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统计学院历史悠久,师资雄厚,其中教授6人,博士8人,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6人,长期外聘客座教授10余人,学校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10人。在校全日制学生500余人,已为国家培养本专科合格人才4000余人,现设有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理科院系之一。
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学管理规范,学生管理既严格要求又以人为本,就业率较高,连续六年被学校评为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科研工作先进单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荣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重庆市精品课程2门,重庆市教学团队1个,重庆市特色专业1个。获重庆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个。近几年来,教师承担各类科研课题50余项,在《Communicatioms in Algebra》、《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数学年刊》、《 应用数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被《SCI》收录18余篇,被EI、ISTP收录38篇。
数学与统计学院拥有信息服务与计算实验室,数学实验室、软件外包实验室。为学生的各项专业实验实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近三年毕业生有40余人考上硕士研究生,被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等名校录取,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院长:姜友谊
党总支书记:蹇志强
副院长:杜祥林
信息与计算科学 (本科·理工类)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设有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安全两个方向。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离散数学、常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方法、信息科学基础、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密码学等。
毕业生适宜到企事业单位、经济部门、行政管理或教育部门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管理与技术服务,或到国家企事业部门、各类公司、国家党政机关等从事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工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本科·理工类)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素养,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从事数学教学和探究的能力,能胜任高等职业学校、中等学校数学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办理教师资格证。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数值计算、抽象代数、高等几何、现代几何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CAI、数学实验、初等数学研究、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学论等。
毕业生适宜到高等职业学校、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担任数学教师,也可到企事业从事应用统计、数据分析和经济预测处理等工作。
统计学(本科.理工类)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统计学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运用统计软件解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 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开发与挖掘、量化分析、预测与决策、统计质量管理等能力的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回归分析、试验设计、抽样调查、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统计软件、统计预测与决策、统计质量管理、精算学等。
毕业生适宜到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工业企业质量管理部门、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咨询公司等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质量管理和金融统计等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解析几何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课,主要内容分平面与空间两部分。它通过坐标和矢量利用代数方法研究空间直线、平面、二次曲线、二次曲面以及常用的一些特殊曲线和曲面,建立其方程,并利用方程研究其性质和应用。不仅补充和加深了中学平面解析几何的知识,而且为学习其它后继的数学课程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吕林根,许子道.解析几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南开大学数学系编.空间解析几何引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3.方德植.解析几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4.朱鼎勋,陈绍菱.空间解析几何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5.陈鹗.解析几何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6.朱德祥,朱纸宗.新编解析几何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数学分析课程简介
