就糊纸了,也就出现了花格的木窗棂。但纸不耐久,经不起日晒雨淋,经常要更新重裱。江南一带盛产蚌类,人们先用蚌壳做器物使用,后有人将其磨成薄片装点窗户。但江南的河蚌壳薄,不甚堪用,人们便寻觅到福建、广东沿海。那里的海蛎子壳大而厚,后来又解决了磨削的技艺,这种贝类便被广泛应用窗户上,蠡壳窗很快就盛行起来。
从建筑史上来看,明代以前的建筑上很少发现蠡壳窗,明代以后则被大量使用。到了清中叶,随着玻璃的出现和使用,蠡壳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其制作工艺也随之失传,时间上也就几百年的历史,所以在江苏、浙江一带考证民居建筑的历史,如见到蠡壳窗,可以论定是清代中叶以前的。上了年纪的人,大多见过这种窗户,如杭州陆游故居、苏州周庄的叶楚伦故居等,但现在的年轻人连蠡壳窗的名字都没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