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M24“霞飞”轻型坦克

美国M24“霞飞”轻型坦克

中文名 M24“霞飞”轻型坦克
炮塔装甲 38/25/25
主要武器 M6型75毫米火炮
发动机功率 300马力
坦克类型 三人炮塔式
全重 18.37吨
发展车型 自行榴弹炮,自行高射炮
极速 55千米/小时
研制公司 卡迪拉克公司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M24轻型坦克从1944年4月开始试生产,到1945年5月,卡迪拉克汽车分公司和马塞-哈里斯公司共生产了4070辆。该坦克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的轻型坦克,其机动性也可与二战中的同类坦克媲美。M24轻型坦克从1944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编入美军驻欧洲的先头部队,曾参加了莱茵河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军外,奥地利、法国、希腊、伊朗、伊拉克、日本、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西班牙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军队也都使用了M24轻型坦克。该坦克参加了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印巴冲突等。此外,中国国民党军队中也有过此种坦克。

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美国人立即扶植蒋介石,将大量坦克慷慨地送给了蒋介石。国民党军队装备了美国的M5A1、M24“霞飞”坦克等。美国顾问认为,用M24坦克对付缺少重武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最合适不过了。至1947年,国民党装甲兵已有1722辆各型坦克,编成1个装甲师、6个坦克旅、4个战车群、1个战车团、1个战车营和18个战车连。在同人民解放军交手初期,M24坦克也发过一阵横威。但随着全国战场形势的变化,M24也厄运难逃。

在淮海战场上,M24坦克力不从心,彻底露出败相。在姚庄的阻击阵地上,M24坦克的履带里被插进了爆破筒,履带被炸断了,坦克瘫痪了;天线被拔掉,坦克聋了;了望镜被砸烂,坦克瞎了。在西姚庄阻击阵地,解放军抱着一捆捆燃烧的高粱秸猛追着坦克,坦克排出的废气被点燃了,发动机燃烧了,一辆辆坦克被大火包围,烧成了一堆堆废铁。

美国M24“霞飞”轻型坦克图集美国M24“霞飞”轻型坦克图集(17)

M24轻型坦克为传统的三人炮塔式坦克,车内由前至后分为驾驶室、战斗室和发动机室。战斗全重18.37吨,乘员5人,即车长、炮长、装填手、驾驶员和副驾驶员。车长(炮向前)5.486米,车宽2.95米,车高(至指挥塔顶)2.46米。驾驶员位于车体内前部左侧,副驾驶员(兼机电员和前机枪手)位于右侧,他们各有1扇拨转式舱门和1具潜望镜,并设有安全门。车首上倾斜装甲板中部开有1个六边形窗口,装有1块活动盖板,盖板打开后,便于检修车辆转向机构。窗口右边装1挺前机枪。车长位于炮塔内左侧,炮长和装填手位于炮塔内右侧,每人各有1扇可向前开启的舱门。车长指挥塔为固定式,其顶舱可旋转,上边装有6具观察镜和1具潜望镜。炮塔内有1个备用座椅,供部队指挥官使用。炮塔顶后部装有1挺高射机枪,炮塔正中央装有1门火炮,火炮右侧有1挺并列机枪。

主要武器是1门M6型75毫米火炮,采用单肉身管、半自动横楔式炮闩及同心式反后坐装置。后坐装置与炮管同心安装在一起,除具有驻腿退作用外,还起倒向作用。火炮可发射被帽穿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48发。其中穿甲弹的初速为860米/秒。火炮装有电击发和手击发两种装置。火控系统包括炮塔的电液操纵和手操纵方向机、陀螺仪式火炮稳定器 、观瞄装置、象限仪和方位仪等。火炮方向射界为360度,高低射界为-10~+15度。辅助武器有1挺M2型12.7毫米高射机枪、1挺1919型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相同型号的前机枪,12.7毫米机枪的弹药基数为440发,7.62毫米机枪的弹药基数为3750发。

发动机为2台“凯迪拉克”44T24型V8水冷4冲程汽油机,位于车体后部,在转速3400转/分时,每台发动机的功率为80.85千瓦。每台发动机的动力分别经液力耦合器、行星变速箱传至位于车体前部的传动箱,再经双差速转向机构、单级齿轮式侧减速器到主动轮。传动装置为液力机械式,只有4个前进档而没有倒档。坦克要借助加力减速器的倒档机构才能倒车。操纵装置有2套,副驾驶员代替驾驶员操纵时不必换座位。行动装置每侧有5个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在第1、2、4和5负重轮处装有液压减振器,行动装置上部有裙板保护。悬挂装置为独立扭杆,单销式履带带有橡胶衬垫和中央诱导齿。坦克最大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40千米。

车体和炮塔为均质钢装甲结构,车体前装甲板厚30毫米,倾角60度;前下装甲板厚25.4毫米,两侧装甲板厚25.4毫米,倾角78度;后部装甲板19毫米,倾角78度;顶部和底部装甲板厚12.7毫米。炮塔装甲板厚38毫米。车内备有2个灭火瓶,一个是固定式的,安装在发动机室内,另一个是便携式的,安装在乘员室。

换装德国履带的霞飞坦克换装德国履带的霞飞坦克(3)变型车主要有自行榴弹炮和自行高射炮等。其中,M37型105毫米自行榴弹炮由美国底特律坦克制造厂研制,1947 年装备部队。战斗全重20.86吨,乘员7人。战斗室位于车体中部和后部,为半敞开式。战斗室的装甲板垂直,厚12.7毫米。主要武器为1门M4型105毫米榴弹炮,弹药基数126发,最大射程11150米,方向射界左右各45度,高低射界-10~+45度。辅助武器为1挺M2HB型12.7毫米高射机枪,弹药基数990发。M41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由美国底特律坦克制造厂研制,1945年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战斗全重19.28吨,乘员12人。战斗室位于车体后部,是敞开式的。车体后面装有驻锄,使车辆射击时保持稳定性。主要武器是1门M1型155毫米榴弹炮,采用单肉身管和螺旋式炮闩和分装式炮弹,弹药基数22发,最大射程14850米,方向射界左右各37度,高低射界-5~+45度。M19型双管40毫米自行高射炮,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制,1945年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主要用于攻击低空飞机和地面目标。战斗全重16.8吨,乘员6人。战斗室的装甲板是垂直的,上面敞开,装甲板厚12.7毫米。2门M2型40毫米机关炮安装在可旋转360度的特制炮塔内。该炮采用单肉身管、立楔式炮闩和自动装弹机及电击发装置。反后坐装置包括液压马达式驻退机和弹簧式复进机。火炮方向射界360度,高低射界-3~+87度。弹药基数352发,最大射高7000米,最大水平射程8750米。

M24轻型坦克是20世纪40年代的产品,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有的国家将其作了重大改进。芬兰72辆M24改进后称为NM116。改进项目主要有:换装法国的D-925型90毫米低膛压火炮,安装激光测距仪,取消车体前机枪及前机枪手,用12.7毫米机枪代替原来的7.62毫米并列机枪。换装“底特律”6V53T型涡轮增压柴油机,发动机功率191千瓦。换装“阿里逊”MT650型液力传动装置。通过改进,其火力和机动性都有明显提高。

另外在1944年底,美国在其装备的M24“霞飞”轻型坦克上,安装了德军使用的履带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M24“霞飞”轻型坦克换装履带后,机动性得到提升。但由于德军履带与美制负重轮之间的匹配度不佳,因此该方案被放弃。1945年6月开始,所有的M24“霞飞”轻型坦克都改装了72厘米宽的新型宽幅履带,车辆的机动性得到有效提高[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