数学分析是高等院校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函数的极限理论、连续性理论、实数的完备性理论、微积分理论、无穷级数论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它一方面为后继课程提供一些所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另一方面还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能,加强“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为深入理解中学数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下册).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玉琏等.数学分析讲义学习指导书(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菲赫金哥尔兹着,丁寿田译. 数学分析原理(第一卷一、二分册,第二卷,一、二分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4.吉林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中、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5.北京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1、2、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6.武汉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7.陈传璋,朱学炎.数学分析(上、下册)(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高等代数课程简介
高等代数是高等学校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内容分成两部分:多项式理论及线性代数理论,前者主要是一元多项式理论,后者主要含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二次型、线性空间及线性变换、λ-矩阵、欧氏空间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所必需的代数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以此指导对初等代数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逻辑推理和运算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代数小组.高等代数.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2.张禾瑞,郝炳新编.高等代数.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
3.王萼芳.高等代数.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
4.田孝贵等.高等代数.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
5.王品超.高等代数新方法.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3
6.王正文.高等代数分析与研究.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8
7.陈利国.高等代数选讲.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8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复变函数课程简介
复变函数也称为复分析,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旨在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复变函数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思想方法,内容包括复数理论,复平面上的拓朴,解析函数,复积分,复级数理论,残(留)数理论及应用。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复变函数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学科前沿动态,理解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复变函数知识去分析解决其它数学学科问题及物理学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余家荣编.复变函数.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余家荣编.复变函数.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3.钟玉泉编.复变函数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4.钟玉泉编.复变函数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龚升编.简明复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庄圻泰编.复变函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常微分方程课程简介
常微分方程是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用初等积分法解几类典型的一阶方程和可降阶的高阶方程,掌
握一阶方程的存在唯一性定理及线性微分方程(组)的通解理论,并能熟练地运用代数方法解常系数线性方程(组),对于简单的应用问题能列出定解问题并会求其解。为后继课程和应用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材与参考书目
1.王高雄,周之铭,朱思铭,王寿松. 常微分方程. 第三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东北师大数学系微分方程教研室. 常微分方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3.都长清,焦宝聪,焦炳照. 常微分方程.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刘志汉. 常微分方程.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丁同仁,李承治. 常微分方程教程. 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钱祥征. 常微分方程解题方法.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近世代数课程简介
近世代数是以讨论代数体系的性质与构造为中心的一门学科。它是现代数学各个分支的基础,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与推广,近世代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本课程将主要介绍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介绍群、环、域理论。
教材与参考书目
1.朱平天,李伯蕻,邹园等.近世代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张禾瑞.近世代数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3.熊全淹.近世代数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吴品山.近世代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石生明.近世代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简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它是从数量侧面研究大量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概率论是该课程理论和方法的基础,数理统计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于从试验数据出发来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本课程与各应用学科关系密切,已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经济、工农业生产各领域,成为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并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较熟练地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基本题型与解法,学会对随机数据的处理方法,会用样本数据对总体的特性作统计推断。