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保护区是按照地球上不同生物地理省建立的全球性的自然保护网。世界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把全世界分城193个生物地理省(分布在我国范围内的有14个),在这些生物地理省中,选出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保护区。它不仅要具有网络的特征,还要把自然保护区与科学研究、环境监测、人才培训、示范作用和当地人民的参加结合起来,其目的是通过保护各种类型生态系统来保存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生物圈保护区具有3个特点:首先,它是受保护的典型环境地区,其保护价值需被国内、国际承认,它可以提供科学知识、技能及人类对维持它持续发展的价值。其次,各保护区组成一个全球性网络,共享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研究资料。第二,保护区既包括一些受到严格保护的“核心区”,还包括其外围可供研究、环境教育、人才培训等的“缓冲区”,以及最外层面积较大的“过渡区”或“开放区”。开放区可供研究者、经营者和当地人之间密切合作,以确保该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我国目前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有26个自然保护区,它们是卧龙、鼎湖山、长白山、梵净山、武夷山、神农架、锡林郭勒、博格达峰和盐城等。我国还将建立中国生物区保护网络,以吸引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加入,并逐渐向国际网络输送。
通过全球范围的合作,达到如下目标:
——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为有关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长期的系统监测,研究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为提供对生物圈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而开展人员培训和信息交流。
MAB国际协调理事会为国际MAB的最高权力机构。其重要职责是指导和监督MAB计划的实施,协调与其它国际科学计划的关系。每年召开一次大会。中国为该组织的理事国。组织规模: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了该计划。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MAB结合生物多样性公约等重要的国际性公约开展活动,明确提出了通过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来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MAB国家委员会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委员会由各有关政府部门官员、科技界、新闻界和学术团体的代表组成。我院许智宏副院长现任MAB国家委员会主席。秘书处设在中科院生物局,韩念勇研究员为中国MAB国家委员会秘书长,负责MAB的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