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魏宗舒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中山大学数学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3.复旦大学数学系.概率论第一册概率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4.复旦大学数学系.数理统计第二册第一分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5.浙江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教研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6.茅诗松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设有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安全两个方向。毕业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方法、信息科学基础、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概论、网络安全技术、现代密码学等。
毕业生适宜到企事业单位、经济部门、行政管理或教育部门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管理与技术服务,或到国家企事业部门、各类公司、国家党政机关等从事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工作。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统计学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运用统计软件解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 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开发与挖掘、量化分析、预测与决策、统计质量管理等能力的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回归分析、试验设计、抽样调查、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统计软件、统计预测与决策、统计质量管理、精算学等。毕业生适宜到相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工业企业质量管理部门、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咨询公司等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质量管理和金融统计等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数学是重庆三峡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在重庆三峡学院的学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本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近年来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15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2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6人,重庆市优秀教师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受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的有7人。近年来,在《Communicatioms in Algebra》、《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ARS Combinatoria》、《数学年刊》、《应用数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被《SCI》收录18余篇,被EI、ISTP收录38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出版教材3部,承担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7项,科研经费60余万元,荣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培养合格的本科毕业生750余名,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
经过长期建设,本学科形成了四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代数学、数值分析与智能计算、 组合数学。这四个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该校数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促进了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积极发展。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本方向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非线性发展方程解的爆破性质及应用、偏微分方程的弱解、常微分方程、信息论方法在混沌动力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学术水平高,近三年发表论文33篇,被SCI收录9篇。本研究方向学术队伍强、结构合理,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潜力。查中伟、刘学飞教授分别被三峡大学、重庆理工大学聘为兼职硕士生导师,近五年来已指导培养了应用数学硕士生9名。
本方向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有限群及其应用研究、代数超结构的研究、矩阵分析、代数问题的机械化证明等方面。近三年发表论文43篇,被SCI收录3篇。本研究方向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生机的学术团队,学科成员有许多新的思考和待研究的课题,有较广泛的研究前景。杜祥林、姜友谊教授分别被东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聘请为兼职硕士生导师。
本方向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微分方程稳定性、最优控制问题的混合有限元方法、数据挖掘算法和网格计算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获得的项目较多。发表论文69篇,被SCI收录2篇,EI收录27篇。本方向已经形成了具有活力和较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的研究队伍。应宏教授被评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熊江教授被评为万州区学术和技术优秀青年人才。
本方向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组合序列及其矩阵、组合恒等式、最优化理论及算法等方面,主要应用体现在对医学图像的处理,如GPU图像并行计算、形式概念分析,形成了有特色的学术专著1部,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2篇。本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谭明术教授被评为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和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被聘为重庆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共招收8名硕士生,已毕业3名。
一、高级职称
蹇志强(研究馆员) | 姜友谊(教授) | 杜祥林(教授) | 陈晓春(教授) |
王绍恒(教授) | 刘学飞(教授) | 陈文英(教授) | 张春涛(副教授) |
鲁祖亮(副教授) | 赵永祥(副教授) | 王良伟(副教授) | 丁楠(副教授) |
冯玉明(副教授) | 徐家良(高级实验师) |
二、中级职称
黄异(讲师) | 刘国祥(讲师) | 向瑞银(讲师) | 左占飞(讲师) |
刘健(讲师) | 周兴建(讲师) | 唐勇(讲师) | 彭涛(讲师) |
曾青松(讲师) | 段会玲(讲师) | 刘金魁(讲师) | 陈彦恒(讲师) |
罗建梅(讲师) | 贾松芳(讲师) | 宋晓倩(讲师) | 邹黎敏(讲师) |
陈飞翔(讲师) | 屈娟(讲师) | 吴艳秋(讲师) | 李丽(讲师) |
胡焱(讲师) | 李本秀(讲师) | 涂正文(讲师 |
三、初级职称
朱明霞(助教) | 李爱梅(助教) | 谢辉斯 | 伍习丽 |
四、其他
于琳(档案馆员) | 黄玲淋(秘书) |
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学管理规范,学生管理既严格要求又以人为本,就业率较高,连续六年被学校评为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科研工作先进单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荣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重庆市精品课程2门,重庆市教学团队1个,重庆市特色专业1个。获重庆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个。
近几年来,教师承担各类科研课题50余项,在《Communicatioms in Algebra》、《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ARSCombinatoria》、《数学年刊》、《应用数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被《SCI》收录18余篇,被EI、ISTP收录38篇。数学与统计学院拥有信息服务与计算实验室,数学实验室、软件外包实验室。为学生的各项专业实验实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近三年毕业生有40余人考上硕士研究生,被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等名校录取,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人才培养方案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Teaching Orientation)
一、学科门类:理学
专业名称: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专业代码:070101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标准学制:4年
修业年限:3~6年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 培养目标
为地方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好的数学素养,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从事数学教育与研究能力、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够胜任中等学校数学教学与教育研究的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教育教学理论,受到教学及教育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具备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2、熟悉教育法规,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并具备应用上述理论从事数学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3、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
4、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文字处理和一定的编程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数学教学的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
6、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历史和本学科的新发展,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和文字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
三、 主干学科
数学
四、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等数论、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泛函分析、抽象代数、高等几何、数值计算方法、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心理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学等。
五、核心课程 (学位课程,用*号注明)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抽象代数、数学教育学、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
六、 主要实验、主要实践环节及其具体内容
(一)主要实验
课程论文1(高等代数),8学时;
课程论文2(数学分析),8学时;
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16学时;
数学教学设计,48学时;
数学建模课程设计,16学时;
(二)实践环节
军训2周,公益劳动1周,社会调查,专业实习10周,毕业设计10周。
七、毕业学分及构成
1、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177.5学分。(学生最高可修满180学分)
2、学分(学时)构成表
表 7.1 “3T” 体系构成表
类别 | 理论体系 (Theory) (不含课程实验) | 验证体系 (Test) | 创新体系 (Try) | 合计 | |||
必修 | 选修 | 必修 | 选修 | 必修 | 选修 | ||
学分数 | 110 | 24 | 33.5 | 2 | 8 | 177.5 | |
占总学分比例 | 62% | 14% | 19% | 1% | 4% | 100% | |
学时数 | 1760 | 384 | 536 | 32 | 128 | 2840 |
表 7.2 理论体系(不含课程实验)构成表
课程类别 | 应修学分 | 占理论体系比例 | 学时数 | |
通识理论 | 校级公共基础平台 | 37.5 | 28% | 600 |
校级公共选修平台 | 6+2+2 | 7% | 160 | |
学科专业理论 | 学科专业必修平台 | 72.5 | 54% | 1160 |
专业选修平台 | 10 | 7% | 160 | |
专业方向理论 | 专业方向选修平台 | 6 | 4% | 96 |
表 7.3 验证体系构成表
课程类别 | 应修学分 | 占验证体系比例 | 学时数 |
课程验证体系 | 12 | 33% | 192 |
综合验证体系 | 4 | 11% | 64 |
综合实训体系 | 19.5 | 56% | 312 |
八、 学分及课程设置:
表 8.1 通识理论平台的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 学分 | 学时 | 学时构成 | 开设学期 | ||
理论 | 实践 | |||||||
校级公共基础课程 | 0810000001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 2 | 32 | 32 | 全年 | ||
0810000002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Ethics and Principles of Law | 3 | 48 | 48 | 全年 | |||
0810000003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Marxism Basic Theories | 3 | 48 | 48 | 全年 | |||
081000000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Introduction to Maoism and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6 | 96 | 96 | 全年 | |||
0803000001 | 大学英语Ⅰ College EnglishⅠ | 4 | 60 | 60 | 秋 | |||
0803000002 | 大学英语Ⅱ College EnglishⅡ | 4 | 68 | 68 | 春 | |||
0803000003 | 大学英语Ⅲ College EnglishⅢ | 4 | 64 | 64 | 秋 | |||
0803000004 | 大学英语Ⅳ College EnglishⅣ | 4 | 64 | 64 | 春 | |||
0809000001 | 大学体育Ⅰ College SportsⅠ | 1 | 32 | 28 | 4 | 秋 | ||
0809000002 | 大学体育Ⅱ College SportsⅡ | 1 | 32 | 32 | 春 | |||
0809000003 | 大学体育Ⅲ College SportsⅢ | 1 | 32 | 32 | 秋 | |||
0809000004 | 大学体育Ⅳ College SportsⅣ | 1 | 32 | 32 | 春 | |||
0811000001 | 大学计算机基础 Th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 3 | 48 | 24 | 24 | 秋 | ||
0826000001 | 形势与政策 Situation and Policy | 2 | ||||||
小计修满39学分=37.5(理论)学分+1.5(实践)学分 | ||||||||
校级公共选修课程 | 注:1、选修学分包含社会科学类和艺体类课程学分分别不少于2学分; 2、公共选修课修满10学分。 | |||||||
注 :①“全年”表示两个学期均开设课程,学生可任选一个学习时间。②《形势与政策》课的学分和授课方式等教学安排均由宣传部认定。
表 8.2 学科专业理论平台的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 学分 | 学时 | 学时构成 | 开设学期 | |
理论 | 实验 | ||||||
学科专业必修 课程 学科专业必修 课程 | 0833004001 | 心理学 Psychology | 3 | 48 | 48 | 全年 | |
0833004002 | 教育学 Pedagogy | 3 | 48 | 48 | 全年 | ||
0833004003 | 现代教育技术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2 | 32 | 8 | 24 | 春 | |
0806004008 | 数学教育学&# Mathematica Pedagogy | 3 | 48 | 20 | 28 | 5 | |
0833004005 | 普通话与口语表达 PuTongHua and Spoken Expression | 1.5 | 24 | 24 | 全年 | ||
0833004006 | 三笔字训练 Chinese “SanBiZi”Handwriting Trainings | 1.5 | 24 | 24 | 全年 | ||
0833004007 | 教学组织与管理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 1.5 | 24 | 24 | 全年 | ||
0833004008 | 音乐与舞蹈 Music and Dance | 1.5 | 24 | 24 | 全年 | ||
0806004301 | 数学分析Ⅰ&# Mathematical Analysis I | 5.5 | 88 | 88 | 1 | ||
0806004302 | 数学分析Ⅱ&# Mathematical Analysis II | 5.5 | 88 | 88 | 2 | ||
0806004303 | 数学分析Ⅲ&# Mathematical Analysis III | 5.5 | 88 | 88 | 3 | ||
0806004304 | 高等代数Ⅰ&# Algebra I | 5.0 | 80 | 80 | 1 | ||
0806004305 | 高等代数Ⅱ&# Algebra II | 5.5 | 88 | 88 | 2 | ||
0806004306 | 解析几何 Analytic Geometry | 3.0 | 48 | 48 | 1 | ||
0806004307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 4.5 | 72 | 72 | 4 | ||
0806004308 | 常微分方程&#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 3.0 | 48 | 48 | 3 | ||
0806004309 | 抽象代数&# Abstract Algebra | 4.0 | 64 | 64 | 4 | ||
0806004310 | 复变函数&# Complex Analysis | 3.0 | 48 | 48 | 4 | ||
0806004311 | 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 Mathematical Mould and Mathematical Experiment | 3.5 | 56 | 40 | 16 | 5 | |
0806004312 | 初等数论 Elementary Number Theory | 3.0 | 48 | 48 | 2 | ||
0806004313 | 高等几何 Advanced Geometry | 3.0 | 48 | 48 | 3 | ||
0807004001 | 大学物理 B1 College Physics B1 | 3.0 | 48 | 48 | 2 | ||
0807004002 | 大学物理 B2 College Physics B2 | 3.0 | 48 | 48 | 3 | ||
0807004003 | 大学物理实验 B1 Experiment of College Physics B1 | 1.0 | 16 | 16 | 2 | ||
0807004004 | 大学物理实验B2 Experiment of College Physics B2 | 1.0 | 16 | 16 | 3 | ||
小计修满79学分=72.5(理论)学分+6.5(实践)学分 | |||||||
专业选 修 课程 | 0806005301 | 中学数学选讲Ⅰ Selected Lecturing f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Ⅰ | 4.5 | 72 | 72 | 5 | |
0806005302 | 组合数学 Combinatory Mathematics | 3.0 | 48 | 48 | 4 | ||
0806005303 | 密码学基础 Basic Cryptography | 3,0 | 48 | 36 | 12 | 5 | |
0806005304 | 数值计算方法 Numerical calculus | 3.5 | 56 | 40 | 16 | 6 | |
0806005305 | 中学数学选讲Ⅱ Selected Lecturing f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Ⅱ | 3.0 | 48 | 48 | 6 | ||
0806005306 |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Mathematical History and Culture | 2.0 | 32 | 32 | 4 | ||
0806005307 | 专业英语 Specialized English | 2.0 | 32 | 32 | 7 | ||
0806005308 | 应用统计 Applied Statistics | 3.0 | 48 | 48 | 7 | ||
规定选满 10 学分 |
表 8.3 专业方向 (1) 理论平台的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 学分 | 学时 | 学时构成 | 开设学期 | |
理论 | 实验(践) | ||||||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 0806006301 | 数学方法论 Theory of Mathematical Methods | 2.0 | 32 | 32 | 3 | |
0806006302 | 泛函分析# Functional Analysis | 4.0 | 64 | 64 | 6 | ||
0806006303 | 数学物理方程 Mathematical Physics Equation | 3.0 | 48 | 48 | 5 | ||
0806006304 | 拓扑学 Elementary Topology | 3.0 | 48 | 48 | 6 | ||
0806006305 | 运筹与优化# Operations and Optimization | 3.0 | 48 | 48 | 5 | ||
0806006306 | 中学数学课例分析 Analysis of Mathematical Lesson of Middle school. | 2.0 | 32 | 8 | 24 | 7 | |
0806006307 | 微分几何 Differential Geometry | 3.0 | 48 | 48 | 7 | ||
规定选满 6 学分 |
表 8.3 专业方向 (2) 理论平台的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 学分 | 学时 | 学时构成 | 开设学期 | |
理论 | 实验(践) | ||||||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 0806006308 |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 Computer Network and Internet | 3.0 | 48 | 32 | 16 | 6 |
0806006309 | 微机故障分析与维护 Microcomputer Fault Analysis and Maintenance | 3.0 | 48 | 32 | 16 | 5 | |
0806006310 | C/C++ 语言程序设计# Programming Language C/C++ | 4.5 | 72 | 56 | 16 | 4 | |
0806006311 | 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 Web sit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 4.0 | 64 | 48 | 16 | 7 | |
0806006312 | 数据库及其应用(VFP) Database and Application (VFP) | 4.0 | 56 | 48 | 16 | 3 | |
0806006313 | 课件制作与CAI Courseware Design and CAI | 3.0 | 48 | 32 | 16 | 5 | |
0806006314 | 应用软件 Application software | 2.0 | 32 | 8 | 24 | 6 | |
规定选满 6 学分=4学分(理论)+2学分(实践) |
表 8.4 验证体系教学环节设置
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设学期 | |
课程验证体系 | 0806011301 | 理论体系中的课程实验(践)* | 10 | 160 | ||
0806011302 | 课程论文1(高等代数)* | 0.5 | 8 | 3 | ||
0806011303 | 课程论文2(数学分析)* | 0.5 | 8 | 4 | ||
0806011304 | 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 | 1 | 16 | 6 | ||
综合验证体系 | 0806012301 | 数学教学设计* | 3 | 48 | 6 | |
0806012302 | 数学建模课程设计* | 1 | 16 | 5 | ||
综合实训体系 | 0824013301 | 军训、入学教育* | 1.5 | 2周 | 秋 | |
0824013302 | 公益劳动* | 0.5 | 全年 | |||
0825013301 | 就业指导* | 1.5 | ||||
0824013302 | 毕业设计(论文)* | 8 | 周 | 全年 | ||
0824013303 | 毕业实习* | 8 | 周 | 全年 |
表 8.5 创新体系构成及 学分设置
类别 | 创新学分 | 备注 | ||
专业竞赛 | (国际) 国家级 | 特等奖 | 5 | 排名第二至第五者获得的学分数按20%递减。 |
一等奖 | 4 | |||
二等奖 | 3 | |||
三等奖 | 2 | |||
省部级 | 特等奖 | 4 | 同上。 | |
一等奖 | 3 | |||
二等奖 | 2 | |||
三等奖 | 1 | |||
校(区)级 | 特等奖 | 3 | 同上。 | |
一等奖 | 2 | |||
二等奖 | 1 | |||
三等奖 | 0.5 | |||
院(系)级 | 0.5 | |||
科研立项 | 国家级 | 负责人:5;参研人:2.5。 | 同一项目最多只 计算四个参研 人。 | |
省部级 | 负责人:4;参研人:2.0。 | |||
校(区)级 | 负责人:3;参研人:1.5。 | |||
院(系)级 | 负责人:1;参研人:0.5。 | |||
发表论文 (作品) | 六大检索收录 | 第一作者:4;第二作者:2.0。 | 由科技处认证。 | |
核心期刊 | 第一作者:2;第二作者:1.0。 | |||
普通期刊 | 第一作者:1;第二作者:0.5。 | |||
发明专利 | 国家发明专利 | 第一专利人:4;第二专利人:2.0。 | ||
实用新型专利 | 第一专利人:2;第二专利人:1.0。 | |||
外观设计专利 | 第一专利人:2;第二专利人:1.0。 | |||
省(部)级(及以上)资格证书 | 1-3 | 只计算高限。 | ||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 | 1-2 | |||
(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 | 1-2 | |||
讲座 | 0.2学分/次 | 最高1学分。 | ||
英语自主学习 | 0.5学分/15次 | 最高1学分。 | ||
参加该校组织的数学建模竞赛 | 1分 | 数计院认定。 | ||
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 | 1.5分 | 数计院认定。 | ||
汽车驾驶培训获得驾驶证 | 1.5分 | 数计院认定。 | ||
参加学院组织的讲(说)课竞赛 | 0.5学分 | 数计院认定。 | ||
学生处认定的其它创新学分 | 1 | 学生处认定。 | ||
团委认定的其它创新学分 | 2 | 团委认定。 | ||
规定选满8学分 |
注:①学生应至少修满8学分,多修的学分可以顶替理论体系中的选修学分。②六大检索包括:SCI、EI、ISTP、SSCI、AHCI、ISSHP。